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狄族雄強北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狄族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興起於史前。

這一族名存在約兩千年之久,戰國晚期消失於史冊。

周代,狄族勢力強盛,多次進犯周王室及中原諸侯國,滅衛、邢、溫等姬姓國,造成「中國不絕如線」的危局。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反映了周人在面對狄族進攻時發出的呼聲。

同時,周人和中原諸侯國在彼此衝突中,經常與狄族聯合、通婚,部分狄人逐漸融入華夏族行列,促進了古代民族融合。

狄人強盛一時

狄族的歷史可溯至史前時期。

史載帝堯「流共工於幽州,以變北狄」,「昔者堯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

夏末,農官「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

商王「紂為黎丘之搜,而戎狄叛之」。

夏商周三代,狄族主要活動於北方,個別分支活動於今天的甘肅省和山東省一帶。

北狄是戰國時期對該族的統稱,文獻有「五狄」、「六狄」、「八狄」之說,應該是狄族部落長期分化的反映。

周代,北有「狄、鮮虞、潞、洛、泉、徐、蒲」。

韋昭註:「狄,北狄也……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

」東周時期,狄族勢力最為強大,「狄之廣莫,於晉為都」,是晉國之外勢力強盛的少數民族。

周穆王以後,狄族屢次侵犯周王室,直接威脅周人政權,《詩經》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獫狁」又作「獫允」、「鮮虞」,韋昭註:「鮮虞,姬姓在狄者也。

周代實行畿服制度,狄族在五服之制中屬於最後的「荒服」,由於距離王城遙遠,一生只有一次朝見周天子的義務。

周公旦在明堂接見諸侯時,狄人的位置是「五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即站在明堂的北門,面朝南方,以東為上。

狄人進貢周王的物產有「橐駝、白玉、野馬、騊駼、良弓」。

周王宴會諸侯,招待狄人時採用「體薦」之禮,具體是「其適來班貢,不俟馨香嘉味,故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即狄人坐在門外吃整塊的牲肉,因為他們「冒沒輕儳,貪而不讓。

其血氣不治,若禽獸焉」。

狄人勢力由盛轉衰

狄族分支眾多,主要有白狄、赤狄和長狄。

白狄主要活動在秦國和晉國之間(今陝北地區),史載齊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晉侯敗狄於箕,郄缺獲白狄子」。

在秦晉爭鬥中,白狄常常成為雙方爭取的力量。

《左傳》宣公七年,「晉師、白狄伐秦」;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晉」。

狄人和周人還有婚姻關係。

成公十三年,晉國魏相對秦國說:「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

」這是晉人與狄人通婚的記載。

周襄王還曾納狄女為後,以致有「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於鄭」之難。

白狄與華夏族融合的事實也得到考古證實。

1983年,陝西省清澗縣李家崖37座東周墓葬的考古發掘表明,墓室隨葬品有北方草原文化的雙耳罐和三晉兩周中原文化的鬲、豆、鼎、壺。

公元前6世紀中葉,狄人東遷至今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帶。

東遷後的白狄主要由鮮虞、肥氏﹑鼓氏﹑仇由氏組成。

後來,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所滅。

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前406年為魏所滅。

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方五百里」,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前296年為趙所滅。

赤狄主要分布於晉南一帶,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

赤狄源於商周時期的鬼方,《易經》記載商王「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康王也曾打敗鬼方。

