鄭韓故城之蓮鶴方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蘇湲

在南距鄭州40公里的遼闊大平原上,橫亘著一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古城——鄭韓故城。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韓國的故城遺址。

儘管戰爭烽火和自然的力量已奪去了它們最初的光彩,隨後也逐漸抹去它在人們心頭的記憶,但是在這座有著光輝歷史的故城下仍然隨處可見不朽的歷史遺蹟,它們已成為中國古代偉大文明的永恆見證。

故事還要從1923年說起。

那年8月的一天,世代居住在新鄭縣南街李家樓的士紳李銳,家中有一塊菜園子,原本綠油油的菜苗由於乾旱而日見枯萎。

見此情景,李銳決定打井灌溉,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令李銳意想不到的是,他這一小小舉動竟然引起舉世震驚的轟動,在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明史上書寫下豪邁的一筆。

這一天,太陽出奇地炎熱,火辣辣地燒灼著人們的皮膚。

已經多日不見雨水,乾旱的土地,堅硬無比,一钁頭下去也只是刨掉幾團土疙瘩。

其實有經驗的考古工作者,一看便知這是一座大墓。

他們所挖的是大墓中經過嚴密夯打的填土,而李銳和幾個幫工卻對此一無所知。

誰也沒有料到,他們正在奮力挖掘的竟然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古墓。

他們以其獨特的方式叩響了這座沉重幽秘的歷史之門。

1923年8月25日,李銳挖井的第三天下午,當挖掘到9米深時,井下的民工一鍬下去突然碰到一件鐵一樣堅硬的東西。

他感到有些奇怪,於是放慢速度,輕輕翻刨了幾下,而令他深感驚奇的是,在汽馬燈的輝映下,映入眼帘的不是磚頭瓦塊,而是一件周身帶有綠銹的銅器。

鄭公大墓出土雲龍紋銅罍

李銳聞訊急忙趕來,他被眼前的事實驚呆了,臉上不斷泛起驚詫、興奮、迷惑和難以辨析的複雜表情。

他知道這件價值連城的大鼎,會給他帶來怎樣的運氣。

經過一夜不間斷的挖掘,到第二天天亮前,李銳共獲大型器物20多件和一批小件玉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經過一夜緊張的勞動,連李銳自己也熬不住了,但是地下埋藏的寶物似乎源源不斷,越挖越多。

聞風而動的大小文物販子,虎視眈眈,每天不斷上門窺探消息,並且有消息說這事已經引起當地土匪的注意。

當時正是軍閥混戰,天下大亂之時,面對這種局勢,李銳也陷入恐懼中。

為了安全,李銳一邊挖,一邊暗中向文物商兜售。

鄭公大墓出土銅獸首匜

9月1日,駐守鄭州的北洋陸軍第14師師長靳雲鶚,因公務巡防至新鄭縣,當時新鄭縣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李銳家私掘古物一事。

靳雲鶚是一位豁達明知的新派人物,一向重視古文化,並且力盡保護之能事。

他認為鐘鼎重器,尊彝寶物,為先代典型所寄,應該歸於公家,垂諸後世。

靳雲鶚速將此事電告吳佩孚,吳佩孚於9月5日電令靳雲鶚:「古代遺物,文化攸關,應宜妥善保存,以彰國粹,而供觀覽。

」9月5日,靳雲鶚命副官陳國昌會同新鄭縣知事姚延錦帶領數十名荷槍實彈的武裝士兵進駐到發掘工地,在他們的晝夜警戒和保護下對古墓進行了大事發掘。

鄭公大墓發掘現場

墓室中的棺槨已經腐朽,棺中僅存幾塊墓主人的殘骸。

墓主人究竟是誰?當時並沒有人關注,更吸引人的是槨與室之間堆放著的青銅器、美玉、珠寶、石雕等,這次共獲得銅鼎、圓壺、大方壺、編鐘、鎛鍾等大型禮樂器百餘件及玉器,瓦當、瓷器、骨器數百件……這批古物的出土,在商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隨後,靳雲鶚派人把挖出的古物,武裝押運到省城開封,交給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成為河南博物館的第一批藏品。

