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人對中國的這個地方念念不忘,哪怕死了也要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學者在韓國首爾國立民俗博物館參觀時,聽到了一首喪歌:「死去的親人啊!你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啊!你要去邙山,你到了那裡,就永遠回不來了……」。

他忙問韓國翻譯:「邙山?他們唱的是邙山嗎?」翻譯說:「是呀,死人都要去邙山,要住在那裡的。

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有了解的話,那麼這個邙山的地名一定不會陌生!古語有言:「生於蘇杭,葬於北邙」。

這裡的北邙指的就是洛陽北郊的邙山。

邙山,是歷代墓葬的風水寶地。

千百年來,從漢魏至隋唐,經五代到宋元。

無數帝王將相,富商巨賈,文人雅士,尋常百姓都葬於洛陽邙山。

在面積700多平方公里的邙山地區,冢連冢,墓壓墓,古代墓葬的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不僅在中國獨一無二,也是世界罕見。

目前已初步確定「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為什麼中國歷代那麼多帝王將相死後喜歡葬在邙山?究其根本,這種說法的興起還是因為北邙山符合了風水寶地的各項指標。

在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中,山是沉穩淵博的象徵,水則代表著靈動變通,山水合理搭配便是上佳風水,也預示著墓主人可以在死後枕山蹬河,俯視天地萬物。

雖然北邙山談不上氣勢巍峨,但其起伏也別具韻味,再加上懷抱黃河,背山襟水的地勢足以稱作天下一絕。

那麼文章前面提到韓國人喪歌中唱的「邙山」是否與洛陽邙山有關聯呢?答案是肯定的。

據專家考證,僅公元800年—860年間,來洛陽的韓國學者「先後六十餘批,人數在兩千到三千之間」。

洛陽太學規模有學生三萬餘人,其中韓國留學生就占了十分之一。

這些莘莘學子中的佼佼者大都在唐朝為官,也有不少人學成回國,成為新羅國的重臣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跡。

這批留學生當中有未能回國,客死異鄉的200多人被合葬在邙山,稱作「韓園」,其他學成回國的學生不僅帶回了學術典籍,也帶回了中國的風俗和禮儀,將首爾附近的一座山命名為「邙山」,一條河命名為「洛東河」。

就這樣「邙山」,被韓國人一代一代牢牢地記在心裡。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韓國人可以把中國那麼多的東西看做是自己的。

那還不是,韓國人的文化少不了漢文化的基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洛陽鏟--盜墓賊的傳家寶

先大家先透漏個影視消息,南派三叔大家應該很熟悉吧,盜墓筆記的原作者,2015年初將變成超級季播劇噢。。。2014年11月26日已經全部拍攝完成,現在進入後期製作環節!下面咱們說回正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