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門開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凈土大經(《無量壽經》)科注(第八集)

依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黃念祖居老士註解;凈空老法師科講。

續前文

我們看念老的原文:

「謹釋此經,依華嚴宗法及《彌陀疏鈔》例,總開十門:計為一、教起因緣。

二、本經體性。

三、一經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攝。

七、部類差別。

八、譯會校釋。

九、總釋名題。

十、正釋經文」。

玄義是前面的九種。

「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綱是綱領,宗是宗旨,「此與天台宗之五重玄義,大同小異。

雖詳略取捨稍別,總之,皆將一經綱要,綜論於前,發揮明了,使讀者先識總體,後研經文,綱舉目張,易於領會。

此亦類似近代書籍中以概論為首也。

今則名為概要。

(最後之一門,方依經章次注釋經文)」。

前面這是個交代,解釋經。

關於介紹全經的綱宗,方法有很多種,在中國這一千多年來,最常用的就是華嚴跟法華這兩家。

而特別是法華,因為法華家簡單,它是五重玄義,只分為五個條目。

那華嚴用十個,就多了。

一般人喜歡簡單,都用天台的,除了華嚴宗之外,很少用十門開啟。

那念老為什麼要依十門?這裡頭的用意跟蓮池大師一樣。

蓮池大師出現在明朝末年,那個時候中國佛門裡面禪宗非常興盛,凈土衰了,沒有人提倡,沒有人弘揚,大家也把凈土看低了,認為這是老太婆教。

蓮池大師不得已,用《華嚴》來註解《阿彌陀經》,把《阿彌陀經》的地位提升到《華嚴》,這《華嚴》最高的了。

這個用心良苦,這樣把凈土宗帶起來,統統用《華嚴》來解釋《彌陀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念老也是這個意思,所以他以《華嚴》,以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的例子,《疏鈔》用的十門開啟,這是第一大經,《無量壽經》當然要以十門開啟為妥當,不能用天台的五重玄義。

是蓮池大師在先,把這個架勢已經擺出來了,所以這是很有道理的。

尤其彭紹升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意思就是說這三部經內容是相同,只是說的有簡略不一樣。

《彌陀經》是略說,《華嚴經》是細說,那《無量壽經》這分量恰好,不很多,但是也不少。

這個說法我們都能夠贊同,也都能夠接受。

所以這十個名目開出來,後面做一個解釋,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與天台宗的五重玄義大同小異。

天台是五門,第一個它是解釋經題。

這兩個不同的方法,十門開啟(華嚴宗)是把經題擺在最後,而天台宗把經題擺在最前面,第一天就把經題講給你聽,這是不一樣的。

天台宗第二是顯體,顯體,體是本體,也就是說理論依據,佛講這個經是根據什麼來講的。

在此地就是本經的體性,這顯體。

第三個明宗,宗是修行的方法,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在華嚴是一經宗趣。

明宗之後是論用,這裡也有,方便力用。

最後叫判教,判教,在此地有所被根器、藏教所攝、部類差別,這些都在判教裡頭。

所以是開合不一樣,華嚴說得詳細,天台說得簡單,都是非常之好。

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講經的這些法師,多半採取五重玄義。

現在用這種方法講經的人少了。

一般我們聽很多法師,講經頭一天,給他講一個講經的因緣,就算是玄義,第二天他就接著講經文,對於這些他都不談了。

這也有道理,因為現在人心浮氣躁,急著要聽經文,你想,這個十門開啟這麼長,聽到一個星期還沒聽到經文,他著急了,他不想再聽了,所以現在人連五重玄義也不講了。

這個完全是適應根性不相同。

我們看第一段,「教起因緣」。

「教起因緣者」,「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

這個大教就是《華嚴》,《華嚴》是什麼因緣生起的,這個要先說說。

也就是說,世尊說這部經的緣由。

這裡面分兩段,「初明大教與凈土法門之興起」,第二段,「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

我們看第一段,「夫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

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

世出世間一切法,任何一法的興起,都不是一個單純的。

也就是說,因緣很複雜。

特別是《華嚴經》所說的,它說得詳細,無量因緣。

實在講,只為一樁大事,這是《法華經》上說的一大事因緣。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頭一句就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了。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這個一大事因緣就是這一句,佛知佛見,傳給一切眾生。

