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

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

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以現有考古資料發現,甲骨文並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有經存在。

(西安市西郊斗門鄉花園村原始社會遺址)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占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

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

這些文字和我們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

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文中頻繁地提到「羌」這個字,意為奴隸。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

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

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在甲骨文中,有些字有沒有「口」意思是一樣的。

比如「占卜」與「占」都出自「卜」這個字。

3、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4、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5、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髮,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

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甲骨文由龍山文化時期的成熟文字骨刻文發展而來,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

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 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 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1. 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

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

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

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

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

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

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

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

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蹟。

上古時期,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

於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

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

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已知,殷商時期,國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用甲骨進行占卜,祈問鬼神,事後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

商亡之後,占卜在周代逐漸絕跡,其文字也逐漸不為人知。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

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

這種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

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甲骨文記載內容主要有四項:

(一) 經過加工和刮磨的龜甲和獸骨,由專門負責的卜官保管。

卜官在它們的邊緣部位刻寫上記述這些甲骨的來源和保管情況的記事文字,稱"記事刻辭";

(二) 卜官在占卜時,用燃著的紫荊木柱燒灼鑽鑿巢槽,使骨質的正面裂出"卜"形狀的裂紋,這種裂紋叫作"卜兆",是據以推斷卜問事情吉凶的依據。

在時代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寫出占卜進行順序的數字,這種數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體部分是卜辭,即占卜活動結束後記錄占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

大多刻寫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寫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可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曆。

另外,甲骨文中還有一些當時學習刻寫卜辭的人練習刻寫的作品,稱為"習刻"或"習契"。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

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關於天氣,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早生貴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同時,甲骨文與古老建築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說建築記載也是甲骨文的一大起源。

從甲骨文中許多有關建築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國遠古時代建築的結構形式及其發展脈絡。

甲骨文「高」字。

從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斷在商代已有了一種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築了。

其下部應該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這是私有制抬頭和家庭出現後的一種建築方式。

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棟既有屋頂又有牆身的建築。

牆的出現在中國遠古時代是個了不起的創造。

用牆圍合而得到的室內空間,比只用屋頂的要高大得多,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義。

甲骨文「宮」字。

它可以看成在一個大屋頂下罩著兩個(或兩個以上)室內空間的房子。

這是一種專供統治階級使用的十分講究的高大建築物。

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這裡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 「殷」。

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

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

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

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

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

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

「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

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一字多形的變化美。

另外,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

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

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歡迎關注個人微信:qfqb__sh

這裡只寫喜歡的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甲骨文與商王朝文物展」6月2日博物館展出

膠東在線5月28日訊(記者 孫宗順 通訊員 李鵬飛)為了使廣大市民深入了解甲骨文、了解殷商歷史,煙臺市博物館特從殷墟博物館引進展覽「甲骨文與商王朝——來自中原的文物珍品」。本次展覽將展出31件甲...

中國古代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

「千年神甲、文字始祖」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

甲骨文的發展史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最早在龍骨上發現,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