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中國彩繪瓷的起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起四川古陶瓷,必然首先想到邛窯,因為它是四川盆地乃至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陶瓷窯。
它始創於東晉,成熟於南朝,盛於唐,是跨越八個多世紀的中國古代陶瓷名窯。
從隋代開始,邛窯以其創燒的乳濁綠釉、銅紅釉、釉下多色彩繪瓷和高溫唐三彩而統領大西南陶瓷業700餘年,給後世留下許多高古陶瓷珍品,其價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遺址,被列入國家大遺址重點保護。
唐代邛窯高溫三彩瓷片
公元8世紀邛窯已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目前邛崍境內共發現了邛窯的七處遺址,其中十方堂遺址就位在什邡村。
這是邛窯遺址考古發掘中面積最大、窯包最多、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流散最廣、最知名的遺址。
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窯遺址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方堂邛窯遺址
該遺址5號窯包共出土南北朝至宋代的瓷器、資料5萬多件,器形包括文房用具、玩具、工具、瓷塑、生活用具等。
邛窯產品多種多樣,有杯盤碗盞罐等生活用具,尤以省油燈最具特色;有如硯、香爐等文房用具;有鈴鐺、人俑、動物俑等玩具類;還有各類佛像瓷塑等。
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館邛窯系列館,陳列著代表性的邛窯陶瓷——綠釉省油燈、青釉三彩缽、青釉綠斑雙系壺、三彩鴨形杯、三彩提梁壺……彩繪圖案深淺不一,濃淡相宜,著筆自如酣暢,紋飾抽象。
展櫃中還有不少邛窯小玩具,大都小巧精緻,長寬高僅幾厘米。
除雞鴨鵝羊魚龜等動物造型外,還有很多活潑可愛的手捏人物小雕塑,或匍匐、或騎馬、或摔跤……造型栩栩如生,無一雷同。
這些邛窯陶瓷也見證了當時的文化和商貿情況。
彩繪杯上的飛天紋飾,許多陶瓷佛像、僧侶、胡人等人物造型,可能正是邛窯文化與中原文化甚至域外文化商貿交往的歷史見證。
中國彩繪瓷發源地是邛窯不是長沙窯
名家們談論邛窯,往往聚焦於它的無鉛高溫釉上和釉下彩多彩裝飾,美其名曰「邛三彩」。
而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普遍認為湖南長沙銅官窯是中國釉下彩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唐朝彩瓷的故鄉。
而邛窯的發現,改寫了這一歷史。
早在隋代,邛窯就發明了高溫釉下褐、綠、黑三彩彩繪瓷,這比長沙銅官窯要早近百年。
專家因此認為,邛窯才是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
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認為,邛窯高溫釉下彩工藝傳播江南諸名窯,長沙銅官窯受其影響最深,因而兩窯產品頗為相似,堪稱「姐妹窯。
」朱清時稱,「邛窯藝術和科技,是我國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
」
1993年在邛崍市邛窯唐代民居建築遺址出土過一件五代時期的蓮花紋盤印模,背面刻著「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樣,楊全記用」十五字環讀銘文。
印模的出土,說明邛窯曾在五代時期為皇室燒制貢瓷。
此外,成都五代時期王建墓出土的隨葬瓷器中,邛窯產品占有相當比例。
可以看出,「邛三彩」曾是本土瓷器的高端產品,主要供古代宮廷、上流社會等使用。
邛窯走向衰落的緣由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邛窯始於南北朝,衰於宋末,此後再沒有大規模生產過。
到新中國成立,民間只保留生產日用粗陶瓷器、罐、缽、缸、壺等產品。
盛極一時的邛窯為何突然沒落?色彩繽紛的無鉛高溫彩釉技術為何失傳?考古學家對此有多種猜測,如「洪水淹沒說」、「原料短缺說」,但都缺乏依據。
在十方堂遺址考古發現中,唐代基址下發掘出5個窖藏。
窖內的陶罐裝滿了古錢幣。
從錢幣年代考證,這一時期正值宋蒙戰爭,這場戰爭在四川持續了半個多世紀(1227—1279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陶瓷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黃曉楓認為,這場戰爭導致經濟蕭條、民生凋敝,邛窯的市場逐漸消亡。
而李子軍認為,當時其他瓷器如元青花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邛窯的地位,邛窯從此衰落。
版權聲明:本文系凱風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媒體轉載,請點擊此處按要求轉載!
展覽探秘 | 名瓷之首——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編者按「天下名瓷,汝窯為魁。」在北宋五大窯「汝、鈞、官、哥、定」中,不但河南獨占其三,而且汝窯位居魁首。1987年,在汝官窯遺址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藍釉器物——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省油燈」原來真有其物 詩人陸遊還曾點讚褒揚
當我們形容一個人精明、厲害、不好對付時,常會說:你可真不是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長啥樣?產自哪裡?其實它就出自咱們成都邛崍的邛窯。大詩人陸遊這樣描述它: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