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生走進博物館,留住千年的文化記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通訊員 肖婷婷 張真潔)
中國是擁有上下五千的悠久歷史古老國度,每一段歷史都代表一份璀璨的中國傳統文化。
而在當下,傳統文化又分為傳統習俗、歷史遺蹟、思想文化等表現形式,在這些表現形式中歷史遺蹟有著最直觀、最形象的特點,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為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7月2日,南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滄海桑田四十年,青春實踐話發展」調研團走進南陽市金榜博物館、漢代雕刻藝術館、獨山玉博物館、恐龍蛋化石博物館開展社會調研活動。
剛踏進博物館的大門,調研團成員就被博物館裡所陳列的精美物品所吸引。
珍貴的錢幣、溫潤的獨山玉、厚重的漢畫石刻以及造型獨特的恐龍蛋,它們是跨越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更是博物館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
調研團成員跟隨身穿漢服的講解員到各個館內參觀學習,在講解員的介紹下,調研團對各個館及其藏品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其中,在漢畫石刻藝術館裡有一座復原的漢代墓室,它向調研團展示了千年前的安定祥和的漢代生活。
調研團了解到這個墓室是將唐河針織廠漢墓按照1:1.8的比例仿製建造而成,它是一個夫妻墓,整體呈「回」字型。
墓室上內部雕刻著「車馬出行圖」,表示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上面雕刻著「彩虹雙頭龍」,以兩條龍尾部相連,整體成拱形而得名「彩虹雙頭龍」。
此外,它還雕刻有一些升天、祥瑞的圖畫,表示墓室主人渴望升天的願望。
「漢代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文明程度也達到較高的水平,我們通過科技領域的成就了解漢代的文化之外,墓室是又更直接的方式。
這個仿製的墓室向我展示了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調研團成員雷輝說。
在漢代雕刻藝術館裡,調研團成員對漢畫石刻充滿了好奇。
在參觀的過程中,調研團成員們發現有些漢畫石上都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紙,上面印著畫像石的內容,大家對此非常不解。
在講解員的一番介紹下,調研團成員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張薄薄的紙叫做「拓片」,是指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
它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
有了它不但能夠將畫像石上的圖案清晰的展現出來,而且在研究和收藏上也有極高的價值。
「雖然現在有高超的科學技術,但拓片在歷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講解員告訴調研團成員們,「拓片十分的珍貴,並不是隨便都可以製作的,每一張拓片的產生都是對畫像石的一份傷害。
因保護文物的緣故,現在很少有人去專門製作它。
」
這薄薄的一張紙,是珍貴技藝的傳承,是千年文化的印記!
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調研團成員們發現博物館在展示文物的時候,不同於以往展示的方法,而是在各個展廳里運用到多媒體進行講解。
在獨山玉博物館裡,依靠一個小小的投影儀,就將南陽獨山的地理位置、獨山玉的成礦模式及其分類詳細地展示給參觀者。
調研團成員在觀看後表示:運用多媒體進行講解,他們對獨山玉的認識更加深刻,了解到獨山玉的形成和它的成品,對日後的調研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講解員告訴調研團成員:「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向網際網路靠攏。
博物館裡將多媒體與文物介紹相結合,更加形象、具體的向參觀者介紹文物的相關知識。
」
調研團隊長張朋在調研後說:「提高人們的意識,留住這些文化與歷史的記號。
在這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新時代,我們也會將調研成果與「網際網路+」相結合,為祖國傳統文化發聲,增強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
網媒記者走近漢畫像石 徜徉千年忘川
山西新聞網5月23日訊(記者馮耿姝)今天下午,全國網絡媒體呂梁行的採訪團成員來到了呂梁漢畫像石博物館,共同感受西漢晚年到東漢末時期,石刻藝術珍品的雕刻技法和深邃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