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邊協定」促推文物返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光明網12-28 14:16顯示圖片
作為全球範圍內的文物流失大國,中國正在傳統多邊國際公約的慣例之外,以實踐雙邊協定的形式,促進流失文物返還。
中國國家文物局國際組織及港澳台處處長朱曄說,中國已經與18個國家簽署了打擊文物非法販賣、促進文物返還的雙邊協定。
「1970年公約」的缺憾
作為最早開始的文物返還雙邊談判,中美《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蹟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於2009年簽訂前,已歷時11年。
1998年,美國駐華使館曾主動找到中國國家文物局,提議中美簽署限制中國文物非法進入美國境內的雙邊協定。
「簽署類似的雙邊協定,都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的框架下。
」朱曄說。
「1970年公約」的缺憾十分明顯。
比如對「善意持有」的解釋太寬泛:某件文物流失海外,購買者如果被認定為「善意持有」,即在不了解是被盜文物的情況下出於善意購買,追索方要給購買者合理的補償。
這對於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的文物流失大國來說是沉重負擔。
由被動到主動
200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羅浮宮博物館等7個歐美國家的18家博物館,聯合發布反對歸還文物的《關於普世性博物館的價值及重要性的宣言》。
它聲稱,收藏的很多文物雖然是戰爭期間掠奪的,但是不僅為本國公民服務,也為每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
國際上反對文物歸還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最初簽署雙邊協定的對象國都是文物流出國,目的是在國際上形成一種促進文物返還的氛圍。
不過,朱曄說:「開始的一個階段,我們完全是被動的,都是別人找我們。
」其實最早與中國簽署雙邊協定的是秘魯,然後是義大利,簽約時間分別是2000年和2006年。
與義大利的接觸是中國第一次主動與外國接洽。
當時國內保護文物的科技手段和理念亟待提升,而義大利是國際上公認的文化遺產大國和強國。
「雙方的交流非常頻繁、熱絡、深入,每年都開會。
」朱曄說,2006年時任義大利總理普羅迪訪華,雙方簽署了《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出境文物的協定》。
在國家文物局看來,中美諒解備忘錄的達成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讓中方覺得,與文物流入國簽署類似協議也不是不可突破的障礙,這才有後來主動與瑞士的接觸。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瑞士的拍賣行和文化機構非常多。
雖然該國不是典型的中國文物流出目的國,但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文物中轉國的角色。
2013年,中瑞簽署《關於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及其返還的協定》。
雙邊協定更有針對性
國際公約的效力比國際宣言大,但也只能稱其為「軟法」,很多國家都存在國際公約或宣言與國內法的銜接問題。
尤其是具體案例發生後,能否直接援引國際公約來追索文物,必須通過國內法。
雙邊協定的簽訂,等於國際公約真正落地,也就是落實到具體國家。
雙方由此也可以結合具體國情,實施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辦法。
2005年,美國國務院文化遺產中心派了一名專家來中國考察打擊文物走私工作。
「談判過程中,美國提出不能把防止中國文物流失的責任都加在美國身上。
我們必須證明中國的確做了很多工作。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美方認為,在此基礎上仍不足以防止文物流入美國,才能來幫助中國人做這件事。
在天津海關,一位關員給美國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負責現場查驗,每隔約兩個星期就到北京潘家園,看哪類文物這段時間的交易量比較大,還要看器形以及可能隱藏的報關品名等,考慮可能夾帶在哪類貨物中。
「在海關,如果想查驗到文物,一是靠5%的查驗率,二是靠情報。
如果沒有情報,就要更多靠經驗、有針對性地去查驗。
」朱曄說,這位關員讓美國專家看到了中國海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雙輪驅動」
打擊文物走私是一個「雙輪驅動」的過程:國內打擊讓文物走不出去,國外防止文物的進入。
一旦進入,中國就要根據「1970年公約」、雙邊協定等,通過各種談判以及司法渠道甚至民間渠道堅決追索。
目前,國家文物局每年都與一些目標國家展開工作,甚至領導人國事活動時,也會把此事作為議題,有的也列入了和該國的文化交流協定。
2014年8月,在中國敦煌莫高窟召開的「第四屆文化財產返還國際專家會議」,得到了瑞士聯邦政府9萬多法郎的資金支持。
作為主辦方,中國用這些經費支付了一些經濟困難國家代表的旅費,以及安排同聲傳譯等開支。
瑞士有專門法案規定,每年應提供一筆經費,用於支持與瑞士簽訂此類雙邊協定的國家提升打擊文物犯罪的能力,或者用於文物追索,上限是10萬法郎。
