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儒學研究十大熱點出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眾網濟南9月20日訊 今天上午,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在曲阜開幕。

大會上發布了近二年(2015-2017)儒學研究十大熱點。

(大眾網-山東24小時客戶端記者 孫杰)

以下為十大熱點評選結果:

儒學研究十大熱點(2015–2017)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重建文化自信。

儒學研究在復興傳統文化的時代大潮中全面繁盛,推動中國學術格局與思想版圖發生重大變遷,進而影響了世界人文學術的走向:儒學正在成長為世界範圍內堪與自由主義相抗衡的重要思想流派,中國大陸已經真正成為世界儒學研究的中心。

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儒學研究所表現出來的諸多特點和趨向,值得學界、思想界給予密切關注。

1.兩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正式升格為國家戰略

經過近四十年的高速發展,當代中國在物質上早已解決溫飽問題,與此同時,「心歸何處」的問題開始變得格外突出。

作為填補信仰缺失、重建精神家園的努力,進入21世紀以來,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學界和民間日益呈現出強勁的復興態勢。

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先後通過視察曲阜中國孔子研究院等一系列行動和講話,向全社會釋放出鼓勵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信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被確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

至此,復興傳統文化正式升格為執政黨和中央政府的整體戰略,一個世紀以來「反傳統」傾向占據主流的局面就此終結。

2.重建中國的政治哲學,「賢能政治」引發全球熱議

改革開放以迄21世紀初期,中國憑藉特有的政治治理模式,以令世人矚目的步調推進了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轉型與發展。

而以「普選」為特徵的歐美政壇近年來卻異動頻現,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大行其道,「歐洲一體化」等「全球化」理念遭遇空前挫折。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籍學者貝淡寧《賢能政治——為什麼尚賢制比選舉民主制更適合中國》一書的英文及中文版於2015、2016年相繼面世。

作者指出:源自傳統的政治尚賢制更有助於中國這樣的大國有效規避普選民主的「反智主義」風險。

此論一出,旋即在海內外引起「賢能政治」與「民主政治」孰優孰劣的激烈爭論。

支持者認為,必須以儒家原則為基礎徹底重建中國的政治哲學,儒家思想「尊重人的差異性並強調人的可塑性,從而為賢能施教預留了充足的空間」。

「賢能政治」能否最終提供一種全面替代「民主政治」的制度設計,人們拭目以待。

3.鉤沉逝去的禮制禮俗,為儒家古禮再返現代生活重新奠基

傳統中國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形成了一整套豐富而成熟的禮制與禮俗。

然而近代以降,隨著西風東漸與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社會一方面在各種場合幾乎盡數移用西式禮節,另一方面卻又因信仰門檻而無法照搬西式宗教禮儀。

傳統禮儀尤其是喪葬祭祀之禮的淪喪,已經在中國人的精神和生活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缺失。

近年來,婚喪嫁娶、祠堂祭祀等傳統禮儀開始重新回歸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與此相應,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禮學研究中心,分別從文獻整理、古禮復原、中西比較、跨學科研究等進路組織學術活動,推動禮學研究的全面恢復。

上述研究雖尚未進入「制禮作樂」的實踐階段,但作為守先待後的古禮鉤沉和具有理論深度的當代解釋,無疑有助於儒家古禮再返現代生活,進而重鑄中國社會文化的獨特風貌。

4.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中譯本出版,西方學界呼籲「第二次啟蒙」

現代西方是一個個體主義大行其道的世界,社群與人際關係被視作人之為人的非必要條件。

一段時期以來,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導致貧富不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加劇,追求自我實現的人生觀則消解著家庭的傳統功能。

有鑒於此,美國學者安樂哲等人呼籲在當代世界進行「第二次啟蒙」,「儒家角色倫理學」在許多人看來有望成為取代「個體自由主義」的可靠選項。

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彙》一書的中譯本於2017年問世。

該書通過開掘儒家傳統所強調的「人際關係賦予當事人以具體的社會角色」這一基本事實,嘗試發展一種「基於直接經驗的具有整體性的倫理生活觀」。

讚賞者認為該書為解決全球性倫理困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批評者則認為過於強調具體角色反而會遮蔽儒學的普遍性與終極性。

「儒家角色倫理學」是否足以為西方世界「第二次啟蒙」提供充分的學理支撐,還有待於時間的檢驗。

5.國際學者對中國哲學方法論進行階段性反思,中西比較在角力中前行

長期以來,籠罩在「中西比較」範式之下的海外中國哲學研究,時常被質疑能否準確呈現「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

而在漢語學界,隨著本土化意識的日漸增強,中國哲學研究者開始不斷對「反向格義」表達不滿。

如何處理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漢語學界與國際學界的關係,成為一個突出的方法論問題,一大批海內外中西哲學史研究者就此進行了階段性反思。

總的來說,學者們一致反對「觀念先行」(尤其是特定的西方哲學觀念先行)的研究路數。

在強調中西比較對等性前提的同時,學者們亦不得不正視在西方世界從事中國哲學研究所面臨的「需切入西方哲學研究主流」等多重約束。

儘管如此,若干學者仍然試圖憑藉傳統中國哲學資源,作出獨樹一幟的世界性貢獻。

基於對西方哲學某些困境的診斷,「德性倫理學」、「孝慈現象學」等帶有中國傳統思維色彩的新概念、新命題正在國際學界嶄露頭角。

6.學界爭奪「大陸新儒家」定義權,儒學研究應否允許多派並存?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勢頭高漲,從不同立場認同儒學的大陸學者群體不斷壯大。

