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與西周青銅器窖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原,泛指陝西關中平原西端的廣袤沃野,它東自漆水,西到汘河,南從渭水之濱,北至北山(岐山)腳下,東西近百千米,南北約30千米,包括當今武功、扶風、岐山、眉縣、鳳翔諸縣毗連的大部分地區。

周原是從周人居此營建岐邑而始著稱於史冊的,周人也依託於周原而興旺發達起來。

這裡所說的周原,具體所指就是周先世古公亶父因受薰育戎狄遊牧部落的侵擾,遂率族人去豳,「渡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史記·周本紀》語)之岐下而言。

岐下當指岐山腳下,即《詩經·皇矣》所說「居岐之陽,在渭之將」的平疇大地北部,亦即今扶風、岐山兩縣北部交界處。

這一帶古稱周原,《詩經·綿》篇所詠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就是對這片土地的肥厚壯麗、生機盎然的景色寫照。

古公亶父率部落遷居岐下以後,目睹這裡有利於定居發展的優越條件,「乃貶夷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

《詩經·綿》則具體生動地描繪了周人在岐開始劃田畝、定疆界、修宮屋、立室家、建宗廟、築城郭的繁忙場面。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百堵皆興,鼛鼓弗勝」的盛況,充分顯示了周人到周原後改變了「陶復陶穴,未有室家」的風俗而立國建邑的一派蓬勃興盛景象,迅速形成了一個粗具規模的新興國家。

岐邑歷經古公、王季、文王前後三世的開拓經營,從而奠定了滅商大業的物質基礎。

《詩經·魯頌·閟宮》云:「后稷之孫,實維太王。

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可見周人追頌其先祖之世的王業肇基是從太王遷岐開始的。

岐、岐下或稱岐邑,其具體位置何在?史籍均言岐邑是因岐山而得名。

《漢書·地理志》在扶風美陽條下注云:「《禹貢》岐山在西北。

中水鄉,周太(誤為『文』字)王所邑。

」《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曰,(岐)山在扶風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

」《續漢書·郡國志》也說:「美陽有岐山,有周城。

」《水經注》卷十八渭水注云:「(岐水)逕岐山西,又屈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

」可知漢以來的史書多以周太王所營建的岐邑在岐山之陽的美陽境。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扶風縣誌》說:「美陽故城在縣城北二十里,即今崇正鎮(法門鎮)。

」而岐山主峰箭括嶺正位於法門鎮西北十餘千米。

半個世紀以來,通過調查和發掘得知,今扶風法門、黃堆和岐山京當三鄉毗連的地區,正是一處面積很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很長的西周遺址所在地,其範圍正包括了古籍所指的岐邑方位,故又習稱之為周原遺址。

文王晚年,為了東取天下,便把京邑由岐遷於豐(今長安縣張家坡一帶)。

武王時又在豐邑之東營建了鎬京(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

經過短暫的經營開拓,周勢力迅速壯大,終於在公元前1046年東渡孟津,陳兵牧野完成了「翦商」之舉,建立了統一的周王朝。

此後,周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東移,但岐邑作為西周王室及同姓貴族興起發展的重要根據地,並未因此而廢棄荒落。

這裡有他們的宮室采地,有他們的宗廟祖塋,更有眾多顯赫的同姓和異姓王臣世族食采於此,周王時常駐蹕「在周」,舉行朝覲、策命、賞賜、祭祀等重大活動。

終周之世,岐邑仍不失為當時的重要都邑之一,與豐、鎬、成周共存。

在滅商以後的整個西周時期,岐邑曾作為周公采地,稱為周城。

據鄭玄《詩譜·周南召南譜》云:「周、召者,《禹貢》雍州岐山之陽地名,……文王受命,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

」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所稱「周」「琱」a就是指岐周而言。

經過多年考古勘察得知,周原岐邑遺址的面積很大,其中心區涵蓋了扶風縣的齊村、召李、康家、任家、李家、白家、召陳、劉家、齊家、齊鎮、雲塘、強家、樊村、黃堆,岐山縣的朱家、鳳雛、董家、賀家、禮村、王家嘴、雙庵等二十多個自然村落,並遠及京當以西的岐陽堡。