示是指示,悟是幫助眾生覺悟,那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眾生迷了,不知道了。

「《華嚴經性起品》: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

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

這就是佛出現在世間是無量因緣。

無量因緣在哪裡說的?那我們就要知道,這一部經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不是全文。

那全文,龍樹菩薩看到的。

佛說這部經,是在成佛的時候,示現成佛的時候定中說的。

我們凡夫看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哪裡知道他在那裡講經。

這個入定的時間比較長,一種說法二七日中,那就是十四天;另一種說法是三七日中,那是二十一天。

兩種說法都有根據,那我們說至少也是十四天。

定中沒有時空維次,定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剎那,這是不思議的境界。

佛能說得那麼詳細、說得那麼多,原本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

龍樹菩薩一看,閻浮提眾生,我們地球上的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這種能力,不能接受,太大了。

我們中國這套《四庫全書》跟它比,小巫見大巫,差太遠了。

看中本《華嚴》,有;就好像《四庫》有《薈要》,《薈要》是《四庫》精選的,最精華的部分,只有全書三分之一,這中本,三分之一也有五百冊。

龍樹菩薩看到之後,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學習,分量太多,最後看下本,下本應該就是我們講的目錄提要。

下本《華嚴》有十萬頌,就是十萬偈,換句話說,是四十萬句。

一首偈是四句,印度是這種算法,不管句子長短,只要四句就稱為一首偈,就是一個單位。

《華嚴經》分量多大?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四十品。

龍樹說這個行,這地球上眾生行,他能學。

就把這一部經帶回來了。

怎麼帶回來的?他在那個地方念誦,完全能夠背出來,所以《華嚴經》傳是這個傳法的,不是在那裡把經書帶回來,不是的,他在那個地方完全念熟了,回來之後再復誦,記錄下來。

龍樹菩薩是初地,很了不起,我們曾經說過他的故事,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全貫通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一經通一切經通。

所以,在今天我們大乘人承認,小乘人不承認,小乘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他說的,不是佛說,是龍樹菩薩造的,冒充佛說的,小乘不接受。

我們跟小乘只能講四時,不能講五時,華嚴時他不承認,只能夠講阿含、方等、般若、法華,這沒話說的,這是佛在人間講的。

《華嚴經》在定中講的,他們沒看到。

定中講的,誰能參與這個法會?都是法身菩薩。

不是法身菩薩,沒有這種能力。

你要參加世尊定中的法會,也就是你要有這樣的禪定、這個功夫,你入他定中境界,才能參加這一會。

所以這一會無比殊勝,也是很不可思議。

前面這幾句,《華嚴經性起品》裡面所說的如來、應供、等正覺,這幾句話是佛的十號裡面的三種,我們到後面會講到。

性起正法不可思議,這法從哪裡生起來的?從自性,完全稱性。

實際上這樁事情,惠能大師的報告就一句話,他五句話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世尊講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惠能大師那一句,能生萬法。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性起正法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跟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的大徹大悟,是同一個境界。

那世尊的報告,這個境界是什麼樣子,他說得詳細,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他圓滿明心見性的報告,說得很詳細。

惠能大師說得很簡單,只說了五句二十個字,但是這五句二十個字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濃縮就這二十個字,不增不減。

誰知道?五祖忍和尚知道,不見性不知道,見性就知道了。

換句話說,這五句話細說就是這部經,不是我們這部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而且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的本子,要把它寫成書,我們地球容納不下,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性起正法。

所以者何?非少因緣。

少因緣不能成就。

我們學佛也不能少因緣,《彌陀經》上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我們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是何等的大事,這不是小事,哪有那麼簡單就能往生!真正能往生的人,無論他是什麼方式,他是廣學多聞的,還是根本不認識字、無知無識的,只知道這一句,知道信願持名,他真念、實行,真往生了。

