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未解之謎,中國未解之謎大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奇人異事也是多不勝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神秘」。

這導致很多謎底都無法解開,成為大家猜測探索的領域。

在中國有很多未解之謎都沒能被解開,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社會,都會有很多的事情無法進行解答,有的是因為科學無法解釋,或許是因為人們對科學的認識還沒有達到那個高度,有的是因為在時間的長河中,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未解之謎存在的真相,並且由於在漫漫長河中,許多事情是不會對外進行公布的,因此也就會有很多的事情會被真正的事實所掩埋,這也就為中國存在的未解之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是對於解答我國的未解之謎卻更加的困難。

十個未解之謎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板塊:

一、「長明燈」不熄之謎,最早見於神話傳說,據說是天宮之火。

長明燈藏於古墓中,但卻明光逼人,令人毛骨悚然。

如此神奇之燈,為何長明千年不滅?為何無氧依然燃燒?

在民間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在一些年代久遠的古墓里,通常都會有一盞長明燈,如果僅僅說古墓里有長明燈的存在,大家可能覺得一切都是那么正常,但小編告訴你,有些古墓里的長明燈能做到永不熄滅,換句話來說就是,這些長明燈從墓主人下葬開始一直燃燒至今,有的甚至能已經燃燒時長2000多年。

如此神奇的長明燈為什麼能做到千年不滅?為何在無氧的古墓里依然能夠這麼長久的燃燒?若是油燈,千年不滅,燃料如何供給?顯然不是人力所為,若是電燈,燈碗液體可能是用來導電之汞,問題是電能如何產生?難道早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掌握了太陽能技術,但是古墓中怎麼會有太陽,很顯然這種推測也是行不通的,那長明燈千年不熄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要是這個技術能複製的話,豈不是街頭的路燈一樣也能做到永不熄滅了?

在中國,也有關於長明燈的記載,最被大家所熟知的長明燈,就是秦始皇墓中的那一盞。

據《史記》記載:「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而著稱。

就是說秦始皇墓中的長明燈,乃是用鮫魚油膏製成,鮫魚即傳說中的「美人魚」,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發現人魚的屍骨,美國海軍還曾捉到過一條活的,據說海中鮫人的油膏,不僅燃點很低,而且只要一滴便可以燃燒數月不滅,古時貴族墓中,常有以其油脂作為萬年燈的。

近幾年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武當山金頂長明燈,玄武神殿前的那盞長明燈,是從明永樂十四年,也就是1416年開始點燃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之久,此此在這六百年間不閃不搖,不大不小,無論狂風驟雨,還是寒來暑往,總是在金殿中猶如燈後的坐佛一般,安然佇立,從未熄滅過一次。

許多人對此感到很是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盞神燈,可以與那些傳說中燃燒了幾百上千的墓穴長明燈媲美?畢竟,墓中的燈是在完全密閉的空間中,才能保持完整的。

而這金頂上的長明燈,卻是在空氣中,陽光下,真真實實的燃燒了六百年之久!小編翻看了許多資料,才明白,原來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存放長明燈的金殿的建造結構較為特殊,整殿都是銅鑄鎏金的,高5.5米,寬5.8米,進深4.2米。

殿中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

傳說這顆寶珠能鎮住山風,不讓它吹進殿門,才得以保證殿內的神燈長明不滅。

其實山風吹不進是因為殿壁及殿門的各個鑄件,非常嚴密、精確,四面密不透風,殿內空氣不能形成對流。

風到殿門,又被反彈回去,所以殿外狂風暴雨,殿內神燈不閃不搖。

這就是武當山的神燈長明不滅原因之一。

其二是因為長明燈自點燃之後,就一直都由專人日夜輪番守護。

每當燈油燈芯即將燃盡之時,便會立刻拿一支蠟燭續上火苗,然後為長明燈換上新的油芯,再用蠟燭點燃長明燈,以此達到600年長燃不滅的現象。

武當山的長明燈,奇是奇在風吹不滅,而不是永遠長明。

看完這些內容想必大家對長明燈的不熄之謎有了些新的認識。

二、西周「九鼎」遺落何處,九鼎是鎮國神器,象徵華夏九州。

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年,但至今卻不知其下落何處。

有一種說法認為九鼎是秦始皇喜愛的寶物,被葬於秦始皇墓中了,那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

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入秦。

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

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泗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

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

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

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

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

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

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三、秦始皇墓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隨同秦始皇兵馬俑一起出土的一批青銅劍,劍身竟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

而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這青銅劍上又怎會有它呢?

