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譜射線分析出土青銅器 這個技術重慶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上午,全國第十三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在重慶三峽博物館開幕。

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內外的50多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15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

重慶時報記者獲悉,此次討論會,將有6場次83個專題報告和近百篇學術論文,會議的國際化、多元化以及高品質的學術含量,賦予了科技考古研究新的時代意義和學術價值。

全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起始於1988年在廣西南寧召開的全國實驗考古討論會,通過28年的發展和積澱,已成功舉辦了12屆,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技考古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了我國考古事業的快速發展。

本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籌)等單位共同舉辦。

會議主要議題集中於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玻璃考古、玉器考古、生物考古、環境考古、農業考古、殘留物考古以及考古技術、文物保護等多個研究領域,旨在深入交流我國近年來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探討國際科技考古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王昌燧在接受重慶記者採訪時說,現在任何一項科技跟考古都能比較好地結合起來,包括衛星遙感技術、生物DNA技術等。

重慶時報記者獲悉,此次討論會上,重慶也有部分項目列入交流範疇。

譬如,三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凡小盼,就將在這次討論會上做主題報告:如何利用拉曼光譜、X射線螢光光譜、掃描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等分析方法,對三峽重慶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和絲栗包遺址出土青銅器的腐蝕產物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探索這兩處遺址出土青銅器的腐蝕途徑和腐蝕機理,進而為這些青銅器的作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重慶三峽博物館正在積極推進科技考古,在大量文物發掘,修復中的運用。

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已於2015年6月14日在重慶市南岸區舉行授牌儀式,標誌著全國首個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成功落戶重慶。

同時,項目已納入三峽後續工作2015-2017實施項目庫。

重慶時報記者 任重 cqtimes11103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界之風雲際會,共商學科發展未來

以「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的中國考古學」為主題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於2016年5月23日在河南鄭州勝利落下帷幕。此次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

「中國科學考古第一人梁思永」展覽來重慶

今日,重慶時報記者從三峽博物館獲悉,明日(9月28日),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齊齊哈爾市博物館和昂昂溪遺址博物館協辦的「中國科學考古第一人——梁思永」展覽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二樓臨展廳免費開放。

全國第十三屆科技考古討論會在渝召開

2016年10月17日,全國第十三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在重慶召開。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內外的50多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15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6場次83個專題報告和近百篇學術論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