那是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他這麼簡單,不知道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累功德,成就無比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不知道,佛知道。

佛一句話交代了我們,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宿世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得到過去無量諸佛威神的加持,所以他能信、他能發願、他能念佛,他能往生,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我們看到少,其實不少,少了不行,少了去不了。

所以佛成等正覺出興於世,這就是示現成佛在我們這個世間。

「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把它總起來說,就是「一大事因緣」,就是為這樁事情。

大事因緣是什麼?「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就這麼一樁事。

因為眾生迷了,迷了佛知見,現在因緣成熟了,佛看到了,示現佛的身分來給他講大乘經,他能懂,能夠啟發他的覺悟,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

這是什麼人?上上根人,他聽得懂。

這個上上根人也是無量劫的薰修,不是簡單的,不是一生一世的,一生一世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看到這有一些人,不要說有一些,有一個,他就會示現。

為什麼?他示現是為這一個人的,其他的那些,那些人沾光,那旁聽的。

這一個人聽了之後,他就大徹大悟,他成佛了,就像惠能一樣的,別人是旁聽的。

惠能的因緣很特殊,他自己開悟了,五祖跟他講經時沒人旁聽。

我們知道,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人旁聽,有,我們肉眼看得見的是一個也沒有。

半夜三更只召見他,給他講《金剛經》,所以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

佛開示,佛對我們只有開示佛知佛見。

聽的人?聽的人要悟入。

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自己的事情。

老師開示,自己不能悟入,那叫白聽。

那老師講不講?不講。

老師講,你一定開悟。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講經,學生當中還有講不到一半就開悟、證果了,就在現前。

有得小乘果的,有得大乘果的,像菩薩,有十信位的、有十住位的、有十回向位的,這個都是什麼?這都不是究竟,這都是那些沾光的。

究竟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完全契入佛知佛見,這個稱為當機。

經中當機他就是代表,完全接受。

「夫《華嚴經》乃世尊最初所創言」,《華嚴》是佛示現成道之後說的第一部經,是他的報告。

他明心見性,他見到些什麼,真正叫和盤托出,詳詳細細為大眾做說明。

不像六祖那麼簡單,只幾句話。

「《法華經》乃末後之垂教」,《法華》裡面所說跟《華嚴》是相同。

實在說,古德講這個經,講這個大乘經,用比喻說,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把悟中境界統統說出來,好像一個珠寶商人,把他所藏的東西,珍寶,統統展覽出來,讓大家看。

可是人看了怎麼?看不懂,不識貨。

那怎麼辦?收起來,收起來。

再拿些小東西逗大家,像玻璃製品、工藝品,大家看了很歡喜,這個好,這是識貨了。

慢慢的,我還有好的,在那比較,慢慢的拿,到最後把真正珍寶拿出來,他才認識。

這個比喻也很好。

所以你看佛,《華嚴》收起來了,講什麼?講阿含,這對不識貨的人說。

那個經管用,在生活上馬上就能用得上,跟我們《弟子規》、《感應篇》是差不多。

你看看南傳的《法句經》,這分量也不多,四百多首偈子,一首偈四句,完全都是給你講做人的道理,怎麼樣做個好人,怎麼樣能生天,人天佛法。

裡面講到最高的是證阿羅漢,證四果,那講得少,講做人道理講得多,一半以上。

裡面講的是倫理、道德、因果,也就是凈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裡面內容是講這些。

這就是區分階段來教學。

十二年阿含結業了,接著講方等,方等好比辦中學,前面通小乘,小乘提升的,後面接大乘。

方等八年,就二十年,然後才學大乘經。

大乘是般若,般若是講諸法實相,講真相,那就是現在所講的科學跟哲學,講了二十二年,是世尊說法的核心。

最後八年講《法華》,又回歸到《華嚴》,把《華嚴》那些寶藏再搬出來,大家識貨了,成正覺。

所以《法華經》是末後垂教,「自始至終,唯為此大事因緣」,這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這一句話。

