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一群被華夷之辨套路的蠻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古代中國,華夷之辨一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簡單來說就是區分奉行華夏正統的文明與不論發展程度如何都不屬於華夏文明系統的其他人等。
春秋時代的文化大咖孔子曾經給出過一個非常明確的鑑定標準:
那就是以文化而非血統本身來作為鑑定的界限。
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其深層次的歷史原因的。
先秦的華夏文化成型,基本仰仗周人入侵殖民中原等地區後形成的一種新文化。
而原本就不屬於周人系統內的楚人強行湊了進來,基本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原先接受商的霸權的那些部落與方國,也紛紛被納入這個體系,包括前商貴族建立的宋國這樣的諸侯國。
隨著氣候變化,不斷南下的戎狄部落也在一番掙扎後被尊王攘夷的諸侯們逐一征服,成為了華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要按照血統來分華夷之辨,恐怕就是典型的自討沒趣了。
不過,華夷之辨依然可以作為一種政治正確和宣傳攻勢來施加到某些出生不好的國家頭上。
不論受害者到底多麼虔誠,都會因為不夠強大而遭受滅頂之災。
河北地區的中山國就是這麼一個可憐的典型。
【1】虔誠的白狄
中山國本是白狄的後裔, 初名鮮虞, 後來才改名為中山。
提起狄人來, 在春秋時代一度令人聞之色變。
春秋初期狄的勢力頗強,「南夷,北狄交, 中國不絕若線」 使地處中原的華夏族被分割、被逼迫, 處境十分狼狽。
公元前7 世紀的後半葉, 狄發生內亂, 分裂為赤狄和白狄。
後來白狄在今河北省西部一帶建立了鮮虞、肥、鼓三個國家,三國的勁敵是晉國, 而三國中能夠跟晉國抗衡的只有一個鮮虞, 肥和鼓都不過是鮮虞的附屬國。
後來後肥、鼓為晉所滅, 鮮虞擊敗來犯晉軍後遷居中山( 今河北唐縣境) , 聯合其它白狄部落遺民初建中山國。
作為一個主體是白狄建立的國家,中山人可能一直希望融入中原,與其他列國平起平坐。
在前6--4世紀北方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分野的大時代背景下,這樣的舉動無疑使其在政治也在文化上變得更加孤立無援。
就是到了春秋晚期,華夷之辨已經日趨模糊不被提起,中山國依然被區別對待。
為了融入華夏,中山國甚至與原先的華夏族不斷通婚,從而將王族變為了姬姓。
也就是西周王族的姓。
大名鼎鼎的晉文公的母親就被叫做白狄狐姬
「狐姬。
1978年平山墓出土的中山銅鉞上的銘文是「中山侯」,根據周代的禮制,少數民族君主再強大都是子爵,而中山君主的稱號是周天子的親屬子弟們的侯爵,這就進一步說明了中山人融入華夏的程度。
甚至可以說與周王室都有血緣聯繫。
因為君主有宗周血統,所以他們對於融入中原的主流文化更有了強烈的嚮往。
只不過在爾虞我詐的先秦時代,這層政治正確並不保險。
【2】第一個儒教國家
由於在白狄南下的時代,遊牧文化尚沒有在中國北方很多地區站住腳跟,所以南下的蠻族大部分都比較習慣偏定居的生活方式。
那些堅持在原先的家園死守的戎狄,最終將日益衰落,成為逐漸崛起的遊牧文化的入侵和同化對象。
而如果南下中原,繼續過定居生活就理所因當了。
於是,戎狄出身的中山人修築長城、定居、務農、使用青銅禮器等情況看,這個民族最終完成了融入華夏之路。
甚至,中山人都開始用華夏文化作為輿論武器,對「不用禮義,不辨逆順」的燕國發起攻擊,完全是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
這種說辭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這就是孔老二一輩子不斷遊說的那一套儒家學說。
當以重塑周禮為一生所求的孔子在各個苗紅根正的華夏諸侯國碰了一鼻子灰後,一個蠻夷出生的國家卻將他的理論奉為國家戰略路線。
這是不是一種諷刺?