東西約5千米,南北約4千米。

這一帶正是《禹貢》《說文》等古籍所指「中水鄉」,周太王與文王所邑之地,也是西周青銅器出土最頻繁、最多的一個地區。

早在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美陽(轄岐邑遺址)曾出土一件尸臣鼎,《漢書·郊祀志》錄有銘文「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旗鸞,黼黻雕戈……」等三十二字,當時朝臣見此物後,對其名稱、銘文和用途,頗多爭議,獨京兆尹張敞「好古文字」識讀出銘文內容,認為是尸臣大臣受周王賞賜而作的傳家器。

如今鼎已不知下落。

這是周原遺址出土銅器最早的一次歷史記錄。

唐宋以後,特別是清代中、晚期,鑄有長篇銘文而著稱於世的天亡簋(或稱朕簋)、盂鼎、曶鼎、毛公鼎、克鼎、夨人盤、禹鼎等,都是周原遺址出土的重器。

至於散存於世而無記錄,或出土後流失無考者,當不止千百。

1933年扶風康家出土的函皇父器和伯鮮器群,1940年任家村西南濠內出土的梁其器群百餘件,均已散失不全。

初步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周原遺址發現含三件以上青銅器的窖藏有三十餘起,計出土各類青銅器三百餘件。

其中以齊家、召陳、強家、雲塘、莊白、董家、賀家、鳳雛諸點窖藏所出青銅器更為重要。

從各個窖藏出土的器物來看,有的一坑同屬於一個貴族之器,有的則是同一家族幾代人的世傳重器。

如此眾多成組成套的窖藏青銅器的發現,周原遺址也因之獲得「青銅器之鄉」的美譽而聞名於世。

周原遺址發現的窖藏青銅器群,它們分屬於同姓或異姓王臣貴族的世傳重器。

可知重要的器主有天亡、毛公、盂、善夫克、函皇父、梁其、中氏、夨、散伯車父、裘衛、伯、虢季氏、白公父、琱我父、微氏等,不勝枚舉。

可見周王廣招天下賢士,封官賜爵,為有效地統治廣大疆域鞏固政權,獲得了強有力的家族集團的支持。

這些大臣貴族在王朝擔任官職,而在岐周受賜有別館或采邑,受到周王的優撫,構成西周王業發展的強大政治基礎。

但在古代典籍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頗多遺佚。

今知已出土的諸多窖藏銅器群,為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寶貴資料。

扶風莊白一、二號窖藏銅器群,記錄了微氏家族七代人世襲於西周王朝,就是這一統治政策的明顯例證。

本文由孫莉、李茜摘編自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 編著《周原——莊白西周青銅器窖藏考古發掘報告》之「引言」

內容略有刪節、調整。

978-7-03-050387-9

1976年周原莊白西周青銅器窖藏,是新中國成立後周原遺址發現最大的西周青銅器窯藏,出土微氏家族青銅器108件,其中有銘文者74件,數量之巨、造型之美、銘文內容之重要世所罕見。

本報告完整系統地報導了莊白一、二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田野考古發掘成果,為研究周原聚落結構和西周社會形態、禮制、青銅鑄造工藝等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報告還以現場第一手發掘資料為基礎,對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的斷代、家族世系和周原與西周青銅器窖藏成因及意義等問題展開討論,兼備資料性和學術性相統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講座整理:大周原考古記

5月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上古史重建系列講座」第四講「大周原考古記」在二教410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主講,主持人為活動負責人考古文博學院1...

考古聖地——周原

周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是考古學家的聖地。周原遺址,用一種廢墟的方式蟄伏著一個民族古老文明,涌動著一個東方古國的殷殷血脈。青銅、玉器、甲骨……印記著一個農業民族興衰的歷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生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