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南、北、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文物揭秘我大四川在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就要在成都博物館開展了,其中「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非常搶眼!

「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由國家文物局支持,四川省委宣傳部、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廣新局(成都市文物局)、四川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等協辦,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

說到絲綢之路,大家都知道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及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包括從西安和洛陽等地出發經河西走廊通往中亞、西亞、歐洲的陸上絲綢之路,從東部沿海港口城市出發至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海上絲綢之路。

那跟我們四川有什麼關係?告訴你——關係可大了!

我們被群山環繞的四川盆地,秦漢以來被譽為天府之國。

通過蜀道陸路和長江水路,天府之國溝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天府之國向三條絲路輸送了大量絲綢產品及漆器、銅器、鐵器等手工業產品,與三條絲路的繁榮發展相輔相成;從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來看,天府之國更是從遠古時期就開始與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發生著密切的文化交流。

先來看看一些成都造:

「建武二十一年」鎏金銅斛 金、銅 東漢 故宮博物院 一級 成都生產

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帶的銅工製造機構西工為皇帝作了一個帶承盤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裝飾物。

鎏金銅蠶 銅 漢 陝西歷史博物館 一級 形狀與蜀有關

1984年陝西省石泉縣前池鄉譚家灣出土。

石泉縣位於秦嶺南部,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合桑蠶業的發展,自古養蠶之風盛行。

鎏金銅蠶出自石泉縣前池河距離沙土面2.5米深的地下,系農民淘金時發現。

貴族生活圖漆盤 漆木 東吳 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 成都生產

朱然墓出土的「貴族生活圖」漆盤,便為我們展現了東吳時期貴族生活的場景。

通過該盤紋飾中的人物服飾、生活習慣等,有助於了解三國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趣,進而了解當時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生活。

黃色龍紋綺 絲織品 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一級 蜀錦、雙流生產

原為覆面,以雙層聯珠作團窠環,環外以十樣花作賓花,環內是主題紋樣對龍。

這類圖案的織物在絲路沿途出土非常多,是聯珠紋中國化的另一集中表現。

絲路上竟然這麼多成都造!你還敢說天府之國與絲路沒關係嗎!

你知道嗎?成都可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從身毒(今印度)販運的「蜀布」和「邛杖」,認為從成都經雲南、緬甸到達南亞、西亞有一條商貿通道,這條「蜀—身毒道」學術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或「西南絲綢之路」。

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距今三千年前,成都平原地區就有了來自遙遠南方海洋的物品,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大量來自印度洋的海貝即其一例。

蜀錦太火!天府之國與北方絲綢之路密切相連

新石器時代晚期,四川盆地文化即通過青藏高原東緣與黃河流域產生聯繫。

夏、商至西周時期,蜀與中原關係更為密切。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璋、陶盉及嵌綠松石銅牌飾與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文物相似。

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現「蜀」字。

三星堆、竹瓦街出土商式青銅尊、罍。

《尚書》記載了蜀參與武王伐紂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千里棧道連通秦蜀。

漢代,作為「五都」之一的成都,是長江流域最大的織錦中心,向外大量輸出絲綢產品。

三國時期,諸葛亮建錦官城,成都發展為當時最大的織錦中心,「決敵之資,惟仰錦耳」,蜀錦產品在曹魏亦備受追捧。

兩晉南北朝時期,蜀地絲綢通過絲綢之路河南道遠銷西域。

唐代,竇師倫獨創「陵陽公樣」蜀錦,成都是公認的世界織錦之都。

蜀楚很熟的!揭秘天府之國與海上絲綢之路

成都平原從新石器晚期開始即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有著廣泛的文化聯繫。

寶墩古城、三星堆古城與浙江良渚古城、湖北石家河古城築城方式相似。

金沙遺址出土有良渚文化玉琮。

三星堆遺址出土有與長江中下游相似的商式青銅罍、尊。

春秋戰國時期,楚蜀關係緊密,據載,蜀國叢帝開明來自楚地。

漢代,絲綢、漆器等蜀地產品行銷長江中下游。

三國時期,諸葛亮以「重錦千端」籠絡東吳。

兩晉南北朝以後,蜀錦產品及其織造技術推動了江南織錦業的發展,宋錦、雲錦因之逐步發展壯大,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世界各地。

蜀地商品還通過南方絲綢之路到達兩廣地區,再經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

西漢時期,唐蒙出使南越,在番禺見到「蜀枸醬」。

漢武帝曾派黃門使者攜帶絲織品從合浦港出發,出使東南亞和南亞諸國。

直到宋代,在廣西博易場中還設有蜀錦產品的「專賣店」。

蜀錦東渡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從成都出發,向北,「天梯石棧相勾連」,走過戈壁、草原、沙漠;向南,「雲橫絕頂」,穿越高山密林;向東,「門泊東吳萬里船」,擁抱浩瀚大海。

章彩綺麗的絲綢產品,成為天府之國通過北方、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連通世界的紐帶。

「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還包含了「敦煌藝術大展」。

說到敦煌,不得不提張大千。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魏學峰認為,張大千從1941年至1943年長達2年7個月在敦煌的文化苦旅,不僅使張大千借古開今成為一代巨匠,而且使早已失傳的晉唐繪畫傳統重回中國畫壇,形成了一次中國繪畫的「文藝復興」。

張大千一幅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局部

敦煌之行,據傳張大千花費大量黃金,不得不變賣240餘幅古代書畫,並拚命創作賣畫,直到20多年後才還清債務。

他在敦煌共臨摹了336幅作品(莫高窟276幅,榆林窟60幅)但一生從未賣過一幅敦煌臨摹作品。

1955年,張大千家人將這批作品的大部分捐贈給四川博物館。

很多人說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也對文物造成了破壞。

魏學峰澄清道:「當年在敦煌根本沒人管,不像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有很多人在洞窟里拜佛,拜完就睡裡面,而且還燒馬糞取暖,這種煙燻火燎,當然會損壞壁畫。

此外,那時洞窟沒有防沙的設施,風沙一大壁畫也會受損,張大千剛去的時候,就發現一些破損的壁畫下面蘊含幾層。

後來,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去敦煌參觀,旁邊有隨員用手碰了一下,壁畫就垮了。

當時,還有些人想要張大千的畫,要不到,正好就抓住機會污衊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甚至還告到當時的南京高等法院,政府也專門組織人調查,調查結果是張大千沒有破壞壁畫。

為了挽回他的名譽,國民政府還特聘他為敦煌研究員。

半個多世紀後,海外漂泊30餘年的張大千已經去世,一份檔案被重新發現。

那是1949年甘肅省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對「控張」事件反覆查究作出的結論:「張大千在千佛洞(即莫高窟)並無毀損壁畫情事。

」遠在海外的張大千遺孀徐雯波熱淚長流:「大千最終沒能回大陸,除了擔心生活不適外,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惜他已永遠地走了。

部分來源於新華網、華西都市報

川報觀察記者 唐樂韻 鄧秋 張立峰 郝飛 吳曉玲

編輯 黃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物作證 成都串聯起三大絲綢之路

成都最大規模「絲綢之路」相關藝術大展展覽地點:成都博物館成都將迎來國內迄今最大規模的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物藝術大展。「絲路之魂 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將於明日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