儒家一直以來以歸化戎狄為大任,認為再偏僻的簡陋之所,只要懂的文化禮儀的人去教化,就能改變他們,不存在地域僻陋的問題。
也許正是懷著這樣的同化外族的自豪感與使命感,儒家學者與迫切希望得到中原肯定的中山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奇葩的一對組合。
經過伐燕戰爭,中山國的相邦司馬賙受到周天子的賞賜,中山國受到諸侯國的肯定,進一步密切了和各諸侯國的聯繫。
這也許給了他們以寬慰,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中山王罾之後的國君過於尊崇儒學,並把「國無事不用力」、「有難不被甲」的賢士抬到了重要的位置,結果造成中山國軍事力量下降,「夫好顯岩穴之士而朝之,則戰士怠於行陣;上尊學者,下士居朝,則農夫惰于田。
戰士怠於行陣者,則兵弱也;農夫惰于田者,則國貧也。
兵弱於敵,國貧於內,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
君主擺出一副慈眉善目、仁政愛民的模樣,善待窮人,禮賢下士,但寵幸有虛名而不務實的文人,耕種的人就會懶惰,戰士怯懦貪生,一個位於四戰之地的國家居然不居安思危,崇尚武功,這其中有儒家對於尚武的戎狄的軟化。
更有國君昏聵的提倡,「專行仁義, 貴儒學, 賤壯士, 不教人戰!」
結果任用儒家治國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儒家的那一套與戰國激烈的時代大背景格格不入,這樣治國,只能陷入在內憂外患,自取滅亡。
這是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呢?
【3】軍國來襲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隨後魏國憑藉其雄厚的實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併一度成為霸主。
雄才大略的魏文侯就想拿下中山國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春秋戰國時代以來主要強國都奉行什麼樣的國家政策,大致都是一個個程度不一的軍國主義體。
終於魏國以不滿戎狄使用華夏諸侯的公爵爵位為由,公元前408年,大將樂羊率兵北上,開始了進攻中山的戰爭。
這樣似是而非的理由,足以讓那些入土的歷代中山國王泉下吐血,全是套路啊!
魏國、中山國之間國力對比懸殊,但這場戰爭卻出現樂羊食子的慘劇,中山君烹樂羊子而遺之羹希望打擊魏國主帥的士氣,「樂羊坐於幕而綴之,盡一杯」,而且戰爭持續了三年之久。
一方面由於魏國越過趙國遠途作戰,兵員供給相對困難,另一方面中山國軍民在生死存亡之時奮起反抗。
因此經過三年時間,中山國最終被魏國所滅。
後來中山國利用魏國與趙國反目撕逼的機會,擺脫了魏國的統治並復國,國力逐步增強。
復國的中山國馬上將儒家學說拋到一邊,大力興建長城,抗擊趙國入侵。
隨後從中山復國到齊魏馬陵之戰前的40年里中山國對外保持中立,利用魏國-趙國-齊國三個大國之間的矛盾博弈,為自己謀求了平穩發展的近半個世紀時間,為後來的登場積蓄實力。
公元前332年,利用齊國與魏國聯手進攻趙國的機會,中山國抓住機會再次登台亮相。
攻入趙國境內的中山國軍隊,引河水圍攻趙國的鄗邑(河北省柏鄉縣北),引得趙國大為震動。
後來的趙武靈王時代,都覺得這是「先王恥之」!
