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儀征古蹟之廟山漢墓(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廟山周邊探訪系列之二

廟山漢墓是儀征唯一的國保單位,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印發了(國發[2013]13號)文件《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山漢墓名列其中,具體信息:

二、古墓葬;

序號:568;

編號:7-0568-2-052;

名稱:廟山漢墓;

時代:漢;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

在此之前的2002年10月22日, 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了(蘇政發[2002]130號)文件《關於公布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廟山漢墓被列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具體信息:

二、古墓葬;

編號:405;

分類號:Ⅱ-2;

名稱:廟山漢墓;

時代:漢代;

地址:儀征市新集鎮

【廟山國保碑】

廟山漢墓位於儀征市新集鎮廟山村,新張公路東側,東距揚州12公里,南離儀征20公里,周邊緊鄰著龍河、張集、劉集、楊廟等集鎮。

廟山海拔47米,其西北的團山和東南的周山,海拔在30-40米,由於地處儀征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帶,所以廟山及其周邊的諸山並不突出,走近了不注意看不出山型的。

【廟山近景】

我到廟山來過多次,有別人帶我來的、有我自己來的、還有我帶別人來的。

2016年11月28日下午,我與儀征經信委副書記高峰和儀征法制辦張向陽一起,探訪廟山周邊的幾個古蹟,高書記是本地人,他說你廟山經常來,再看也沒什麼名堂,我帶你從一個別人不知道的角度看看廟山。

車從廟山南面走,過潤德菲爾農莊,向南經「狗頭廟」,到江寧路西行一點再向南,來到一個兩塝夾一衝的沖底,果然耳目一新,這裡確實可以看到,廟山就是個山,山型分明、勻稱,東西兩廂,有青龍白虎之像。

後來我注意到,在新開通的揚州文昌西路友誼河橋以西約1公里處,也可以看到廟山的山型。

【廟山遠景】

在快到最佳觀察點的時候,同行的張向陽在副駕駛位拍了一張廟山,這也是我第一張正在駕駛的照片。

【駕車看廟山】

廟山怎麼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呢?

查《道光重修儀征縣誌》卷四輿地誌的山川條目,有這樣的記載:廟山,顏志云:「在東北四十里,北望盤古山四里,即甘泉境。

山頂本有東、西二院,西院圮(pǐ),東院即今清凌山院。

嘉慶壬戌年春,里人趙德三建三茅真君像於院內西廡,前後黝堊一新。

邑人吳天保作《記》勒石。

顏志就是顏希源當儀征縣令時編撰的儀征縣誌,此志編成時間是嘉慶八年(1803),裡面記載的吳天保的《記》中說,「邑城東北四十里,有廟山,父老云:山有廟,遂稱為廟山。

」這就是廟山名字的由來,可見廟山得名只是因為山上有道教廟宇,古代人並不知道這裡是漢墓。

根據南京博物院、儀征博物館籌備辦公室合作的《儀征張集團山西漢墓》一文(《考古學報》1992年第4期),1990年5月(按儀征博物館文物介紹應為1989年5月),儀征市張集鄉茶廠的磚瓦廠在團山取土,暴露出四座漢墓,經南京博物院和儀征博物館籌備辦公室搶救性挖掘,團山一號墓出土有「東陽」、「中廚」、「外廚」、「王」等銘文字樣的漆耳杯八件,完整無損青釉陶鍾(蓋內有「鍾蓋」二字)一件(1994年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為一級文物甲等品),泥「半兩」錢一萬枚,「郃晏」銅印一枚。

四個墓出土了大量陶器漆器木器銅器玉器,儀征博物館有整個棺槨以及部分陪葬品陳列,根據出土器物造型和銘文,推斷為西漢早期王級妻妾陪葬墓。

【團山墨書青釉陶鍾】

【團山墨書青釉陶鍾鍾蓋(蓋內有「鍾蓋」二字)】

【團山陪葬墓木槨】

由於廟山緊鄰團山,所以1990年7月,邀請了江蘇省地震局分析中心,利用地球磁場精密測量技術,對廟山和團山進行了勘探。

結果表明,廟山的封土堆下有一長方形土坑,南北32米,東西18米,深11米。

裡面有木質結構的墓葬,木質材料結構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限,分為18×18和14×18兩個部分,可能是正藏和外藏。

