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醫院開放 可觀看文物「手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6月9日,故宮,志願者在為公眾講解文物醫院的工作。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首次試行開放,25名志願者現場講解;預約開放方案將儘快在故宮官網等處發布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帶火了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群體,如今,公眾可以親自去故宮看他們如何修文物。
昨天是「2018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故宮文物醫院首次試行開放,首批40名觀眾走進了故宮文物醫院。
公眾看到了修復師如何修復唐卡、青銅器、書畫,也看到了體積龐大的文物CT機等先進文物修復設備。
故宮希望藉助文物修復過程的開放,聯結古老文化和現代生活。
有200名文物保護專家匯集
故宮文物醫院成立於2016年12月29日,位於故宮西側城牆下、內金水河畔,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按照功能分為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室、文物保護修復輔助業務三部分。
文物醫院經過3年籌建和一年多試運行,各項工作基本就緒,也接待了很多文物博物館界專業人士和重要外賓。
文物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讓公眾了解文物修復過程,同時不影響文物修復師的工作,決定在控制時間和人數的前提下向公眾開放文物醫院。
文物醫院匯集了200名文物保護專家,擁有「古陶瓷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希臘文物雷射技術聯合實驗室」「同步輻射與文物保護聯合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
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文物醫院也配備了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如文物專用CT機、顯微觀察設備、材料分析設備、無損探傷設備等。
「故宮文物醫院是目前世界技術力量最強、專業設備最多、修復人員最多的博物館文物修復機構,希望能將故宮186萬件文物以更好的面貌呈現給觀眾。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講解員志願者以教師和碩博生為主
昨天,首批故宮文物醫院志願者正式上崗。
25名志願者從871份簡歷中遴選而出,中青年女性居多,以教師、高校碩博士為主,還有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主持人等職業。
他們接受過文物修復專家的崗前培訓,向觀眾介紹文物醫院和文物修復知識。
單霽翔表示,通過開放文物醫院,希望能夠讓觀眾了解到文物修復不僅依靠傳統工藝和經驗,也離不開現代科技。
「故宮文物醫院的開放將實現故宮的一個理念,即公眾應該獲得對文物修復過程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這是將古老文化和現代生活聯繫起來的重要橋樑」。
據悉,故宮博物院將根據此次試行效果,儘快發布預約開放方案,在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及門票預售網站公布。
■ 講述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將為故宮每一件文物建「病歷」
文物醫院建立後,故宮文物修複流程經歷了一場轉變。
單霽翔告訴記者,傳統文物修復程序,是由保管或使用部門將需要修復保養的文物送到文保科技部,文保科技部主任判斷後,送到最權威的修復人員手裡,憑經驗來修。
「今天我們改了。
」單霽翔說,如今每一件文物在修復之前都要先送到文物醫院,進行分析、檢測、探傷,徹查文物病歷和健康狀況,得出診斷報告,確定修複方案,才能交到修復師手裡。
未來,故宮的每一件文物都將在文物醫院建立電子病歷。
病歷記錄著文物曾經的病害狀況、修復過程,還能看到文物在什麼時間地點展出過,當時的溫度、濕度如何。
當其再進入文物醫院接受保養和修復時,修復人員首先能看到這件文物過去經歷過什麼。
「這是一個科學修復的態度,所以我們建立了人類第一個文物醫院。
」單霽翔說。
讓單霽翔頗為自豪的是,故宮文物醫院已經是全世界技術力量最強、專業設備最多、修復人員最多的博物館文物修復機構。
「我去過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羅浮宮博物館這些世界級大博物館的文物修復部門,他們也只有三四十名文物修復師,而故宮文物醫院有200名醫生。
需要這麼多人,就是因為我們要為文物做科學診斷檢測。
」
單霽翔希望全世界博物館都能建立科學的文物修復檔案,記錄文物的生命歷程,「這也是文物醫院的價值所在」。
■ 現場
文物修復師穿白大褂酷似醫生
故宮文物醫院呈狹長狀,長長的通道兩側根據文物類型和修復手段排列著一間間文物修復室。
玻璃內側,身著白大褂的文物修復師一言不發,修理著手中的文物。
昨天上午,記者走進這個首次向公眾開放的神秘空間。
文物醫院整體色調為乾淨的淡灰色,通道兩側展示著唐三彩駱駝、銅金剛佛母等代表性修復文物,牆上掛著案例展板,介紹修復過程和技術。
名為文物「醫院」,從內到外確實有著「醫院」的味道。
文物醫院的工作人員全都穿著白大褂,若不是衣服上印著故宮文物醫院的標識,與真正的醫生幾乎難以區分。
單霽翔院長也直接以「醫生」稱呼他們。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示的傳統文物修復場景,是修復師們穿著自己的衣服,在故宮小院的古建中工作,頗有生活氣息。
而文物醫院裡則呈現出另一副面貌。
窗明几淨的工作室內,一排排先進的設備整齊排列,修復師認真專注於眼前的物件,氣氛相當肅靜。
昨天,記者獲准進入修復室,在修復師身邊看其操作。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告訴記者,為了保證修復工作不被打擾,公眾將無法進入工作室。
但為了讓公眾能清晰看到修復過程,修復師會在窗邊的操作台上工作,而文物醫院志願者則會提供專業和有趣的講解。
■ 揭秘
文物醫院講解員如何選拔?
昨天,單霽翔為25位文物醫院志願者頒發證書,首批文物醫院講解員正式上崗。
「這是文物醫院最貴重的一個儀器,叫作文物專用CT機,可以為長寬1米、高1米多的各類文物做CT。
但是屋子門這麼小,你們知道CT機是怎麼進來的嗎?」昨天,正在讀水利工程專業博士後的張雪靚開始了第一次講解。
「先放儀器再裝門。
」觀眾猜測。
「不是的,為了放進這個儀器,事先把後面一整面牆都拆掉了。
」張雪靚的講解,讓冰冷的機器有了趣味。
25位文物醫院志願者是從871份簡歷中篩選出的。
故宮4月開始招募文物醫院志願者,應募者以中青年、女性、本碩學歷、在職者居多。
其後,75名應聘者進入第一輪面試,35人進入第二輪面試。
面試既考察應聘者的講解能力,又考察應變能力,最終25人入選。
故宮累計註冊的志願者已近3000人次,但故宮文物醫院的志願者很特殊。
「他們的工作很具挑戰性。
」單霽翔說,故宮文物醫院的預約觀眾將會帶著問題來,他們對文化遺產懷著極大興趣才會專門來到文物醫院,預計很多還抱著與學習、工作有關的明確目的,志願者必須能解答他們的專業問題。
每天都有新的文物進入文物醫院,志願者還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和講解內容。
「讓觀眾走出文物醫院時,對文物修復和文物醫生的工作價值有更好地認識,這需要志願者的工作來實現。
」單霽翔說。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國家文物局局長: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央廣網北京6月12日消息(記者劉飛 孟曉光 承德台記者曹蕾)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印記,更是一個國家的印記。從2006年開始,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中國的「文化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