開示是佛的事情,悟入是眾生的事情,你不能悟入,就給你講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不能認真就不講真的。

「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這等是平等,目的是教你成佛,目的是教你同佛知見。

行嗎?行,因為你本來是佛,你自己不知道。

換句話說,這一段大意我們就明白了,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是找那個根熟眾生,幫助他成佛,也就是說他成佛的機緣到了、機緣成熟了,佛是以他們為當機的。

其他的?其他都是附帶的,附帶把他們的善根福德提升,他這一生不能成就。

一次一次的提升,到成熟了,你就決定成功了。

但是這個地方要知道,往生凈土也是成熟;不是成熟,就不能往生凈土。

怎麼知道我成熟了?我對這個法門,我真信,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的善根就成熟了。

所以我善根成熟不成熟,不要去問別人,別人不知道,要問自己。

換句話說,自己真正放下了,真正把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作自己的命根,他就成熟了。

二六時中不離開阿彌陀佛,念念相繼,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放。

把那個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我什麼都不要了,不善的念頭清除掉,善的念頭也清除掉。

你一定要知道,不善的念頭惹來的三惡道,善的念頭招來的三善道,統統是六道輪迴的事情,出不了六道輪迴。

明白了,善跟惡全清除掉,我統統不要了,我就裝一尊阿彌陀佛,我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的善根成熟了。

我能相信這一部經就是佛知佛見,我對這個經一點都不懷疑,我的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一樣,佛知佛見。

拿這一部經,我們契入佛知見,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就大徹大悟了。

像世尊菩提樹下所示現的,惠能大師方丈室裡面所開悟的境界,我們見阿彌陀佛,這個境界就現前,我們就入這個境界了,是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完全是真實的。

再看下面第三段,我把它分成幾個小段,我們看解,念老的原文。

「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

《稱讚凈土佛攝受經》」,這一部經其實就是《佛說阿彌陀經》,玄奘大師的譯本,我們常念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因為玄奘大師是直譯的。

「即阿彌陀經唐譯本」,這裡頭有這麼一句話說,「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

這也是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大事因緣。

上上根人聽《華嚴》、《法華》,他能夠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有一類根性的人,他聽到這部經,真信真願,念佛真往生,那個功德跟那個上上根人是平等的。

古人有一句話,我們也聽得多、也會講,其實意思沒懂,這句話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這個不移是什麼?他不會變,唯上智跟下愚。

上智怎麼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下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成佛了。

那我們就知道麻煩在哪裡?麻煩就中間,中間,中國人稱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

這種人可難度了,這種人要相當相當長的時間,要無量劫薰習成善根。

我們現在看到上上根人跟那個下愚之人,他也是久遠劫善根薰成了。

薰成,在這一生當中沒緣。

家庭環境好的,遇到有好的父母教導他、好的老師指導他,他根性利。

有些人生在貧窮家裡,從小根本沒有念書,做粗活,但是過去生中的善根深厚,沒有引發出來,遇到這個法門,他真心就引發出來了。

一切眾生決定有過去世、有未來世。

印度講三世因果,佛法承認,為什麼?那些修行人統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體驗的。

印度的宗教沒有一個不修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修成了,對於六道就清楚,他有能力見到,上面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能看到無間地獄。

禪定裡面沒有空間維次,所以他看得一清二楚。

三世輪迴的現象,因果報應的事實,這些人太清楚、太明白了。

所以這個根性,成佛的根性是有兩類的人,一類是上上根,一類真的是下下根。

下下根對佛具足兩個字是圓滿的,孝敬,這兩個字圓滿了,下下根也是上上根。

孝敬有欠缺,那就沒辦法。

這下下根人對佛尊敬、對佛孝順,圓滿的孝順、圓滿的尊敬,他就不懷疑,他就聽話,他就會實行。

你看鍋漏匠,諦閒法師給他一介紹,他真相信,他不懷疑,認真實行,就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的全沒有了。

鍋漏匠就這個本事,一切時一切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老師教他,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