這在國際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經比較發達的情況下非常難得。
這也是簽署雙邊協定、在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方面與外國加強合作的成功例證。
此前,2011年3月11日,美方向中國政府移交了包括唐三彩在內的15件非法入境美國的中國文物。
這一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1970年公約」開始進行實質性改革,目前正在制定一份操作指南。
中國提出的「鼓勵」各國簽署雙邊協定的建議,已在附屬委員會會議上通過。
朱曄評價說,這就變成一種正面推動,「正是因為中國、美國等國家簽署了雙邊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才發現它是落實『1970年公約』最有力的武器。
」
此外,國際公約對有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沒有溯及力。
所謂溯及力,是說在某項法律生效後,才能根據該法律判定某個行為違法,而法律生效之前的行為就不屬於違法。
這樣,「1970年公約」對於近代外國勢力侵華時掠奪的文物,如抗戰時流向日本的文物等就沒有溯及力。
各國加入公約的時間也不同,中國1989年加入「1970年公約」,英國、日本等都是2000年以後才加入的,「總要等加入公約後,這些國家才能去執行。
」朱曄說。
來源: 今晚報
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
2018年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情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英國拍賣行41萬英鎊拍出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 文物法專家:違反國際公約精神 但強制追回不易 |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據中國日報消息,英國當地時間4月11日上午10點,疑似圓明園被劫掠珍貴青銅器文物「虎鎣」在英國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以41萬英鎊(約合366萬元)價格被拍出,據悉買家是通過電...
圓明園流失文物,只追討決不能買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時下,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一定程度上比古代穿行蜀道更難。山高水迢,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而那些流散在海外、數以萬計的國寶級圓明園文物,如何回歸祖國,著實令很多人傷透了心。
埃及十年追回3.1萬餘件被盜文物,為何中國海外流失文物回歸難?
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無數珍貴文物。但從18世紀開始,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強大量竊掠,加之走私活動猖獗,埃及文物逐漸散落於世界各地,僅法國羅浮宮就有4.5萬件,其中不乏價值連城的極品文...
日本拍賣中國海外流失文物被叫停 拍品返還委託人
央廣網北京11月5日消息(記者王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今年十月,橫濱國際拍賣株式會社在其網站預告,將會在秋季拍賣會上拍賣數幅中國古畫,細覽拍品名錄可以發現,其中包括第734號唐代天王敦...
中國期待用道義與法律共識破解非法流失文物返還難題
新華網蘭州9月11日電(記者姜瀟 梁軍 王艷明)第四屆文化財產返還國際專家會議10日在敦煌閉幕。會議發布了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這是在文物追索與返還領域,首次由中...
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上線 國家文物局呼籲抵制買賣被盜文物行為
2018年4月24日訊,為防止外國被盜文物進入我國境內流通,進一步加強對我國執法機構的信息化支持,國家文物局日前發布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
「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政策及措施研究專項」預研究
內容摘要:【摘要】在對主要文物貿易國的現行法律、政策與當代調整文物返還的主要國際公約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本課題提出一套旨在破解中國文物追索困局的戰略與建議,主要包括:第一,改革文物出入境制度....
跨國追索肉身佛至少要過三道關
上個月,在匈牙利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肉身坐佛,由於被福建大田縣陽春村村民指為疑似20年前被盜的「章公六全祖師」佛像,目前,已經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基本確定為被盜文物,該局正積極協調開展追索工作。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