春秋時期,赤狄主要由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等組成。

公元前 7世紀,赤狄因受晉國壓迫,東下「伐邢」、「滅溫」、「滅衛」、「侵齊」,不斷侵犯中原諸侯國。

其中,以滅衛對周人造成的震動最大。

後來,齊桓公率領鄭﹑宋等華夏國抵禦狄人,「救邢安衛」。

此後﹐赤狄還曾攻打鄭﹑東周﹑齊等國。

前594年,晉國滅赤狄潞氏。

前593年,晉「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

前588年,晉「伐廧咎如,討赤狄之餘焉」。

嗣後,又滅赤狄其餘諸部。

長狄又名「長翟」,分布於齊﹑魯﹑宋﹑衛之間。

孔子追述長狄歷史說:「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

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

」長狄曾攻打齊﹑魯﹑宋﹑衛等國,公元前 616年為齊﹑衛所滅。

《左傳》載:「鄋瞞侵齊,遂伐我。

」「冬十月甲午,敗狄於鹼,獲長狄僑如。

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之,埋其首於子駒之門,以命宣伯。

」宋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緣斯」。

「晉之滅潞也,獲僑如之弟焚如。

齊襄公二年,鄋瞞伐齊,齊王子成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鄋瞞由是遂亡。

」鄋瞞是長狄所建之國,齊人「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反映了對長狄的報復心理。

儒家賤視狄人習俗

狄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散見於先秦兩漢文獻。

《論語》載孔子之語:「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即狄人有散發不做髻和左扣衣襟的服飾習慣。

《禮記》載:「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大戴禮記》載:「北辟之民曰狄,肥以戾,至於大遠,有不火食者矣。

」晉國大夫伯宗說「狄有五罪」,包括「不祀」和「耆(通嗜)酒」,即狄人有不祭祀祖先和喜好飲酒的風俗習慣。

《風俗通義》曰:「父子嫂叔同穴無別,狄者辟也,其行邪辟。

」《淮南子》曰:「鴈門之北,狄不穀食,賤長貴壯,俗尚氣力;人不弛弓,馬不解勒,便之也。

」晉國大夫魏絳說「戎狄荐居,貴貨易土」。

《漢書》說夷狄之人「逐草隨畜,射獵為生」。

《後漢書》載狄人「蹲夷踞肆,與鳥獸無別」,即他們有平地而坐的習慣。

除了儒家對狄人習俗的賤視誇飾外,這些記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狄人的生活狀況。

通觀上述文獻,狄族在服飾方面,有穿獸衣、披頭散髮、左扣衣襟的習慣;在飲食方面,有吃生食、不吃五穀、喜好喝酒的習慣;在住所方面,全家同穴共居,「逐草隨畜」,居無定所;在行動上,習於騎馬射獵、平地而坐;在價值觀念方面,不祭祀祖先,「賤長貴壯,俗尚氣力」,「貴貨易土」。

《穀梁傳》在評論楚國時說:「荊者,楚也。

何為謂之荊?狄之也。

何為狄之?聖人立,必後至;天子弱,必先叛。

故曰荊,狄之也。

」周朝大夫富辰說:「狄,封豕豺狼也,不可厭也。

」孔子甚至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極言狄人沒有上下尊卑之分,還不如華夏族的僭越之亂。

狄人擅長樂舞

先秦時期,狄族生活在陝北、晉西和內蒙河套一帶,一直過著「逐草隨畜」的遊牧生活。

《晏子春秋》載:「今夫胡貉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然不相害傷」,說明狄人喜歡並擅長養狗。

《鹽鐵論》載:「夫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騾驢馲駝,北狄之常畜也」,即是說,騾、驢、馲、駝是狄人的重要豢養動物。

《白虎通·禮樂》載:「王者制夷狄樂,不制夷狄禮」,「合歡之樂舞於堂,四夷之樂陳於右,先王所以得之,順命重始也。

」《樂元語》曰:「北狄之樂持干舞,助時藏也」,說明狄人自有樂舞。

《周禮》載:「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

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說明狄樂已被納入周王室的樂舞教育科目。

春秋時期齊魯夾谷之會,孔子將「於是翎旄羽紱矛戟劍拔鼓譟而至」和「侏儒倡優為戲而前」的歌舞表演斥責為「夷狄之樂」。

從中可以窺見,狄人樂舞多以兵器為工具,以鳥獸毛羽為裝飾,有活潑粗獷的原始風貌。

受這種藝術環境的影響,狄人女子大多能歌善舞。

西漢司馬相如作賦說:「俳優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麗靡爛漫於前,靡曼美色於後。

」《集解》徐廣曰:「韋昭雲狄鞮,地名,在河內,出善倡者。

」《史記》寫中山國「多美物,為倡優。

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富貴,入後宮,遍諸侯」,說明狄人擅長歌舞雜戲,常在中原諸侯國宮廷充當藝人。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狄國:先秦時期的巨人國

光明網12-11 08:48顯示圖片□本報記者高翔陳巨慧本報通訊員劉元閣《穀梁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叔孫得臣,最善射也,射其目,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意思是,被射者身子倒下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