你看,三年就成功,站著往生,預知時至。

往生前一天,他從住那個小廟就沒出過門,這一天到城裡去,看看他一些朋友,那是什麼?辭行,見最後一次面。

他也不說,看看,寒暄問問好,晚上就回來了。

回來,跟照顧他的一個老太太說,明天妳不要替我燒飯了。

老太太聽了不懂,聽不出來,以為師父今天到城裡看朋友,大概明天可能有人請他吃飯,不要燒飯。

沒想到明天他走了,他往生了,站著往生。

遺體站在佛面前,還站了三天,等他的師父(老和尚)替他處理後事。

站了三天。

我們知道,在《往生傳》、《凈土聖賢錄》裡面看到,有站著往生的,但是往生之後站三天的沒聽說過,只有這一個人。

我們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鍋漏匠距離我們的時間不遠,諦閒法師的徒弟,倓虛法師的師兄弟,是我們的上一輩,距離不遠。

可見這一句話很重要,這是佛在《彌陀經》上說的話,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

誠是誠實、真誠,諦是實實在在,一點都不假。

唯度這一類根熟眾生,就是念佛往生凈土這一類的人,這一類的人多!那個上上根人少,這一類人多。

你看,在這個地區成熟了,換句話說,佛到這個世間來,最重要的就是兩部經,一個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個就是這個經。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看念老的原文。

「何以故」,這前面是一句問話。

「如《彌陀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

這就講到凈宗,凈宗的殊勝是殊勝無比,我們要相信,這個真的叫難信之法。

你看,只要一心持名,你就得不退轉。

這個不退轉裡頭的含義很深,什麼意思?佛在這裡沒細說,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只有阿惟越致菩薩才不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是走這一條路子去成佛的。

這一條路子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若能諦信,就這一句話,所以它難信之法。

諦信是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他真信。

你能真信,是何須遍歷三乘,你不必經過聲聞、緣覺、菩薩這麼多階級,費事,時間好長。

你看,證得須陀洹果,到位不退了,還沒出六道。

什麼時候出六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出得了六道輪迴。

他在這個世間,他絕不墮三惡道,人間壽命到了,生天;天的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他就這兩道。

七次,他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

你看這個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多長時間。

你現在念佛不過三年,三年你就證得阿惟越致了。

他這個七番生死才證得阿羅漢,距離阿惟越致早又早之,你說這個路多長。

而且這種修行,每一個階層都有很多障難,不是一帆風順,你要經歷多少次的考驗,哪有念佛這麼簡單!這麼容易!

這個法門,記住諦閒老和尚那種方法,妙絕了。

你念,太自在了。

你看,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你多自在。

諦老和尚是給他一個助緣,這真大的幫助,讓他住在那裡修這個法門。

早晨吃東西自理,中午、晚上有一個老太太(老佛教徒)替他燒飯、替他洗衣服,他什麼都不要干,就是念佛。

三年成功,真正報答老太太護持的恩德,沒辜負她。

這老太太真做了好事,送一個人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真正護法。

修行人沒辜負她、沒有辜負老師,老師是諦閒老和尚,替他這樣的安排,給他這樣的助緣。

三年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我們看到諦閒老和尚這兩句讚嘆,讚嘆到無以復加。

讚嘆他,你成就了,稀有難得,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

名山寶剎方丈住持是福報,沒你福報大,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是智慧,你看一個福報、一個智慧,弘宗演教大善知識智慧比不上你,名山寶剎方丈住持的福報比不上你。

智慧福報圓滿了,就作佛去了。

這個例子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向他學習,這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

你看看,學佛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不需要遍歷三乘,不需要久經多劫,只要「不越一念」,你就記住就是一念,不要有第二個念頭,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頓證菩提,豈非大事」,這不是大事因緣嗎?世尊為這一類人,大事因緣多次宣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這一會講得很詳細、很清楚、很明白,《彌陀經》無問自說,說得簡單。

接著往下看,「可見凈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這一句要記住,這就是這個法門超過一切通途法門。

它是屬於直指,直指就跟禪宗一樣,直指人心;頓證,它不是漸修的,很快就能證得。

「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你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