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原本在批評意義上命名的「大陸新儒家」概念,日益轉變為一個光榮的頭銜,究竟誰才是「大陸新儒家」之代表或正統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在2015年的「陸台新儒家之爭」中,李明輝仍將蔣慶、陳明等人視為「大陸新儒家」之代表,這種「窄化定義」深深刺激了大陸其他儒學研究者的學術自尊。

有學者拒絕將「大陸新儒學」與「大陸新儒教」畫上等號,也有學者從自身立場出發檢閱大陸儒學的研究成果,試圖據此「為大陸新儒家正名」。

上述爭鳴的實質在於爭奪當代儒學的主導權與正統地位,但問題在於,儒學研究是否只有在某種一尊獨大的局面下才能走向繁榮,還是應當充分容納多元?在儒學尚未真正復興之時,儒家內部的黨同伐異又將對復興大業造成何種傷害?值得學界深思。

7.儒學所主導的社會形態再定性:「傳統中國專制說」是否成立?

新文化運動將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面歸咎於傳統儒學所捍衛的「封建專制」制度,「打倒孔家店」、否定傳統儒學與批判專制制度、倡導社會革命,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一體之兩面。

在中國人文學術本土化轉向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學界圍繞「傳統中國專制說」掀起了新一輪的爭鳴。

反對者將此說判定為典型的「學術殖民」和「自我殖民」話語,並指出,儒學素懷「天下為公」之理想,「君相分權」等制度設置不乏制約君主專權之功效;「傳統中國專制說」的提出者孟德斯鳩認為「貴族可以制衡君主」,與之相較,傳統士大夫雖無世襲封邑,然其制衡君主的角色與功能卻堪比西方貴族。

因此,傳統儒學不僅不是專制制度的設計者或幫凶,而且還是培養士大夫自主人格的基本憑依。

「專制說」的支持者則圍繞制衡機制究竟是否真的有效提出爭辯,儒學所主導的社會形態再定性問題正在進入新一輪的拉鋸戰。

8.「五經」「四書」何者為本?「漢宋之爭」進入新的輪迴

在儒學史上,漢學重「五經」,宋學崇「四書」。

進入現代之後,新儒學所處理的是宋學延續下來的學術命題。

與此同時,經學在辛亥革命之後退出政治舞台,遁化為學術領域內的經學史研究。

其經世的旨趣和抱負基本被拋棄殆盡,思想與社會影響力也遠遜於有著「現代宋明儒學」之稱的現代新儒家。

儘管「宋學」在現代儒學史的第一個輪迴中壓倒了「漢學」,但就原始性與豐富性而言,兼含義理與制度的「五經」之學似乎更接近儒學本原。

劉夢溪主張「國學為六藝之學」,便旨在強調「五經」的原發性地位。

在當今中國拒絕照搬西方制度而趨於復興傳統的情勢下,經學中的制度內容重新引起學人關注。

受政治儒學與制度儒學思潮激盪,試圖從「五經」中抽繹出現實治理之道,構成了新經學研究的基本動力。

「回到經學去」的呼聲一時高漲,「漢學」、「宋學」之爭由此進入新的輪迴。

9. 王陽明研究迅速升溫,「知行一體」的心學思想被用來針砭空談流弊

2016年以來,「人類智慧與共同命運——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等會議相繼召開,陽明學研究機構在各地陸續成立,強調「知行一體」的心學思想熠熠重光。

新中國成立初期,王陽明曾作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而飽受詬病。

但實際上,以「心」為本乃打通知行關係的關鍵所在,心學因此獲得了較理學更為突出的實踐品格,一度成為針砭朱學「知行分離」弊病的良方。

有學者據此斷言,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實學。

20世紀80年代起,林林總總的思潮在中國大地上交相激盪,在活躍思想氛圍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病。

缺乏「實學」品格的理論空談無法支撐起現實的繁榮,國家的復興有待「在事上磨鍊」的心靈不斷推動,生活的福祉亦須在「知行合一」的實踐中持續開拓。

作為儒家經世致用精神的哲學升華,陽明思想遂復起於當下。

10.部分馬克思主義學者強調「儒馬之辨」,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有待進一步厘定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日益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並為思想宣傳工作和社會整合提供了新的力量。

上述動向一度給思想界造成一種印象,即儒學將被接納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

但近兩年來,這一印象有漸趨模糊之勢。

儘管有學者或指陳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諸多方面存在深刻的相通之處,或主張兩者完全可以二元並存、相輔相成,但鑒於部分儒家學者在論述中存在「復古更化」的傾向,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還是對儒學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態度。

他們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等於馬克思主義儒學化,儒學在當代中國只能從屬於馬克思主義。

如何進一步厘定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以便充分發揮以儒學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國家建設和改革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當下思想文化領域一個尖銳的理論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士人勇於擔當的「關中氣質」從哪裡來?

關學宗脈劉學智:陝西士人勇於擔當的「關中氣質」從哪裡來?作者: 薛曉燕 王雲崗賢言慧語:八百里秦川八百年關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滋養著一代又一代關中士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