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陵」—— 黃帝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

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

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自漢武帝元封元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

黃帝陵古柏群,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萬餘株,千年以上3萬餘株。

「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餘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

黃帝陵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

2006年,黃帝陵祭典活動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帝陵相傳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

黃帝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

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

中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後,由華族部落聯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理所當然地受到後世的敬仰和崇拜。

黃帝死後,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在橋山起冢為陵,立廟祭祀。

在黃帝死後的幾千年里,歷代祭祀黃帝的活動從未中斷。

從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時段將黃帝同時作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無一例外地將黃帝作為祖先祭祀。

據說黃帝活了118歲。

有一次,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

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

」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

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

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

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

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

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

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部落這一代繁衍生息歷史佐證。

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這裡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黃帝從崑崙山來到荊山查看。

為煉仙丹給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銅,汲湖中之水,鑄鼎于山下。

後人到此祭祀拜祖,絡繹不絕。

傳說黃帝發現橋山一帶群民,有的棲居於樹,有的與獸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

黃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鴻、共鼓等商議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他們教化橋山群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離開樹枝和洞穴搬進新屋;又把橋山改名為橋國。

橋山群民住進房屋後,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獸來傷害他們了。

可是,在那時候人們並不懂得毀壞森林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

他們經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

就連黃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

就在這時候,一場暴雨襲來,山洪突然暴發,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下猛衝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捲走了。

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沖得一乾二淨了。

黃帝看見滿山遍野都是洪水過後留下的溝溝窪窪,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群民說,再也不能亂砍樹木了。

如果再亂砍下去,橋國就沒有樹林了,野獸也沒處藏身了。

到那時,他們吃什麼?穿什麼?當時有位大臣建議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

黃帝說,不可!如果那裡樹木也叫他們砍完,那時候他們還能往哪裡搬呢?再遭洪水,他們又哪裡跑?眾臣覺得黃帝說得有理,都問他該怎麼辦?黃帝說:「我願和大家一齊上山栽樹種草,用不了幾年,滿山就會長滿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來野獸,那時橋國群民才能有吃有穿」。

說罷,黃帝就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

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

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

人們都很感激黃帝。

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

凡是來黃陵縣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

這雙腳印留在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

看的人總愛把自己的雙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用他們的話說,這是「踩著黃帝的腳印前進。

」黃帝的這雙腳印為什麼能保存?這裡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相傳黃帝時期,當初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

黃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樣,腰間纏著獸皮,光著腳板,長年累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

每到冬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巡察時傷腦筋光著雙腳。

後來,胡巢和於則發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給黃帝也做了一雙木屣。

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獵仍不能穿。

有年冬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

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

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

根本穿不上。

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造精神。

素雀卻十分難過,有一次她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裡亮了。

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下去,就不會再小了。

於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乾後,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後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

黃帝試穿後,覺得很滿意。

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子就這樣做成了。

黃帝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捨不得穿它,只是遇到節日或開慶功會時才穿上它。

現這塊刻有黃帝腳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軒轅廟院內。

關於黃陵和黃帝的人文歷史傳說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如祈仙台、下馬祭奠、指紋章印、伶倫定律、暖泉來歷、沮河來歷、涎水釀酒、拐角井水等。

陵園區廣場北端為軒轅橋,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

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

顯得粗獷古樸。

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

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

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

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建築。

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入廟院山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軒轅手植柏。

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

此柏高19米,樹幹下圍10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

通往陵區的石道邊樹有「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靠近陵區有「漢武仙台」,傳說漢武帝北征匈奴歸來時祭祀黃陵所築;陵區西側立有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黃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額為愛國將領程潛所題。

內有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設有神龕,神龕四周飾以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靈;墓前有祭祀亭,用於前來拜祭人祭祀之處,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黃帝陵」三個字。

軒轅廟也稱黃帝廟,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山腰依山傍水修建,由軒轅廟和祭祀大殿二部分,整個建築為全麻石結構,氣勢恢宏。

再北為誠心亭。

面闊五間。

進深一間。

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

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

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

登上橋山之巔,便是黃帝陵冢。

陵冢為土冢,扁球狀。

土冢下部築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聖感。

方台與圓冢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徵意義。

黃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

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裡乘龍升天的。

升天時,人們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黃帝陵之謎始祖黃帝的陵墓究竟在哪裡?

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而又最受尊敬的陵墓,它早已為海內外的炎黃子孫所共同景仰還被中國政府列入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國家已撥專款著手對它進行整修。2004年重修竣工之後的黃...

當軒轅廟遇上素描,美到Cry!

看慣了各種「長槍短炮」拍攝出來的軒轅廟美景!是時候看看其他展現形式啦!嗯~~當軒轅廟遇上素描,會是怎樣一種情景?美!很美!非常美!現在小編就帶你走進素描中的軒轅廟!Let's GO~~~~黃帝陵全景

橋山黃帝陵,天下第一陵

黃帝陵,顧名思義就是黃帝的陵寢。《山海經》曾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而橋陵,正是《史記》所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千峰競秀,萬嶺爭翠,融陵、山、水、城於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