你在這個世間沒事了,全放下了,別人問什麼,阿彌陀佛,你就是入佛知見。

問你什麼,都是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句回答。

夏蓮居老居士同一個時代,大陸上有一位慈舟法師,也是一位大善知識,他持戒,戒律非常精嚴,也留下不少著作。

我們聽說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他專修念佛法門。

你問他禪、問他教,他回答你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跟你笑一笑,不多說一句話。

為什麼?說別的話全是廢話,你聽懂了是廢話,聽不懂也是廢話,給你一句真言,阿彌陀佛是真話,這不是廢話。

你不相信,幫助你阿賴耶識種個阿彌陀佛種子。

這是什麼?慈悲到極處,沒廢話!

「凈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大事因緣,先說釋迦牟尼佛出現,為什麼?這大事裡頭又生出一個大事,就是凈宗,凈宗能夠普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

愈往後,業障愈重愈辛苦,但是他的善根福德沒有磨滅,這個經能夠把它引發出來,他就能信、能願、能念佛,就能往生。

這是什麼?末法裡頭的正法。

獨留此法,此法能幫助人成佛,其他的方法不行。

下面,「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

第一小段裡頭,「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念老註解裡頭說,「《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很明顯的例子。

念老在此地引《要解》的話說,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贊本經雲」,蕅益大師所贊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這部經是同部,《阿彌陀經》叫小本,這個經叫大本,所以贊《彌陀經》就是贊《無量壽經》,它是一不是二。

蕅益大師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絕待就是絕對的,不是跟你講相對的,絕對圓融,這個話意思深廣無際。

「《華嚴》奧藏」,奧是奧妙,藏是秘藏,「《法華》秘髓」,大乘經里是以這兩部經為最主要的一乘大經。

《法華》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由此可知,佛出現世間,主要就是講這兩部經,接上上根人。

「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這個此就是《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

「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極是到極處了。

其他大乘經稱性,沒到極處,只有這部經到極處了。

為什麼?只有到極處,只有絕待圓融,它才能普被三根。

就是無論什麼根性的人,只要能信、能願、能念佛,統統能往生。

人行,畜生也行,餓鬼也行,地獄也行,只要你能信能願,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個個往生,個個平等成就,這才叫圓融,絕待圓融,不然不能稱絕待圓融。

所以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這司南就是指針、指南針,指出你一條方向,你要循著這個方向,沒有一個不成佛。

是故本經稱為稱性的極談,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又」,這是日本道隱法師,「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這是他注《無量壽經》的經題,《無量壽經甄解》,這裡面說,「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這是我們現在遇到的。

佛教在中國,唐朝時候有十個宗派,到宋朝時候,只有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宗沒有了,成實跟具舍只是留下歷史上的名稱,實際上都沒有了。

從唐朝傳到日本,一共十三個宗,是這些日本大德回國之後建立宗派。

我們到日本多次去觀光旅遊、講經,我們了解了,現在正法沒人修學了,其難非一,我們看出來了。

「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現在也沒有人修了。

什麼原因?沒有人講經了。

凈空法師:「我認識一個年輕的法師,中西隨功,跟我很熟,他是日本佛教大學的校長,我盼望他出來講經,他也同意,但是現在還沒開始。

難得這一次發心,他盡了力,把日本古大德《無量壽經》的註解,搜集起來印成一套《無量壽經集解》。

這個工作正在進行,我們準備印一千套。

總共大概將近三十種,現在搜集的將近二十種的樣子,儘量在搜集。

這些日本大德都是承傳中國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這些凈宗大德他們所傳的法,希望將來能在日本再發揚光大,我們應當要幫助他,不幫助他,他很困難。

日本的佛教大學我去看過,他們不是以教理教義為宗旨,而是以佛教歷史,研究佛教歷史,把佛教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當作一種哲學來看待,所以它變質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這世界佛教有六種不同的形式,在日本是宗教的佛教、學術的佛教,現在講經教學沒有了。