相關參考:1979年出土於高郵神居山的西漢廣陵王劉胥墓,其黃腸題湊木槨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現陳列在揚州平山堂東路98號漢陵苑博物館。

【神居山黃腸題湊】

根據團山陪葬墓推測廟山主墓,有以下推論:

由於漢武帝元狩五年開始發行五銖錢,團山出土的是半兩錢,所以廟山定位在元狩五年之前。

查《史記》《漢書》《正義》《刮地誌》,元狩五年之前,管轄揚州地區的諸侯王有荊王劉賈、吳王劉濞、江都王劉非、劉建。

荊王劉賈在富陵被英布叛軍所害,史書未載所葬何處,荊國則被吳國所取代,今鎮江鼓樓崗有劉賈墓,真假存疑;

吳王劉濞組織七國叛亂被中央打敗逃到丹徒被殺,吳國被撤銷,其墓在丹徒縣東練壁聚北,已坍入江中;

第二代江都王劉建,繼承第一代劉非王位,在位僅七年,因謀反被殺,江都國也被撤銷,為自己營造大型陵園的可能性不大;

剩下的可能就是第一代江都王劉非。

劉非是漢武帝的哥哥(同父異母),吳王劉濞造反時他才15歲,上書景帝要求參加平叛,景帝賜他將軍印,劉濞被剿滅後,劉非被封為江都王,治吳故國,以軍功賜天子旌旗,在位26年,死時正值武帝盛世,死後又是其子嗣王,所以廟山這樣規模的墓主,可能是第一代江都王劉非。

中央電視台1989年5月31日在新聞聯播節目中報導了團山1號墓的消息。

儀徵文化局孫慶飛先生參與了團山諸墓的發掘,在他的《廟山考古記》中作了詳細描述,有些情況是兩博報告中沒有的,比如1994年4月發掘5號墓,出土一雙和田青玉質魚;1997年5月13日發掘6號墓,出土20多塊有針刻劃銘文的漆器盤杯,除有「東陽」、「中廚」、「外廚」、「王」等銘文字樣外,其中一隻較大耳杯底部有「江都國口郡」字樣,以上殘片1999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技術部張女士帶回南博作脫水處理;1999年10月18日發現7號墓,也出土了陶器銅鏡等。

2002年10月22日, 廟山漢墓被列入第五批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此,廟山和江都王劉非,就成了儀征的宣傳名片。

劉非的孫女、中國第一位遠嫁烏孫的漢家公主劉細君,也就當之無愧成了儀徵人的傑出代表,2005年新疆伊寧市漢家公主紀念館開館,我市新集鎮鎮長高峰,代表劉細君公主家鄉人民,前往參加開館儀式,以後伊寧市政府也曾回訪儀征,儀征與伊寧友好交往不斷。

圖為2007年7月26日,儀征市政府韓蘭芬副市長一行由伊寧市副市長顧國華陪同,在漢家公主紀念館觀看開館時從儀征廟山帶來的公主家鄉土。

【韓蘭芬副市長參觀伊寧漢家公主紀念館】

說到這裡,本文似乎就該結束了,董永和七仙女、牛郎和織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王子和公主、葫蘆娃和七個小矮人,他們都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圓滿大結局。

然而時間給我們開了個玩笑,來了個乾坤大顛倒,因為,盱眙發掘了大雲山漢墓。

欲知後事,請候下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探訪儀征古蹟之廟山漢墓(下)

廟山周邊探訪系列之二 2009年,也是由於盜墓,盱眙大雲山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根據南京博物院、盱眙縣文廣新局《江蘇盱眙縣大雲山漢墓》一文(《考古》2012年第7期)記述,大雲山發掘十多座漢墓,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