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之一——「銀雀山」漢墓漢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2年4月10日,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在研究兵法的學者和考古專家的眼中,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重要日子,因為這一天在銀雀山發掘了銀雀山漢墓,並出土了大量國寶級文物,也釋解了一樁千年懸案。

山東省臨沂市的市區東南有兩座山崗,相傳此處遍生一種灌木,春夏之交,鮮花盛開,花朵形似雲雀,東崗為黃色,西崗為白色,故兩座山崗得名金雀山和銀雀山。

早在1964年,在此地就發現有古墓群,以漢墓為主,兼有戰國至唐、宋、明、清歷代墓葬。

1972年,臨沂地區衛生局準備在銀雀山建辦公大樓。

4月10日,施工人員在清理地基時發現古墓葬。

臨沂縣城關鎮建築管理站立刻向縣文物收集組反映情況。

文物收集組人員趕到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

一號墓和二號墓的墓室均為長方形豎穴,在岩石上開鑿而成。

一號墓由地面至墓底深度為2至3米,二號墓為3.5至4米。

因年代久遠,兩墓墓室上部殘損,並有積水。

兩墓棺內各有屍骨一具,已腐朽鬆散,不能確定性別,但尚能辨別出為仰身直肢。

一號、二號墓葬

據參與挖掘工作的人員回憶,4月14日,臨沂文物組的楊殿旭在墓葬中清理器物時,看到竹片從水中漂浮上來,不經意地漂洗了竹片上的泥漿,發現上面有字。

同是臨沂文物組劉心健經仔細辨認,確認竹片上是「齊桓公問管子曰」,他興奮地大喊:「這是古代的竹簡!」文物工作人員當即要求施工人員停工,並安排人員保護現場,同時上報山東省文物部門。

山東省文物部門隨即派遣山東省博物館有關專家前來發掘指導。

漢簡復原品

竹簡出土時,由於在墓中浸蝕千年,質地已經腐朽,竹簡上的文字是用毛筆蘸墨書寫的,整理時稍有不慎不僅墨跡會被抹掉,簡片也會變成一堆爛泥,所以,考古專家用毛筆蘸著清水一點一滴地耐心沖洗,才洗去了水銹,顯出字跡。

考古專家整理漢簡

兩個墓葬共出土完整簡、殘簡4942枚,此外還有數千殘片。

一號墓出土的整簡每枚長27.6厘米、寬0.5至0.9厘米,厚0.1至0.2厘米。

字體系早期隸書體。

竹簡的書體,分為規整和草率兩類,每類又包含多種不同的字體。

行款大部分每行35字左右,最密的超過40字,最疏的20餘字。

專家辨認後發現,竹簡的內容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等先秦古籍。

二號墓出土出土了32枚竹簡,每片長69厘米、寬1厘米、厚0.2厘米,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

這些古籍均為西漢時手書,是較早的寫本。

對於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古代兵法、曆法、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由於這些竹簡長期浸泡在泥水中,又受其他隨葬器物的擠壓,竹簡已經散亂,表面呈深褐色。

用墨書寫的字跡,除個別文字漫漶難辨外,絕大部分很清晰。

每簡的字數多少不等,整簡每枚多達40餘字。

編綴竹簡的繩索早已腐朽,在有的竹簡上還可以看到一點痕跡。

竹簡先在臨沂進行了簡單的防脫水處理、登記造冊,連同出土的其他器物於4月底由縣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派人專程赴省上交。

因條件所限,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文化組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漢竹簡立即送北京處理」。

竹簡進京後,國家文物局成立了由專家學者組成的「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對竹簡進行保護、整理。

他們對竹簡先進行藥液脫色處理,使字跡更加清晰,然後拍照、編號,經無菌處理後放入玻璃管中密封保存。

試管中保存的漢簡

竹簡出土後,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先用了兩年的時間進行考釋研究。

並於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1974年,銀雀山漢簡兵書初步整理的成果公之於世,中外學術界為之震驚。

海內外各界人士紛紛發表文章,都認為這一重大發現是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國內的軍事專家對這一發現也極為重視,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土兵書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首推銀雀山漢簡。

