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及其傳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牛角

崑崙之名,首見於《尚書·禹貢》。

原文曰:「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意謂崑崙、析支、渠、捜四國,其民皆穿皮,總稱西戎。

《尚書·正義疏》引鄭玄注,則謂渠搜與崑崙、析支,乃三山名也。

崑崙山一直是遠古華夏居民心目中最崇高和最神聖的山脈。

張騫是第一位在崑崙山地區做過長途旅行的知名探險家。

在從大月氏返回中原的途中,張騫沿著當時被人稱作「南山」的崑崙山北麓自西向東行進了一兩千公里,盡情領略了這座千古名山巍峨壯麗的風貌。

回到長安以後,他把自己見到的和了解到的「南山」情況報告了漢武帝。

後來西漢的使者多次經過這裡,「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史記·大宛列傳》),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朝的使者們在塔里木盆地追溯黃河的源頭,結果發現河源在於闐南山,山中盛產玉石。

於是漢武帝根據《禹貢》《山海經》等先秦典籍的記載,把于闐南山命名為「崑崙山」。

司馬遷也同意這種說法,「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史記·大宛列傳》)。

漢武帝所做的只是將于闐河(今和田河)確定為黃河之源,將其發源之山定名為崑崙山。

儘管後世不時有人把崑崙山的名稱冠在其他地方的一些山脈上(如祁連山等),但是始終動搖不了于闐南山作為崑崙山正宗的地位。

漢朝人把崑崙山與黃河聯繫在一起,黃河是華夏文明偉大的母親河,而崑崙山則是華夏居民心目中最崇高神聖的山脈。

從歷史文獻和專家的考證里,我們知道,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崑崙」一名其實為一名多地,於是出現多地同名現象。

不同時期的文獻和不同的民族都有確指的某一山體,所以「崑崙」一名出現在西北的多個地方。

其實崑崙的位置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顧頡剛先生認為《山海經》中的崑崙既像是在甘肅,又像是在青海,也像是在新疆。

這一理解實際上就是認為崑崙是一個較大的範圍,位於甘、青、新的毗鄰地域。

譚其驤先生認為《五藏山經》中的崑崙位於酒泉南面的甘、青交界處的祁連山脈的高峰,則是狹義的理解。

《海內西經》和《海外南經》對崑崙之丘的描述表明,《山海經》的「崑崙」原本並非一座自然造就的巍峨高山,而只是一座人工建築物,即觀象授時的明堂。

崑崙一名原本就是神壇之名。

《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

「崑崙」一名被誤解為山名之初,因「崑崙」尚未被落實於特定的山峰,故凡人們心目中的神山皆可謂之「崑崙」。

《爾雅·釋丘》云:「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銳上為融丘,三成為崑崙丘。

」可見「崑崙」原非一山之專稱,而是神山之通名。

總之,《山海經》所述崑崙的位置,後世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紛爭,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是崑崙不僅有廣狹之分,即甘肅、青海、新疆的毗鄰地域為廣義崑崙,酒泉南面的祁連山為狹義崑崙。

另一方面,崑崙還有虛實之別,即廣狹的崑崙為實崑崙,觀象授時的明堂,後來衍生為封禪祭天對象的明堂為虛崑崙。

漢之後,崑崙一般確指于闐南山,即今崑崙山。

其實,古人已將崑崙神化了。

據《淮南·地形訓》記載:「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

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

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扶木在陽州,日之所罷。

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崑崙的語源是指「天之穹隆的球狀」。

《康熙字典》說:「凡物之圜渾者曰崑崙。

」《晉書·天文志》說:「天形穹隆,如雞子,其際如幕,四海之表周接,元氣上浮。

」這「穹隆」二字就是崑崙的語源。

崑崙的原義是指天體。

「崑崙」二字的字音如果用一個音來表示的話,就是「圜」。

穹隆就是「穹頂」,圜就是「圓」,就是半圓山。

明堂觀天,為天道運行呈現之所,明堂因此就成為天在地上的縮影,因天稱崑崙,而謂明堂曰崑崙。

崑崙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

崑崙文化作為黃河文明,始終為中華早期文化的擴散提供著動力。

崑崙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根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思想之源和精神之源。

幾千年來,沒有一座山比崑崙山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海經》的秘密!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