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巴--消失的古代巴國」文物展將亮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9月30日,「尋巴--消失的古代巴國」文物展將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幕。

此次展覽是該院「東周時期區域文化系列展」之一。

展覽以「巴」的文獻資料和「巴文化」考古及研究成果為依據,梳理巴國的歷史文化脈絡。

展品由來自渝、川、陝、鄂、湘、黔六地十餘家文博單位的200餘件組巴國文物組成,其中包括青銅、陶、石、骨質文物,全方位地展示巴國文化的基本面貌,讓公眾對巴國文化有一個初步認識。

巴國是先秦時期位處今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為江州,即今重慶市江北區。

始於商周時期,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

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其鼎盛時期疆域「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

」公元前316 年,巴為秦國所滅。

巴國人驍勇善戰,得山水之靈性,借魚鹽之利而聞名,他們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堪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

對於巴國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較為薄弱的一環。

本次展覽站在全國的視野上收集文物,將展覽分為三部分,即「巴國初立」、「巴國春秋」、「融入華夏」,集中展現巴文化的特質。

第一部分:巴國初立

青銅人面具 商 寬16.3厘米,高16.2厘米

4000多年前,一個歷史上以剛勇尚武著稱的族群出現了,這個族群被稱為巴人或巴族。

在夏朝巴人被稱為「巴方」。

殷商中葉,商王武丁的時代,商人同巴人發生了激烈的戰爭。

巴國最後戰敗,被迫向商王朝納貢服役。

周王朝建立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通常簡稱「巴國」。

第二部分:巴國春秋

銅敦 戰國 口徑19厘米,通高20.5厘米,四川宣漢縣羅家壩遺址出土

巴國從夏商時代到春秋戰國之際有很大的變遷。

夏、商時代,巴族主要活動在沔水中游。

西周初年,其活動範圍大致在今陝西東南部的漢水流域到今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地區。

戰國時代,巴國入川後,向西、向北發展,控制了以嘉陵江、長江、烏江流域,包括今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地區。

第三部分:融入華夏

有披膊的石鎧甲 長75厘米,披膊長20厘米 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出土

巴國在不斷的外患和內亂中逐漸衰落,最終在公元前 316 年被秦國滅亡,巴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成為了歷史。

但巴國的滅亡並不意味著這個民族的滅亡。

為了維持古代巴渝地區的統治秩序,過去的貴族仍然享有特權,固有的習俗依舊保存著。

這種情況維持到了漢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找消失的古代巴國」首次在秦兵馬俑亮相

新華社西安10月2日電(記者馮國)在國慶節來臨之際,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首次把全國十餘家文博單位的近200件(組)古代巴人文物齊聚一堂,以歷史的視角全方位地展示巴人的科技、文化和藝術等,讓人們重回...

尋找神秘消失王國的蹤跡

四千年前,在現今鄂、豫、川、湘、黔、陝等地,曾經生活著一個遠古族系,他們不斷遷徙,得山水靈性,藉漁鹽之利,勇猛無畏,聞名於先秦。他們被人稱作巴人,古代巴人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可以媲美中原文化的古老文...

秦陵博物院首次舉辦巴文化主題展

9月30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辦並聯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12家國內文物單位協辦的「尋巴——消失的古代巴國」展在秦陵博物院開展,展期持續至12月30日。這次展覽分為三部分,共展出各類文物20...

200餘件巴國文物亮相西安

本報訊(記者趙爭耀)9月30日,「尋巴——消失的古代巴國」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隆重開幕,展覽分為「巴國初立」「巴國春秋」「融入華夏」三個部分,共展出各類文物200餘件(組)。該展覽為「東周時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