鄭公大墓出土銅鼎

於李家樓大墓發掘前後,國內不斷發生古墓被盜事件,致使大批文物流失出境。

今天,我們看到這些珍貴文物四處流散,無不深感痛心和惋惜,而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的青銅器在同樣的境遇下,卻能夠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這不能不說是緣於一種戲劇性際遇,也是來自全社會的一種神奇力量。

1935河南博物館從新鄭彝器中選出8件,遠涉重洋到英國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展出時間為3個月。

這是河南省第一次出國展覽,也是西方國家第一次接待中國文物展。

展出期間觀眾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深受國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出國展品中,包括名揚天下的蓮鶴方壺。

從此,蓮鶴方壺聲名日熾,成為轟動世界的文物精品。

這件銅方壺至今仍被視為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

鄭公大墓出土青銅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是青銅酒器,亦可盛水。

出土時為一對,稍有差異。

通高126厘米,口徑31.6厘米,寬26厘米。

壺體腹部飾滿蟠龍紋,並有四隻翼獸伏於腹部四角,作向上攀緣之狀。

圈足下兩條變異的怪獸張口咋舌,似乎承受不住壺體的重壓而拚命向前爬動。

壺上物像眾多,雜而不亂。

其神龍怪虎,神態各具,萬象更新。

尤為奇特的是壺蓋打破以往的形制,呈怒放的蓮瓣狀,分上下兩層向外張揚,中間立一振翅欲飛的仙鶴,正待飛入藍天。

蓮鶴方壺設計奇特,鑄造精巧,給人一種華麗富貴,浪漫飄逸,蒸蒸向上之感。

郭沫若在《新鄭古器之一二考核》中說:此壺全身均濃重奇詭之傳統花紋,與人以無名之壓抑,幾可窒息。

乃於壺蓋之周駢列蓮瓣二層……而於蓮瓣之中央復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鶴,翔其雙翅,單起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鳴之狀,余謂此乃時代精神之一象徵也。

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之飛翔。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話時代脫出時,一切社會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實表現。

鄭公大墓出土青銅蓮鶴方壺

這對件蓮鶴方壺自出土以來,始終受到人們的青睞,因為像這樣的恢宏之作,不僅在河南,而且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也為極品。

因此自它重見天日起,就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被譽為「稀世珍寶」、「青銅時代的傑出代表」。

1937年7月7日,中國國土上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也給新鄭彝器的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有關的學術爭論也被迫中止。

鄭公大墓出土銅圓盤

在緊急備戰期間,河南博物館按照河南省政府的要求,從館藏文物中選取精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冊,分裝成68箱運抵武漢,暫存法租界內。

不久,南京淪陷,華東各地相繼失守,武漢危在旦夕。

面對嚴重的局勢,河南省政府深感憂慮,後經多方奔走和協商,再次做出將存入武漢花旗銀行的古物轉運入四川的決定。

這樣直到1950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才得以赴渝去接收河南博物館存渝古物。

當時經初步驗收,河南存渝古物被國民黨政府運往台灣38箱,計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其中青銅器11箱,包括新鄭出土的部分銅器亦在其中。

剩餘文物僅存青銅器508件,拓片1162張。

鄭公大墓出土「王子嬰次」爐,取暖用器

當負責人員將存渝古物驗收之後,中央文化部從中挑選出新鄭、輝縣出土的青銅器51件調往北京,其中包括一件由郭沫若親自定名的新鄭古器「蓮鶴方壺」和那件惟一帶有銘文的「王子嬰次爐」。

從此蓮鶴方壺這對孿生兄妹勞燕分飛,天各一方,再也無緣相聚。

至此,李銳園中出土的古器物被分散為海峽兩岸三地四家收藏,其中河南省博物館58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1件、中國歷史博物館18件、北京故宮博物院5件。

作者簡介

蘇岩,女,筆名蘇湲,我國著名詩人蘇金傘之女,作家,考古學者。

出版作品有《黃帝時代——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之謎》《華夏城邦——追蹤夏商文化探索者的足跡》等大型考古紀實報告。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原大發現》《商之都》總撰稿。

在《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等多家報刊雜誌發表文章數十篇 。

豫尚風行 微信號:ysfx720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