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一起讀19 惠能《六祖壇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如今很多人生活講究「禪」味,瑜伽中有靜坐冥想,人們希望通過認真打坐參禪的方式,忘記頭腦中的慾望和雜念,與宇宙合而為一,準備好進入一種無言的頓悟狀態。

這種生活方式,實際上來自於公元5/6世紀佛教形成的 一個新的學派,即「禪宗」。

創立禪宗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具有傳奇性的和尚,明叫菩提達摩。

惠能被禪宗公推為「六祖」,直接繼承了菩提達摩的衣缽。

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

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亦是中國佛教真正始祖。

《六祖壇經》,是由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的一部經典壇經,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稱之為經的禪宗著作。

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由於歷代輾轉傳抄,因而版本較多,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

據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


《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

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這一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惠惠能大師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起心動念;無相為體,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住為本,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系縛。


主席與《六祖壇經》

主席讀佛經,對它的引伸發揮,重在普渡眾生、解民痛苦這一面。

他認為《六祖壇經》是把主觀唯心主義發展到頂峰的一本著作。

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的信中,主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若以慈悲為心,則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體也』,因此,『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這大概就是他在1955年3月8日的談話中,說出佛教徒與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在認識論上的一條伏線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惠能大師最廣為人知的詩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心中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掛礙便是心中之塵。


當人明心見性。

知道世事無常。

一切世間之相皆為虛妄。

終須敗壞。

進而無住於相而生其心。

無執著。

無掛礙。

即為無心無塵。

正如惠能大師所說的:仁者心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