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二十世 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隨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 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蹟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

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

眾所周 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

現代科學發明,竟然出現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代科 學結晶?層層謎團,孰是孰非,只能成為千古之謎。

四、戰國和氏璧下落何處,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

據歷史記載,和氏璧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從此下落不明。

但和氏璧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是無法焚化的,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何處了呢?

春秋戰國時期,「完璧歸趙」的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那麼和氏璧為什麼價值連城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和氏璧其文化價值相對較高,東周時楚國人最先發現,先後歷經了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等,最終人稱和氏璧。

所以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邊記載在趙國得到楚國和氏璧後,秦王願意拿十五城去換,最後留下了完璧歸趙的故事,這裡和氏璧的文化價值已經超過了和氏璧本身了,已經成為了一個象徵。

其次歷史價值對研究戰國時期有很大幫助。

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御璽又相傳在唐後失傳。

其中經歷的朝代有春秋戰國,秦,漢,三國至隋朝,唐及五代,唐末失蹤於歷史。

這件玉璧被戰國各諸侯國視為鎮國的寶藏,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寶」。

為了把玉璧擁為己有,各諸侯國之間上演了一場場你爭我奪的歷史劇。

但最後這件珍貴玉器竟不知落到何處,成為一大疑案。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

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

代代相傳。

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

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

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

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

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

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

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

《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

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今天的人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

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

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

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鎮)。

這顆玉璽經北周、隋、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

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自焚後,這顆玉璽也下落不明了。

北宋趙匡胤開國後,就未見有傳國玉璽的記載。

北宋哲宗時,一位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諸大學士一局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是始皇帝所致的傳國玉璽。

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璽又失蹤了。

五、秦始皇十二銅人下落何處,十二銅人是秦始皇下令建造的,也是秦始皇心愛的寶物。

關於它們的下落,有的說被後來人燒毀,也有人說它們隨其它寶物一同葬於秦始皇墓中。

由於秦始皇墓至今為挖掘,因此,十二銅人的下落至今不得而知,是否真是葬於墓中呢?

秦始皇為一了鞏固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政權,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還採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立於咸陽。

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

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

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

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

網絡配圖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這12個銅人呢?這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一天,秦始皇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元光,且鬼神作怪,遂驚恐不已,在萬般元奈之際,有一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夢醒後,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繳集中於咸陽,鑄成十二銅人。

有的學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極信方士道人之言,再聯繫開國不久的擔憂心情,此說是可信的。

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

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毀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

網絡配圖關十這一點,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彩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

秦始皇見了,元疑觸動了心病,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

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

」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

於是便假託徵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

至於假傳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種策略,這是不少統治者所慣用的伎倆。

今人已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

它們究竟去了哪裡,目前,人們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1.有人認為,楚霸玉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火燒阿房宮時,連同這12個銅人也一起燒毀了。

此說史元明載,贊同者甚少。

2.有學者指出,這12個銅人毀於董卓、荷堅之手。

東漢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長安,便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毀、鑄成銅錢,剩下的兩個被他遷到長安城清門裡。

至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往洛陽。

當工匠運到溺城時,由於銅人太重難以搬動而終止了運行。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銅人運到螂城。

網絡配圖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堅統一北方後,再從螂城將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毀。

至此,前後經歷了約600年的銅人全部都銷毀了。

3.另有一種說法是,這12個銅人並未被毀掉。

由於12個銅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銅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當作隨葬品而葬於陵墓之中。

六、《洛神賦》中的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我們都知道《洛神賦》出自於「三曹」的曹植之手,那麼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呢?有人說洛水女神是曹丕的妃子甄后,也有人說是曹植塑造出來的一個形象而已,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回天之境。

歷史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彩見長,除七步詩以外,首推《洛神賦》出名。

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終是以誰?成為汗青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斷是甄后,曹丕之妃。

作為小叔子,居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開就指甄后,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外一種料到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奇麗痴情,但被猜疑,用以自擬,疏解自己脫穎而出、屢遭排出、有力回天之境。

若是不是感甄所作,那末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若是說是依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頻繁受兄迫害,怎麼會發生髮火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成能,所有悉數,只能成為歷史懸疑。

七、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去了哪裡,《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

有說法認為其在昭陵中,也有人說是在乾陵中。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彩見長,除七步詩以外,首推《洛神賦》出名。

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終是以誰?成為汗青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斷是甄后,曹丕之妃。

