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出土重要文物將亮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石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攝
西漢時期的陶網墜組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攝
中新網成都8月11日電 (賀劭清)記者11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出土的重要文物將於本月23日首次與民眾見面。
本次展出的400餘件珍貴文物跨越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包括化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器皿、石柱地遺址出土的戰國巴蜀文字印章、斑竹林遺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棺等。
據了解,向家壩水電站是中國「西電東送」的重要電站之一,淹沒區涉及四川、雲南兩省。
向家壩水電站文物搶救與保護工程始於1991年,是迄今為止四川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基本建設文物保護項目。
該工程在地下搶救性挖掘出文物3萬餘件,在地上異地搬遷復建清涼寺、禹王宮等44處文物,為研究蜀人南遷、南方絲綢之路、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提供了新線索。
「20年來首批從事該工作的考古專家、學者已經退休,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更多人知道,國家大量投資、專家花費畢生心血所搶救保護的到底是什麼。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高大倫指出,向家壩水電站文物搶救保護工作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將川南的歷史上溯了3000年,而秦滅巴蜀以後的文化遺存則為研究蜀人南遷和南方絲綢之路提供了新線索。
高大倫介紹,向家壩水電站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在石柱地遺址發掘出的巴蜀印章雕有類似星芒和太陽的圖案,與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的圖案相似,有助於推進對三星堆、金沙文明的研究。
向家壩水電站涉及搬遷復建的文物共有44處,涵蓋寺廟、宮觀、會館、祠堂等。
本次展覽將用場景復原的方式,形象的展示明清老街古老的石板路、兩側小青瓦懸山式屋面、二至四進四合院的原貌,對清涼寺、萬壽寺等大型古建築以模型的樣式展出。
據悉,向家壩水電站地下文物搶救性發掘工作已於2012年結束,而地上包括清涼寺、禹王宮在內的44處文物異地搬遷復建工程預計於2017年全面結束。
(完)
四川會理髮現335座新石器至西周時期石棺葬
新華社成都4月28日電(記者童芳)記者28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去年到今年在四川會理縣發現335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石棺葬,為揭...
仰取俯拾,稇載而歸——「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召開
11月25日,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與遺址博物館建設啟動大會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參觀考察了在宣漢縣舉辦的「羅家壩遺址出土文物陳列展」,展覽展出了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包括...
三峽淹沒區挖出「太陽人」,距今7000年,今被永久禁止出境
導讀:文物,是歷史的傳承,歷史的見證,是先人留給後世的無盡財富,也正是這些文物見證著歷史的發展。中華5000年歷史,遺留在地下的文物不計其數,而現存的大多數文物都是由考古工作者考古出土的,這具「...
全國罕見!涼山會理已發掘300多座石棺葬 內有海貝陪葬品
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考古發掘是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的文物考古項目。7月16日,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涼山州會理縣獲悉,截至目前,會理境內已對9個文物點開展發掘,布方發掘面積39500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