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漢墓之中出土了失傳已久的古籍,它竟能改寫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出自文天祥的千古名言至今還激勵著無數人,但或許還有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汗青」一詞到底啥意思呢?

原來啊,「汗青」指的就是史書。

因為在古代,紙張沒有發明出來之前,古人都是用竹簡書寫的,而竹簡在製作過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

在近現代考古挖掘中,就出土了不少這種歷史上的竹簡古籍,不過出土竹簡的古墓一般都是漢墓或者先秦的楚墓。



1972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就在山東挖掘了一座漢墓,出土了幾千枚竹簡。

這次發掘成果對於研究歷史真相提供了最為原始的古本資料。

您想想,位於齊魯大地的山東,自古以來便是文人之地,儒家之地,歷史上很多名人也出自山東;但這個省份不僅在古代低調,在現代也非常的低調,在全國各大省份中幾乎沒有差評。

不過,擁有如此歷史的省份在考古上卻沒有非常重達的發現,直到上個世紀60、70年代,考古家在山東省臨沂市市區的銀雀山發現了一個古墓群,這個古墓群被稱為「銀雀山漢墓」。



一開始,考古家是不打算對古墓進行考古挖掘的,因為考古家知道在臨沂附近,銀雀山是一座風水寶地之山。

既然是風水寶地就必定埋葬著歷代諸多古墓,要是進行考古挖掘就勢必會挖到近代或者明清時代的古墓。

要知道,我國考古規定是絕對不能主動考古挖掘明代之後的古墓的。

直到1972年,考古無意間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墓,由於這座漢代古墓被破壞的比較嚴重,於是考古專家對漢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

說到漢墓,世人想到的肯定是出土大量稀世國寶的中山靖王墓、馬王堆漢墓等,但似乎這座銀雀山漢墓並沒有出土所謂的國寶級青銅器。

不過,隨著考古挖掘的進行,到了開棺那日,當專家打開棺板後卻被裡面的東西完全迷住了!



不過您有所不知,這一次迷住考古家的文物不是黃金,不是玉器也不是青銅器。

而是看起來毫不起眼,非常骯髒竹片。

或許當時的世人並不知道這竹片有多重要,但考古家一看便知道這竹片就是竹簡,是漢代古人的書籍。

當時考古家看到這竹簡也只是停留在震撼階段,根本不敢上前取出文物。

這可不是說古墓棺材中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神秘東西,而是這竹簡是距今將近2000年的東西,被氧化得非常的脆弱,可以想像這就是一對沒有消散的抹灰,一不小心這竹簡就可能煙消雲散,因而考古家都非常的謹慎。



直到後來,有專家提出了保護取出文物的方法後,考古家才敢清理棺內文物。

而此墓共計出土了4974枚竹簡及殘片,竹簡記載的內容有傳世書籍也有失傳古籍。

在取出這些竹簡之後,考古專家開始對竹簡上的內容進行解讀。

在解讀這批出土的竹簡後,專家發現這裡記載了不少失傳古籍,如《孫臏兵法》、《六韜》和《尉繚子》。

可能大家對前2本都非常熟悉了,因為都是兵家至上之書。

但這《尉繚子》很多朋友就沒有怎麼聽說過了!那這本曾經失傳古籍又是何方寶典呢?



事實上,這個古墓是一個將軍墓,出土的文物也基本都與兵家有關,而《尉繚子》也是一部兵書。

雖然說《尉繚子》難以與《孫子兵法》相比,但也堪稱一部中國軍事古典。

但在此次出土之前,對於《尉繚子》這本古籍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是存在很大爭議的。

有一種說法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還有說法說這是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所著,因此一般署名是尉繚子。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宋代之後,世人曾懷疑《尉繚子》是一部「假書」,甚至在史書中也多次提到《尉繚子》是後人偽造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尉繚子》是被冷落的。

直到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可以說這一次的發現改寫了關於《尉繚子》是偽書的歷史記載。

這就是考古的意義,讓我們能夠了解到真實的歷史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