作為小叔子,居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開就指甄后,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外一種料到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奇麗痴情,但被猜疑,用以自擬,疏解自己脫穎而出、屢遭排出、有力回天之境。

若是不是感甄所作,那末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若是說是依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頻繁受兄迫害,怎麼會發生髮火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成能,所有悉數,只能成為歷史懸疑。

八、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武則天的無字碑眾所周知,但關於她為什麼要立無字碑卻莫衷一是。

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為了誇耀自己,顯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達;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聰明舉動,「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

登上帝位之後,武則天就忙著剷除異己,除此之外,她也勵精圖治。

在其統治時期,唐朝出現了國家安定、社會穩定的局面。

關於武則天的傳說非常多。

武則天本人也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猜測紛紛。

武則天死後與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他們的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乾縣的梁山上。

在墓前,有兩塊高為6.3米的石碑,西面的碑為「述聖碑」,其上的碑文主要是對唐高宗的歌頌,這段文字是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的。

此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其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

而立在東面的則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這個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刻而成,寬2.1米,重98.8噸。

碑頭雕有八條相互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由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

儘管這個墓碑雕刻得非常精細,但是上面卻沒有任何文字,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為什麼武則天要立無字碑呢?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普通文字所能表達的。

事實上,武則天確實有這樣的想法,在她看來,自己雖然是女人,但是在才能方面卻優於平庸的高宗。

在武則天的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武則天自然不會忽略這樣的政績。

然而,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武則天奪了大唐的江山,是叛臣逆賊,所以對她的功勞視而不見。

第二種,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所以不敢寫碑文,她害怕招世人罵,所以認為還是不寫為好。

這種說法指出,自從武則天建立大周王朝之後,一直都活在愧疚和不安當中,她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給李氏。

然而由於武則天已經稱帝,因此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害怕世人責罵自己的篡位之罪,所以留下無字碑藉以自贖。

第三種,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自己的一生。

武則天一直都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雖是一介女流之輩,卻能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併到達了權力的巔峰。

武則天是想讓後人們對自己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做出評價,因為她認為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李顯自然不會對自己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價,所以才將評斷的權力交給了後人。

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已經無從考證。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後,開始有人在無字碑上添補題識,現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文字中,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文字,由於年代久遠,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識別了。

這種早就已經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

後來經過科學家們的考證,金太宗的弟弟於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並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

事實上,這種失傳已久的文字並不是金文,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文字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石墨鐫華》中說道:「(《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

」此後,這樣的說法便被人們廣泛採納。

20世紀20年代,考古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了遼代帝後的墓誌,直到此刻,這個謎團才被解開了。

原來這些文字和墓誌上的字相同,就是早期的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920年,自從契丹滅亡之後,文字也隨之而消亡,到了元代,已經幾乎沒人認識了,到了明代,這種文字成了無人能識的「死文字」。

後來,這一失傳的文字在武則天的無字碑上保留了下來,可以說這也是武則天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九、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何處,千古奇書《永樂大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

但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仍是一個謎團。

有人說明英宗酷愛大典,因此極有可能「生死相連」葬於其墓中。

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一旦。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朝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有關大典的記載就很少見了,特別是永樂正本的下落更是撲朔迷離。

有人認為大典正本毀於戰亂或火災,早已蕩然無存。

怎有人卻認定大典應該是被殉葬了,還有重現於世的希望,要不然怎麼會突然間杳無音信的呢?以歷史記載詳實而著稱的中國,?實在匪夷所思!正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運?如何亡佚的?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有一說法是,根據史書記載,永樂年間曾經考慮過將新編就的《永樂大典》付梓,但因工費浩繁而罷。

嘉靖副本重錄30年後,又有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曾上書建議刊刻大典,因為同樣的原因未被採納。

更有太史令李維楨批評《大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說明在明朝萬曆年間,《永樂大典》仍然存世。

可到了明末,學者談遷和顧炎武卻認為大典在萬曆末年間就毀於大火了。

熟悉明末宮闈舊事的宦官劉若愚寫的《酌中志》也說:「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真是一點線索也沒有。

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就下了個結論,說「明祚既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並毀」,還說嘉靖錄副時,實際上是抄了正、副二本,錄副後,永樂原本歸還南京去了,一併毀於明末戰亂。

但這些說法並沒有明確的歷史依據。

第二個說法是,清朝康熙年間,學者徐乾學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發現了《永樂大典》副本,已有殘缺。

