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中華陵墓之首:朝代更替而帝王祭祀始祖之心不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帝陵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古稱「橋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號稱「天下第一陵」,又稱「華夏第一陵」,「中華第一陵」。

從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帝王均將黃帝作為祖先祭祀。

在遠古時代,橋山稱作「軒轅之丘」,所以,黃帝也就有了「軒轅」之名。

現在要進入黃帝陵朝拜,首先看到的是軒轅廟。

軒轅廟前的龍尾道共設95級石質台階,寓意黃帝為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

在通向黃帝陵的神道旁邊,立有一座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這是明朝嘉靖年間所立。

原來的山路蜿蜒崎嶇,前來祭陵的官員,都是騎馬坐轎,行至神道時必須下馬下轎,整理衣冠,而後徒步恭行至陵前。

軒轅廟山門內西側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餘年,相傳此樹為軒轅黃帝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又稱「軒轅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被譽為「世界柏樹之冠」。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築,坐落在廟院中心。

重建於明朝,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

人文初祖大殿的匾額由程潛所題。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唐王朝在橋陵進行為期兩年的大規模修繕活動,修建黃帝廟,栽植柏樹1140株,祭祀黃帝從此升格為國家大典。

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供奉著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高3.6米,寬3.3米,重11噸。

此像以東漢山東濟寧嘉祥的武梁祠黃帝石像為藍本,採用陝西富平墨玉刻造。

宋太祖趙匡胤兩次下詔,規定黃帝陵及炎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諸陵「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

因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宋太祖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即今址。

「黃帝腳印石」為漢代文物,長0.62米,深約2厘米,於1956年出土於黃帝陵東南2公里的郭家窪村。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祭祀黃帝,修繕黃帝陵廟,同時在軒轅廟設立五品護陵官二人,後由縣令兼任,明代祭祀從未中斷。

軒轅殿整體造型為天圓地方,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莊嚴肅穆,是炎黃子孫祭祖的「聖殿」。

殿內豎一高大花崗岩軒轅黃帝像石碑,此像與人文初祖殿的黃帝像一樣,高3.9米,寬2.6米。

「龍魂」大鐘是公祭軒轅黃帝陵的禮器,全高3.8米,口頸2.456米,重13噸。

順治三年(1646年),清世祖順治命使祭祀黃帝陵,對黃帝陵廟進行清代第一次維修,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後派員赴橋山黃帝陵,進行了30多次祭祀活動,大修9次。

祭祀黃帝除了官方的大典,自發而來的民間人士絡繹不絕,數千年香火不斷。

黃帝陵冢前為祭亭,亭寬10米,深6.15米。

亭柱上有兩幅楹聯,一為:「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一為:「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

黃帝祭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

黃帝陵北端橋山之巔上有龍馭閣,傳說黃帝由這裡乘龍升天而去。

黃帝陵冢位於橋山山頂正中,坐西北面東南,高3.5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

陵冢為土冢,扁球狀,高3.5米,直徑為16米,周長48米,有磚牆圍護。

郭沫若題寫的「黃帝陵」碑

郭沫若寫的這個「帝」字有點講究,上為「江山」,下為「美女」,合而為「帝」,這一說法在當地民間頗為流行。

看看上半部分像不像「江山」

看看下半部分像不像一個美女在起舞。

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前422年)。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建有24米高台,台旁立一「漢武仙台」石碑,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

後人稱此台為祈仙台。

由軒轅廟山門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軸線東西兩邊,建有兩條碑廊,歷代保存下來祭祀黃帝的石碑,都存在這裡,按時代先後和內容類別有序排列。

此為《祭黃帝文》石碑。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對黃帝陵進行維修保護。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孫中山先生委派要員專程祭祀黃帝陵,並親自撰寫祭文。

香港回歸紀念碑、澳門回歸紀念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軒轅廟遇上素描,美到Cry!

看慣了各種「長槍短炮」拍攝出來的軒轅廟美景!是時候看看其他展現形式啦!嗯~~當軒轅廟遇上素描,會是怎樣一種情景?美!很美!非常美!現在小編就帶你走進素描中的軒轅廟!Let's GO~~~~黃帝陵全景

「天下第一陵」—— 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