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影視作品中關於殭屍的分類、描寫都源自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
殭屍片作為港片的一個重要題材引發了一股的熱潮。
在接下來短短的五年里,港台兩地就拍攝超過了100部電影,後來才漸漸降溫。
到了近幾年,《盜墓筆記》、《鬼吹燈》等一系列盜墓題材網絡小說的成功再次把殭屍引入大眾的視角。
關於殭屍種種形態、習性的描寫究竟有何根據,殭屍這一形象又究竟來源於哪裡呢?
香港電影里的殭屍,經典的形象是身穿著官服、身體僵硬、沒有思想和感情、有著長長的指甲和一對尖牙,害怕日光,夜晚出動,喜吸人血。
在殭屍的形象設定上,香港電影人融合了中西文化。
驚悚的屍變、傳說中的趕屍、西方的吸血鬼等元素,混搭在一起,變成了一個令人心驚膽戰的存在。
殭屍喜歡吸人血的,這是中西方都存在的設定(西方的吸血鬼)。
在清代文人袁枚的《子不語》中,便記載了殭屍食人血的故事。
它不是電影里所講的殭屍,像西方吸血鬼那樣直接用獠牙要人的脖子吸血,而是折斷人的頭顱,將其抱在換懷中,用手來吸。
袁枚筆下所寫的殭屍,品類較多,有毛僵、綠僵、紫僵,也有動物殭屍。
這些殭屍一樣是夜晚活動,但他們卻不是蹦跳著行走的,而是常人無異。
當然,吸人血之後,便要回到棺材裡去。
顯然,袁枚筆下的殭屍是鄉村怪談的產物。
有關殭屍的說法盛行於明朝中期以後及清朝。
清代筆記載殭屍者很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有關殭屍大全。
有關於屍變的記載,《閱微草堂筆記》把屍體成為殭屍的原因分成兩項:新屍突變及葬久不腐。
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
養屍地,這較為科學。
土壤土質酸鹼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因此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即使過百年,肌肉毛髮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髮,指甲會繼續生長。
風水學中亦有此一說。
坊間流傳道家有太陰鍊形之法,屍體葬數百年,期滿便會復生,新死的屍體被邪物/邪氣附身,屍體吸收了陽氣,借人生氣而屍變,人死之際,魂一散而魄滯。
袁枚《子不語》: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魄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殭屍。
三魂七魄乃道家之說
魂乃陽性神靈,附於人的氣,主宰精神思維活動
魄乃陰性神靈,附於人之形,主宰人的形體活動
袁枚在其書中將殭屍分為八個等級:
紫僵,身體呈現紫色。
死後身體呈紫色確實是存在的,不過不是恐怖片里那樣的殭屍,只是一具屍體罷了。
白僵與黑僵,屍體的顏色呈白色或黑色,毛色也是同樣顏色。
白殭屍的行動遲緩,非常容易對付,它極怕陽光,也怕火,怕水、怕雞、怕狗、甚至怕人。
綠僵,屍體散發出的屍氣和殭屍的身體為綠。
和白僵、黑僵相比,跳躍極快,不怕人,不怕家畜,唯獨只怕陽光。
毛僵,屍體身上長出毛髮,是出了名的銅皮鐵骨,修為越高,身體越結實。
行動敏捷,躍屋上樹,縱跳如飛,開始不畏懼凡火,甚至還不畏懼陽光。
飛僵,是修煉有成的千年殭屍,直隸安州出現過。
飛僵可以擅長法術,身體不壞,因為這種殭屍能飛,所以稱之為飛僵。
不化骨,人死後身體某些部位因為精神灌注而使其部位屍骨不化,所謂精神灌注就比如扛米工人因為一直用肩膀出力,他死了之後可能其肩膀附近就都不會腐化,而肩膀不化的部位就叫做不化骨,而不化骨若是之後得了日月精氣就會作祟。
伏屍,千年不朽的屍體,無法移動,可以說是完整全屍的不化骨,久了之後得日月精華就會逐漸化為游屍。
游屍,會隨著月氣因時節移動,居無定所,久了之後更會化為飛行夜叉。
人有人的敬畏,殭屍也有殭屍的擔憂。
殭屍的生長與道家文化密切相關,所以電影中殭屍的對手往往是茅山道長。
公雞血、桃木劍(金錢劍)、糯米、八卦鏡、符籙,這些都是民俗之中的常見辟邪物品。
殭屍不能見光,見光便化為虛無,這是吸血鬼的禁忌。
但在香港電影里,殭屍害怕大蒜,卻耐人尋味。
不壞好意地揣測一下,大蒜的設定,或許是對常吃大蒜而導致口氣奇臭的人,一種溫和的嘲諷。
收復殭屍器物有以下幾類:
鏡子 《本草綱目》有提:「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
」
桃枝、桃木劍 《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厭服邪氣,制御百鬼。
」
雞鳴 《子不語》:「鬼聞雞鳴即縮。
」
棗核七枚 《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
」
火燒 為終極滅屍方法。
《子不語》:「放火燒之,嘖嘖之聲,血涌骨鳴。
」
中國的殭屍文化:為什麼影視作品裡都是清朝人?殭屍分多少等級?
殭屍,顧名思義,僵硬的屍體,特指人的屍體在死後腐化後,因為陰氣過重而異化變成的邪魔,由於近代影視的渲染,人為設想而給予了超自然色彩,這與民間傳說密切相關。屬中國民間傳說之鬼怪,源於中國明清民間傳...
古代殭屍的等級、特性以及收服方法
殭屍即是跳屍。中國最初的殭屍都是因死不瞑目而怨氣聚喉,能吸收月亮陰氣。殭屍會因染上屍毒或墓地風水屬性,產生屍變。往後的版本混雜了西方吸血鬼元素,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他人被吸血或抓傷會被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