雍正間,這部副本被運到翰林院保存了起來。

學者全祖望猜測永樂正本應該還在乾清宮中,希望能用正本來配補遺失的副本。

清末的繆荃孫也執相同看法,並且明確說,正本是在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中被焚毀了。

可是乾隆間編纂《天祿琳琅書目》時並沒有記載正本的存在。

而且乾隆皇帝在編纂《四庫全書》時,還尋找過丟失的副本,負責輯佚《永樂大典》的館臣們也沒有見過正本。

所以說法也是靠不住的。

最靠譜的說法是,學者從最喜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的下葬時間和《永樂大典》錄副的進度來比較,以及從《永樂大典》正本突然失蹤的情況來判斷,猜測《永樂大典》的正本極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去了。

如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永陵,《永樂大典》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十、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太平天國寶藏一事,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此人間蒸發。

從此之後也有不少人一直在尋找其下落,但至今仍未發現一點蛛絲馬跡。

說到太平天國我想學過歷史的都不陌生,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國",並於1853年3月攻下江寧(今南京),定都於此,改稱天京。

1864年8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

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但是太平天國卻留下了驚人的寶藏!但是這筆太平天國巨額珠寶的失蹤令人遺憾但也留下來一個謎,那麼寶藏到底去了那裡呢! 1864年,太平天國的首府天京(今南京)陷落後,湘軍如洪水猛獸般地進入,地毯式洗掠全城達三日之久,可稱得上是挖地三尺,撈盡了天國首府里所有的浮財。

曾國藩九弟、有「曾九帥」之稱的曾國荃率兵攻下太平天國南京府,府內銀庫莫名其妙地著了火,曾國藩報奏朝廷稱,號稱「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物資全部已「付之一炬」,當時朝廷上下沒人相信,民間盛傳曾國荃把太平天國的金庫搬到了湘鄉老家。

但曾國藩硬是壓下擺平此事,留下千古懸案。

太平天國聖庫寶藏它源出李自成寶藏,天京失陷頭數年,己從天京運囬湘桂邊境,與李自成寶藏放在一起,名「三窯金」。

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人間蒸發。

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更多財物被藏地下。

太平天國有兩個至今未能揭開的藏寶之謎。

一個是天京藏寶之謎,一個是石達開大渡河藏寶之謎。

大渡河岸邊的安順村,當地老百姓這樣講石達開的傳說:「當年石達開率三萬大軍走到大渡河的時候,有個愛妃生了兒子,石達開犒賞三軍用了三天時間。

結果三天過後,大渡河漲水了,軍隊無法渡河。

這個時候清軍又分別從前後對石達開軍隊實行追堵,看見了嗎?當時他們住在村後的營盤山上,而山上只有幾戶人家,根本沒多少糧食供給軍隊,據《南川縣誌》記載,石達開率部經過合口河到橋塘,沿路軍紀嚴明,在老百姓家每次用食都會留下銀子。

後來有許多人想去太平天國運動的遺址尋寶都沒找到寶藏,據說這個寶藏還有口訣這位太平天國寶藏之謎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又或許寶藏在攻陷太平天國首都的時候被洗劫一空或者被大夥燒了,又或者被埋在地下之間還沒被發現歷史就是這樣,只有不斷探索才能知道最後的真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的十大未解天迷 解開即將顛覆歷史

中華歷史博大精深,試問世間又有幾個人能夠讀懂、能狗看透。所謂的歷史,其實並不一定真實,有些歷史在當時記載就已經是一個錯誤,然而經過後世的廣為流傳,人們竟信以為真,下面的十大謎題,可以說是當今中國...

中國古代的十大未解天迷 解開即將顛覆歷史

中華歷史博大精深,試問世間又有幾個人能夠讀懂、能狗看透。所謂的歷史,其實並不一定真實,有些歷史在當時記載就已經是一個錯誤,然而經過後世的廣為流傳,人們竟信以為真,下面的十大謎題,可以說是當今中國...

中國古代十大未解之謎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光是正史、野史有名有姓的史書就無法數的清楚。然而歷史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困惑和遺憾。我們且來說說中國古代十大未解之謎都有什麼呢?完璧歸趙的故事人人盡知,傳說這塊寶玉能耐1300攝...

中國古代十大謎題 如果解開即將顛覆歷史

中華歷史博大精深,試問世間又有幾個人能夠讀懂、能狗看透。所謂的歷史,其實並不一定真實,有些歷史在當時記載就已經是一個錯誤,然而經過後世的廣為流傳,人們竟信以為真,下面的十大謎題,可以說是當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