講經教學只有在大學,佛教大學,佛教大學講經教學,不是研究教理,不是指導修行。

所以其難非一,這一句話的意思深長。

難,沒有法子修。

可是這有個特別法門,這個法門不難。

特此一門,至圓極頓。

先把這一句告訴你。

圓是圓滿、圓融,至是到極處,圓融、圓滿到了極處,到頂級。

而且又極頓,頓是快速。

有這麼個法門,而且尤其它又簡單容易,而且直捷穩當,不拐彎。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斯經就是指《無量壽經》。

「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

這個確確實實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接受善導大師的教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最後都歸《無量壽》、都歸凈土。

如眾水歸於大海,《無量壽經》是大海,佛說其他一切經都是江河,江河的水統統流到大海。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華嚴》跟《法華》,「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一句話說得太好了。

這一句話好像梅大士的序文,這長序上引用了這一句話,就是《華嚴》、《法華》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由序是引導的意思,統統引導到《無量壽》。

我學凈土的緣,就是從《法華》、《楞嚴》、《華嚴》,讀這些經典,發現文殊、普賢,自古以來我們知道的這些大菩薩,沒有一個不修凈土,沒有一個不念佛,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

這個話,絕對不是修凈土的人自己誇大、自己讚嘆自己,如果我們這樣想法,我們的善根就斷掉了,我們這一次成佛的機會就喪失掉了,也證明了這部經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

什麼人才相信?佛說的,宿世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今天遇到,得無量諸佛的加持,幫助你,你能信、你能解、你能發願、你能修行,不是無量諸佛加持你,你做不到。

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完全問自己,不要問別人。

如果你真信、真願、真念佛,沒有絲毫懷疑,你真能放下,你就決定得生,問別人是多餘的。

「《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真正的證明。

下一段引用《楞嚴經》上所說,「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這個道理要懂。

佛在《金剛經》說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都能幫助你證入如來地。

但是什麼?「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高下從這分了。

我們的習性,本性相同,習性不相同,習性差別太大了。

垢重是講染污,心不清凈,染污。

障深,障是障礙,煩惱障、所知障,兩種障礙。

障礙深,於是心粗智劣,沒有智慧。

現在人有知識,沒有智慧,知識是一種偏見,智慧是圓融,所以知識解決問題,往往都有後遺症,不能真正解決,帶來很多麻煩。

智慧不然,智慧解決問題,一了百了。

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心思細密,大修行人表現得柔軟。

賢首國師的《還源觀》列舉四種性德,古代修行人都能夠順從。

「隨緣妙用」,隨緣我們知道,妙用不知道。

妙用是不著相,就妙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用就妙了,這個高。

我們今天念佛人的妙用,就學慈舟法師,人家問你什麼,阿彌陀佛,笑咪咪的回答他,阿彌陀佛,妙用。

這一句話意思無有窮盡,讓他慢慢去細嚼,其味無窮。

就答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話統統沒有,這真妙。

學會了,咱們就得真干。

這比喻,「飢遇王膳,而不能餐」。

飢餓了,遇到什麼?遇到國王吃飯。

國王吃飯有一定的規矩,有禮節,你什麼都不懂,你只能在旁邊看,你邊都沾不到。

「即凡夫心,開佛知見。

至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這個法門多殊勝。

這部經,信願持名是易行道,什麼人都能修,連鍋漏匠都能修;修無師是個泥水匠出身的,什麼也不懂,又不認識字,他都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大勢至圓通章》曰:凈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

這自得心開是開佛知見,只要你能夠凈念相繼。

凈,不懷疑、不夾雜,這叫凈,念就是念一句佛號,相繼不能中斷。

諦閒老法師教的那個,那就是相繼,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叫相繼。

所以一點壓力都沒有,身心都無事,有事就一樁,就是念佛,除念佛之外沒事,什麼都不想。

生活隨它去,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們能吃的,我也能吃,你們能穿的,我也能穿,什麼都不要講究,這就是隨緣。

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第二念,這就叫妙用。

那大勢至這個《圓通章》的開示全落實了,菩薩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見佛不見佛,不要去打妄想,用不著打妄想,為什麼?你真正把道理搞通,你這一聲佛號跟阿彌陀佛他就相應。

