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地挖出兩陶翁,內藏千餘件珍寶,陶瓮主人至今成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個高65厘米,腹徑60厘米的陶瓮,裡面裝有大量金銀器。

在第一個陶瓮出土地點的北側不遠處,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一個大小類似的陶瓮,瓮上面蓋有一層銀渣,其內裝有金銀器和玉器;考古人員在陶瓮的旁邊還發現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徑25厘米的銀罐,銀罐內裝有一件精美的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次發現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種金銀器、銀鋌、銀板、銀餅、中外錢幣、寶玉珍飾和貴重藥材。

這次出土的文物被稱為何家村唐代窖藏。

時隔四十餘年,何家村遺寶仍有無數未解之謎。

有考古學家認為,這批遺寶是由唐代租庸使劉震在涇原兵變時埋藏的。

但是,以劉震的身份不可能擁有這麼多這樣貴重的財寶,那麼,它們的主人如果不是劉震又會是誰呢?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兩瓮一罐,千餘件珍寶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銀器皿271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1對,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寶石等。

其中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的有數十件。

何家村窖藏的製作工藝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

何家村金銀器使我們對唐代的金屬冶煉、機械設計及加工、焊接、貴金屬製作等都有了直觀、深入的認識。

專家推測當時可能已經使用簡單車床對材料進行切削、拋光,窖藏文物的焊接、鉚、鍍、刻、鑿等的工藝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同時大量優質銀器的出現也表明當時冶銀技術的進步。

九環白玉蹀躞帶

獅紋白玉帶板

鑲金獸首瑪瑙杯

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國家禁止出境文物

這件獸首瑪瑙杯是迄今考古發現唐代俏色玉雕的孤例。

利用一塊極其稀有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杯體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其產地學術界仍有爭議,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種叫「來通」的酒具則已共識。

「來通」為希臘語譯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獸角形。

當時人們相信用它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儘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於禮儀和祭祀活動。

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在中亞等地的壁畫中也有出現。

在我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宴飲方式的見證。

鴛鴦蓮瓣紋金碗

國寶級文物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

純金質,捶揲製作,造型飽滿莊重。

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

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

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

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

魚子紋底。

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

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現今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1971年,北京故宮展出50件來自何家村窯藏的頂級文物,江青對此金碗情有獨衷,曾命人將其取出展櫃,帶至一間辦公室內獨自把玩。

一個多小時之後,金碗才被取回,重新放入展櫃。

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

國寶級文物

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

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

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

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

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

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覆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

壺身上的舞馬圖案,證實了唐玄宗時期,訓練舞馬為玄宗生日祝壽的記載。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國寶級文物

這件器物是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華麗的提梁銀罐,同時也是館藏18件組國寶級文物之一。

罐體中心以鸚鵡紋作為主體紋飾,鸚鵡抬首,展翅,翹尾,栩栩如生。

折枝花團圍繞著鸚鵡,將器物簇擁而繞,形成一種生機盎然的景象。

器身其餘空白處用魚子紋填滿象徵著多子多福。

花紋平鏨,紋飾鎏金。

銀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動。

研究人員打開罐蓋,驚奇的發現在銀罐蓋子內有墨書「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

紫石英、白石英均為礦石類藥物,是煉丹的重要原料。

由此可判斷,此罐應為何家村儲存藥物而用,蓋子經過轉動蓋合非常嚴密。

古人認為用金銀器盛放煉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藥效,因此在何家村發現的藥材均盛放在金銀器中。

這件銀罐體現出唐代工匠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鎏金伎樂紋八棱杯

這件八棱杯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格,杯身為八棱形,澆鑄成型,地紋及人物細部採用平鏨手法加工。

杯身每一面都以聯珠紋為邊界,其中四面嵌有執排簫、小鐃、洞簫、曲頸琵琶的樂伎,兩面為抱壺、執杯者,另外兩面為空手作舞者。

觀察此杯紋樣中人物的服飾,發現其和中國傳統的風格不一致,但能在西方地區的金銀器皿上找到很多一致的地方。

因此,此杯可能是一件外國引入或外國工匠在中國製造的器物。

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銀杯呈八瓣花狀,口沿外緣鏨刻一周聯珠紋,足沿也裝飾聯珠紋。

杯腹的八個花瓣是八個紋飾區,每區鏨刻著一組人物,分別為仕女戲嬰、仕女梳妝、仕女樂舞和仕女遊樂,以及四幅狩獵圖,其中三幅是策馬追鹿,一幅為彎弓射猛獸。

在銀杯的內底處,以水波紋為底襯,還鏨刻出摩羯頭和三條長尾,口邊有兩條長須的魚,紋飾鎏金。

鎏金團花紋銀盒

這件銀盒為六瓣葵花形,通體裝飾魚子紋,主題花紋鎏金。

蓋面中央為六出團花,外繞六朵闊葉折枝花。

中國古代器皿的形制大都為圓形。

唐代約在武則天以後,多瓣花形器物逐漸盛行。

赤金走龍

金龍用純金製成,體形很小,但每個都不同,或直立,或凝視,或奔走,神態自然生動。

細觀金龍的眉、目、頸部的毛髮,發現它用纖細的陰線鏨刻,通體用半月形凹陷變現細密的鱗紋,很是精美。

金龍在當時可能是道教投龍祭祀儀式中使用的法器。

鑲金白玉臂環

這件玉臂環由三段弧形白玉銜接而成。

以金合頁將三段弧形玉連接在一起,每段玉的兩端均包以金制獸首形合頁,並以兩枚金釘鉚接,節於節之間由三個中空穿扣合,穿內用小金條作轄相連,可以自由活動。

其中以金針為插銷式,銷釘可以靈活插入或拔出,一邊關閉合開啟,便於佩帶。

虎頭用金片採用鏨刻、錘擊製作而成。

虎頭內側用兩顆鉚釘鉚接。

構思巧妙,製作精細。

利用黃金、白玉、珠寶三種不同材料不同的質地、色彩、光澤互相襯托,交相輝映,使玉臂環更顯華貴富麗。

「開元通寶」金錢

金開元通寶正面楷書「開元通寶」,四個字,錢文間架端莊,疏密均勻,字跡清晰,製作規整,背面沒有指甲紋或月牙紋,也沒有文字。

製作規整、精緻,30枚金開元通寶出土時存放在「大粒光明砂」銀盒之中,可見其珍貴程度。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

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

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之科學與巧妙,令現代人嘆絕。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

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

當挖開舊冢時,發現當初埋葬時用於裹屍的紫色褥子以及屍體都已經腐爛,唯有香囊還好好的。

這就說明楊貴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屬製作的。

巧了!

這件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將出現在《國家寶藏》第四期!

這次的主角也是收藏以上珍寶的

陝西歷史博物館

讓我們一起夢回大唐,

看馬蘇獻上悽美別離之舞。

12月24日晚七點半,

CCTV-3《國家寶藏》為您揭曉!

安利家人和朋友吧

一起為中華國寶打cal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參觀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朋友,一定知道那裡有一條規則:如果你不想排隊領票的話,只要花費20元購買《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的門票,就可以直接進入博物館的展廳了。

精美的唐代窯藏金銀器,大開眼界了

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內,發現唐代窖藏一處,在兩個高65厘米、腹徑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徑25厘米的大銀罐中,貯藏了金銀器、玉器、寶石、金石飾物、金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