【4】盛極而衰
元前 323 年, 由魏國犀首( 即公孫衍) 發起倡議, 聯合韓、趙、燕、中山幾國共同「相王」( 即稱王) ,
以抵禦秦、齊、楚等大國的侵略,同時鼓動中山稱王。
在稱王的諸侯國中,齊國從實力不強、也是其曾經的盟友中山開刀,放話道「寡人羞與中山為王」、「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可是中山王不顧齊國反對依舊稱王,並利用一系列外交辭令保住了自己的王位,為了一個虛名而開罪可靠盟友,實在不明智。
在這其中,中山國的死敵趙國居然一反常態地幫助其稱王,想挑撥其與齊國的關係,「燕趙果俱輔中山而使其王」,圖虛名的結果是與傳統盟友關係受損,「去齊而親燕趙」。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山國也許是希望討好齊國,於是參與了其伐燕的行動,但殊不知這樣一來,又得罪了助其稱王的燕國。
四面楚歌的境地已經不可改變。
對於中山國最為忌憚的趙國則迎來了自己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君主---趙武靈王。
他的繼位註定了趙國與中山國最後攤牌的開始。
面對趙國的大兵壓境,已經不可能獲得外援的中山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抵抗,並且在一開始表現不俗。
然而面對在公元前305年已經經過了趙武靈王開始的諸多改革,趙國的軍事實力也是今非昔比。
縱然中山國的軍隊可以做到「衣鐵甲操鐵杖以戰, 而所擊無不碎, 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 以人投人。
」也是無力回天。
趙武靈王親率大軍,趙招、許鈞、公子章分別率領右路軍、左路軍和中路軍,所向披靡,中山王被迫割地求和,緊接著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進攻中山,占領中山國的大片領土,使趙國疆土北與燕國相接,西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一帶。
《史記 趙世家》記載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
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中山亡國,中山國君被遷於膚施。
【5】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中山國的故事本身是很發人反省的。
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在逆境中崛起,幾度興滅,但最後在漢化過程中喪失了尚武的本性,為求虛名放棄了政治的靈活度,一國在對外交往中,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對於應當接納何種文化、採用何種體制是所有文化落後的民族所必需的謹慎的問題。
孔老夫子鬱鬱寡歡,一直未難以真正實現儒家主張而苦惱,倘若他在天有靈,看到中山國的興亡歷程,又會作何慨嘆呢?
同化外族的歷史劇在北方舞台上還將一次次上演,被漢化的民族不是被漢人滅掉,就是被新崛起的遊牧擊敗然後開始新一輪的循環,漢民族的阿q精神直到被更強勁的文明體系挑戰時都異常強大。
春秋戰國的一個特點是中原周邊國家的冶金技術相當發達。
吳越,中山都如此,光在青銅器、鐵器的鍛造上他們獨具匠心,不輸中原。
北方各諸侯國中,中山國器具的藝術性和浪漫氣息最為突出,與同時期奇幻詭異的楚國器物相比也毫不遜色。
在金屬鑄造、玉器、漆器和陶器的製造技術上,中山國獨具一格;在造型藝術上,中山之器保留了草原民族天馬行空的想像,出現了大量圓雕作品,使其愈見豪放與鮮活;在器物裝飾上,中山國器物在錯金銀及鑲嵌工藝的普遍使用,是當時任何諸侯國所不能及的。
此時的中山與草原上的部族正通過玉石之路與歐亞大陸內部的廣大世界進行著有機互動。
從黑海沿岸到北亞高原上出現的極為一致的獸文金屬器皿、短劍等文物暗示了跨越地區的高度統一性。
這為我們反思文明標準提供了新的角度,畢竟,華夏族「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是不是自負的過了頭,反而容易阻塞進步的可能呢?
歡迎關注 最強冷吧眾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評論
冷爺微信:xhgame2012
看得爽,打個賞!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
人們素以「燕趙之地」代指河北,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兩國中間還夾著一個頑強的小國,它最大疆域不過「方五百里」,可就是這麼個小國,卻成為別國眼中一塊難啃的骨頭。縱橫家蘇秦稱讚這個國家:「千乘之...
戰國第八強,神秘白種民族,大批黑科技
一代雄主還是作死的昏君——騎兵祖師趙武靈王(6)緊接著,趙武靈王派出大批心腹大臣出使各國,包括樓緩(擁有樓煩血統之胡裔大臣)入秦,仇液(白狄之仇猶國後裔)入韓,王賁入楚,富丁入魏,趙爵入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