我們這裡信號發出去,阿彌陀佛立刻就收到了。

收到了,他有反應,我們有感,他就有應。

他的應有顯應、有冥應。

冥應,我們自己沒有覺察,也就是佛已經在加持了,很多疑難問題都幫助你解決了,你自己不知道。

顯應是你自己知道。

什麼時候會顯應?心思細密了,你就知道,冥應你也曉得。

這個心粗意亂,佛的冥應你不知道。

現在人大多數心浮氣躁,心思很亂。

換句話說,他身體不好,毛病很多。

身心不健康,與念頭有密切關係。

最好的念頭是沒有念頭。

沒有念頭,難,所以佛慈悲,給你加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這個念頭之外,不要有別的第二個念頭。

這個念頭要保持,到極樂世界也不舍掉,為什麼?因為它好,它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

念念回歸自性,哪一天真的這一念斷了,自性現前,你的功夫圓滿了、到家了。

所以縱然是根器很淺,像鍋漏匠這種人、像修無師這種人,根器很淺,他能夠至心,就是真心相信,真心喜歡,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佛都來接引,他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花開見佛,悟入無生。

奇妙疾捷,莫過於是」,這太妙了、太稀奇了、太微妙了,是一切人意想不到的。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十方如來念念是幫助眾生成佛,幫助眾生回頭是岸。

這個方法最巧妙、最直捷、最快速、最圓滿,就是沒有人講。

有些人在講,沒講清楚,沒講明白。

凈空法師:

「我從小,這是父母調教的,養成了一個細心,無論什麼事情都認真、負責任,很謹慎、很小心。

如果很早我聽到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我聽過《無量壽經》、聽過《彌陀經》,沒講清楚,沒有聽明白。

所以經一定要細講。

當然,過去講經機緣很少,寺廟裡頭不講經了。

我初學佛,年輕那個時候,六十年前,寺廟裡頭,大的寺廟,一年可能有一、二次講經,時間一個星期,好像點綴一下。

我在善導寺講過經,在台北法華寺講過經,他們邀請我,但時間都短,法華寺講的時間長,大概一個月,講《地藏經》,善導寺一個星期,講《普賢行願品》。

所以很少人講,不容易聽到。

章嘉大師勸我出家。

我在台灣一個人,沒有家累,章嘉大師知道,說我出家最合適,勸我學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從三十歲示現開悟,開悟之後就開始講經,講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沒有一天休息。

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我也很喜歡,這個事好,為什麼?教學相長,師資道合,只有教學這個方法能讓自己不懈怠,天天要準備功課,天天要提出報告。

我講經教學的心態,我不是老師,我是學生,聽眾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監學,我學了,向你們提出報告,請大家幫我改正,一直都是這樣的心態。

因為真正講經是要開悟,沒有明心見性不能講經,你會把經講錯。

李老師勸我講經,我不敢上台,自己實在太差了,講經是諸佛菩薩的事業,是有真修,真修行,真正開悟了,大善知識的事業,我哪有這個能力!老師說,話說的是沒錯,但是現在沒人講了,我們講,做一個拋磚引玉

這個有道理,沒人講,法就滅了。

講怎麼講法?所以老師教給我,講註解,錯了,錯了是注的人他錯,我沒講錯。

這句話引起我的信心,也引起我的興趣,我們講註解,決定不能離開註解,依義不依語,意思完全吻合,言語沒有關係,長說短說,深說淺說都行,只要意思沒講錯。

所以十方如來心愿,就是希望眾生早一天成佛,早一天脫離十法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待續下集

謹此向凈空老法師、黃念祖居士、夏蓮居居士等諸賢大德致敬。

阿彌陀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念佛----揭示佛號的無上驚世威德神力!

尊敬的善男子善女子,當你打開這篇文章,足以證明你前世已修了無量的福德因緣。平時所說的念佛,就是指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阿彌陀佛」四字。那麼以至誠恭敬的心來專念,有什麼功德利益呢?一代女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