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撒錢幣許願和朝飛機撒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太,因為向客機機身投擲硬幣和免於處罰成了熱門人物。

人們指責她沒有公德心、愚昧、不合時宜,也有人說這種走到哪裡都要投放硬幣的惡習,是國人投機取巧心態的反映,總有些人走到哪都忘不了要和「神靈」拉關係。

而我好奇的是,投擲硬幣來許願的習俗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這位老太太的做法,連支持這項習俗的人們也會覺得奇怪,因為投放硬幣,一般是在水池、噴泉、井口或者泉眼中,朝飛機拋撒硬幣,這種撒幣,還是第一次見。

向水中投放硬幣,最早的例子見於古希臘。

希臘神話中,冥王哈迪斯的役卒卡戎是冥河的擺渡者,他會向每一個試圖通過冥河的靈魂收取費用。

卡戎在但丁的《神曲》中也有出場,「他雙眼紅如火炭,示意他們一個接一個下岸登船;只要有人延遲一步,他就用船槳把那人打得叫苦連天。

他擺渡的那條河,叫作阿凱隆特河,意為「愁苦之河」(the stream of woe)。

它還有更為人熟知的另一個名字——羽沉河。

這條河是陰陽兩界的分割線,為了切實起到隔絕的作用,它被賦予了獨特的性質——沒有浮力,來到這裡的亡靈想要過河,只能選擇向卡戎繳納一個奧伯爾銀幣,否則就只能在原地等待一年。

因此古希臘葬俗中,有在死者舌頭下放置一枚銀幣的習俗。

也不是付錢就可以得到卡戎的擺渡,只有那些正常死亡並且舉辦正確的葬禮的亡魂才有資格。

@bay,侵刪

中國,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前,「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岱山有奈河。

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宣室志》第四卷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

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

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

」《宣室志》是唐傳奇書,描寫已如此具體,可見奈河觀念的形成不會晚於初唐。

最初,過這條河是不需要投錢的,但《目連救母》這一變文故事因為宣揚忠孝文化,最能擊中本土文化的痛點,而又果有通過佛法願力使罪人脫離苦海的描寫,因此廣為人知,在這個故事中,有對奈河的精彩描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和《盂蘭盆經》關於這個故事的記載完全不同,前者文本駁雜流傳不廣。

《佛說盂蘭盆經》中是這麼說的:「然鬼有三種。

一無財鬼。

以無福德不得食故。

二少財鬼。

少得凈妙飲食故。

三多財鬼。

多得凈妙飲食故。

此三種鬼復各有三。

這無財、少財、多財三種鬼,又分為三種,一共九種,目連的母親是「無財鬼中炬口鬼」,吝嗇無比,「慳於一切」,才變成了餓鬼模樣。

這是多麼慘痛的現實教訓,所以樂於參加盂蘭盆會的人們,大約是沒有吝嗇的,有些還要投錢在河裡,為的是將來自己和家人過奈何橋時,不會被識別成「無財鬼中炬口鬼」,也是為了布施餓鬼積累功德。

祭祀時使用紙錢是漢朝就有的習慣,至於這裡使用了真錢,或許更多還是為了自己。

《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中寫道:「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

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

奪衣婆

而日本也有這樣一條河,那就是三途川。

這條河的出處是《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三途川的「三途」,乃出於《金光明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的三途。

據說三途川有懸衣翁、奪衣婆兩位妖神,他們將死者衣服剝下,懸掛於樹上,視其輕重,以探知死者生前為善還是作惡。

日本沒有奈何橋的說法,渡三途川只能坐船,船資六文錢,無六文錢的死者,會被剝下衣服作抵。

真田幸村的軍旗上六文錢家紋,即表示視死如歸。

江戶時代末期,奪衣婆作為民眾信仰的對象,還曾引發熱潮。

除了死後「出行順利」的過路錢外,將錢投入水中還有另一層含義。

按照民俗學家袁庭棟先生的說法,「扔錢求彩」的習俗,目的是使錢幣能浮在清水表面,而不沉下。

據說錢幣浮起則顯示吉兆。

在盛行於華南的閭山派的科儀本中,這種習俗是證明修行者資質的一種手段。

想要尋找閭山的修行者,需要渡過「沉毛江」。

這條河和阿凱隆特河類似,萬物不浮,唯有最輕、最有靈力的物體可以渡江不墜,那就是靈魂。

世間的人,有慧根者,能讓靈魂脫離形體,去往江的彼岸,對自己的修行大有裨益。

這類觀念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沉毛江」這樣神奇的水域,其入口無處不在,有道是「閭山原是一口池,池中天下千百里。

水氣沖天太白兒,池中一枝長生不老樹,生得千枝並萬枝」。

入閭山的入口被設置在市井街衢之中,每個有慧根的修行者,也要接受入口的考驗。

他們將錢幣放在水上,若錢幣不沉,就說明有超越俗體凡胎的潛質,發現一個通往奇異之地的法門。

尋找到一個入口,意味著修行之路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是對修道者的莫大肯定。

而人們寄希望於在市井的一口水井或山間的一彎清泉中尋找奇蹟,並非是閭山派的獨有觀念。

《西遊記》中豬八戒潛入的水晶宮,入口在水井中。

伊耶那岐去往伊耶那美所在的黃泉之國,那入口可以用一塊巨石蓋住,據《出雲國風土記》的描寫,大約是在出雲郡的豬目洞窟,那裡是彌生時代的墳場,也是地下水道的入口。

濟南有一座舜井,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八記云:「齊州城東有孤石,平地聳出,俗謂之歷山;以北有泉,號舜井;東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絕,雲是舜東家之井。

」傳說舜將一條黑色蛟龍鎖在井中(一說是無支祁)。

一口井,可以鎖得住一條蛟龍,說明其中別有洞天。

馮夢龍的《旌陽宮鐵樹鎮妖》說得好:「井其口上雖是狹的,到了下面,別是一個乾坤。

這邊有一個孔,透著那一個孔,那邊有一個洞,透著那一個洞,就似杭州城二十四條花柳巷,巷巷相穿;又似龍窟港三十六條大灣,灣灣相見。

常人說道井中之蛙,所見甚小,蓋未曾到這個所在,見著許大世界。

井水、泉眼變成了一道通往神奇異域的門,通往冥界的河流需要船費,兩種觀念合二為一,就變成了向水中投錢的習俗。

人們相信井水通往冥河,和人們相信在井水中投錢可以送到死者(或生者,比如在盂蘭盆會上的布施真錢,就是面向布施者自己,他希望自己真得行走於奈何橋上時可以順利些)手中,本質上是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們相信這樣一條分割陰陽的水流,其在現實世界必定有一個入口。

阿凱隆特河位於希臘西北部的伊庇魯斯行省,人們相信這裡就是冥界界河的支流。

奈河在山東泰安,將泰安城區一分為二。

三途川流向靈場恐山所在地的宇曾利湖。

人們相信,既然冥界與人間的連接處是無遠弗屆的河流,那必然有支流、井口、泉眼通向那裡,這是對死亡的好奇,也是對亡者的追思。

細想一想,老太太朝飛機扔錢的做法,還真是頗有深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