這批珍貴的竹簡為研究中國先秦和漢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文學、音訓、簡冊、曆法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文獻。

特別是《孫子兵法》和失傳了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關於孫子和孫臏其人其書有無的千古之謎。

另外,墓中還發現《六韜》、《尉繚子》兩部兵書。

對於這兩部兵書過去也有人認為是後人的偽托,現在從西漢前期的墓葬中發現了這兩部兵書的竹簡,可見當時已經傳世。

墓葬發現之初雖然是偶然的,但墓葬中竹簡「兵書」的發現卻驚天動地。

在《文物》1974年第2期發表《山東臨沂西漢墓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竹簡》的簡報及新華社在1974年6月發表了臨沂銀雀山發現竹簡消息的新聞通稿後,很快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並掀起了孫子兵法研究的新一輪熱潮。

竹簡本「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的《孫子兵法》版本,大約成書於西漢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為校勘和研究《孫子兵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文獻價值非同一般。

竹簡本《孫子兵法》現存200餘枚竹簡,記2300餘字,對照宋代版本的《孫子兵法》,竹簡本「兵法」所保存內容約占全書三分之一。

儘管是殘書,竹簡本仍然與宋代版本有100多處不同點。

此外,竹簡本還保留了少量的佚文,十分值得研究。

竹簡本《孫臏兵法》使得該兵書失而復得,具有同樣重大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這一發現轟動了國內外,與「馬王堆」「兵馬俑」齊名。

20世紀70年代,該考古項目被評為「新中國3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20世紀90年代,又被評為「新中國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21世紀初,該項目再次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之一。

漢簡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發掘出土後經保護處理,一直存放在山東博物館,被評選為「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漢代以前的正史文獻雖然多次提及孫武、孫臏及其兵法,但均極簡略而零碎。

最早記載孫武、孫臏的文獻有《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可見戰國、秦代之時兩位孫子的「兵法」均為世人所熟知。

兩漢時期的《史記》、《漢書》也均有所記,《漢書》「兵書略」中將《吳孫子》排在第一位,《齊孫子》排在第二位,並明言《吳孫子》有八十二篇,《齊孫子》有八十九篇,可見兩位孫子確實均有「兵書」流傳於世。

但不知什麼原因,戰國重要文獻《左傳》中沒有此二人的記載,並且漢代以後的文獻也不見《齊孫子》的記載。

由此,引發了一場聚訟千年的懸案。

漢簡複製本

自從宋代開始,有人開始對兩部兵書及其作者產生諸多疑問。

質疑的聲音有以下幾種:

其一,支持《史記》中的記載,認為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分別著有《兵法》流傳於世。

其二,認為歷史上並無孫武其人,只不過是一位戰國時期「山林處士」所作的「兵法」而已,以其為吳王所用乃是誇大之詞。

其三,不否認歷史上有孫武這個人,但《孫子兵法》不是孫武自己編著的,而為後世之人偽托「孫武」之名而作的。

其四,《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臏,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武」是其名,「臏」是綽號。

其五,歷史上有孫武和孫臏這兩個人,但現存的《孫子兵法》作者是孫臏。

其六,認為《孫子兵法》是三國的曹操所著,「兵法」中提到的「孫子」是春秋時期的伍子胥。

直到1972年臨沂銀雀山竹簡出土之前,各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近代甚至還有外國學者也參與其中。

銀雀山漢墓里同時出土《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表明孫武和孫臏不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兩位人物,而且分別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流傳於世,同時也證明了《史記》、《漢書》等早期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如感興趣,請點關注,多多交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銀雀山漢墓簡牘研究及保護整理

內容摘要: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75年,「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編纂出版了大字線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有...

臨沂文化——臨沂出土文物之銀雀山漢墓竹簡

1972年4月10日上午,臨沂文物組工作人員接到群眾報告,說在臨沂地區衛生局基建工地上發現了一座古墓。基建工地位於市區南部的一座名為銀雀山的山崗上,這裡原是一處漢代墓地。於是有關工作人員迅速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