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十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十八) —— 「應無所住」與「悉見是人」

《金剛經》第十四分文長,已學習了兩次,今天將學完。

【經文】「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1、索文:

菩薩應遠離一切相狀發無上圓滿正等覺的菩提心,不應執著色法生心,不應執著聲、香、味、觸、法生心,應不執著任何法生起真實無偽的勝義菩提心。

如果自心有一絲執著,就不是真實的境界。

【按】菩薩應離一切相的「相」仍被索法師理解為「相狀」,而非妄想、執著、取相、分別等意思。

「是故,承上起下;離一切相,即長老所說『離一切諸相』。

一切,所有我、人,有、無及法與非法等對待之相無不離;應,決定,非離盡不可。

前言『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明離相乃得大有成就,約證果說;世尊印許,接說第一波羅蜜及忍辱兩科,明應離一切相以修六度,約修因說。

此更進一步歸到『應離一切相而發心』。

修六度是成就之因,發心是起修之因,是本源。

果位、修功、因心,離相始終一貫。

既離諸相方名諸佛,故應離相以進修、以發心。

則般若為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

」(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

2、索文:

此段經文中,世尊將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結合起來告訴須菩提:作為菩薩應該發遠離一切相狀,無有任何六境執著的菩提心。

……無任何三輪執著的菩提心則是勝義菩提心,心相續生起真實無偽無任何緣執的勝義菩提心,即能專注真實中,心中無任何執著,則能如《楞嚴經》中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能一心專注在每一個法和它的本相上,無有任何執著則與如來境界相同。

為利益眾生,修行者應在世俗名言中修安忍波羅蜜,在勝義中修無住的安忍波羅蜜。

【按】索法師放下經文而去說他熟悉的「世俗、勝義菩提心」了。

其引《楞嚴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和前後文都無瓜葛。

各位讀者,《金剛經》此處到底在說什麼?「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應離何等相?相應云何離?即發起平等慈悲覺心。

心生起時,便會擺脫色、聲等對境而不住著,則一切相皆離,所發者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分說,顯空有二邊不著;今『應生無所住心』是合說,更精更透。

慮聞前說,將無住、生心打成兩橛,或執無住而墮空,或執生心而滯有。

既有所執,便是分別,仍落四相。

故今為之融成一片:『應無住而生心』即是『應生無所住心』。

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

初發心人豈能如此!因其不能,故曰應,應如是知、如是學也。

」(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

3、索文:

法王如意寶說:「不管任何人怎樣害我,從現在起我發誓永不傷害任何眾生!」修行人不僅要口頭上如是發願,在實際修學中,為了實現這些誓言,必須勤習般若空性法。

即如夢如幻中,願眾生離苦得樂,對其修安忍等波羅蜜多,勝義中不應有任何執著之心。

具有一定修行境界的人才會有這樣深刻的體驗,唐代永嘉大師云:「恰恰用心時,恰恰不用心。

」心正在專注時無可專注,恰恰發菩提心時,在勝義而言無有可發。

初學者通過聞思通達空性便可逐漸去除有實無實的種種執著,如果心還落於執著,就不是真實的境界。

【按】熟悉的世俗諦有、勝義諦無。

索法師所引有誤:第一、《景德傳燈錄》或記為牛頭法融答博陵王,又記為永嘉大師《奢摩他頌》。

第二、頌文應為: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第一句,生心,有,照;第二句,無所住,空,遮;合之,生無所住心,亦即空有相即,遮照同時。

第三句,無住而生心,即遮而照,即空而有。

第四句,生心而無住,即照而遮,即有而空。

合三四句,遮、照,空、有,無住、生心,俱不可說,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

生無住心即是生清凈心。

生清凈心即是生實相。

奉持金剛般若,應如是信解受持、為他人說,俾自他如是如是離一切相,便如是如是顯現共具之清凈心。

如此,方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兩相對照,索法師似未懂頌意。

住:取著。

若心有住:若於無所住外生心,便是其心有取。

取則著相,故曰『則為非住』,住則為非。

住便有相,與『應離一切相』違反,故非。

與開經『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一正一反相呼應。

心若有住,便非如所教住。

如所教住實為無住之住,即應住於無所住。

應一無所住。

【經文】「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4、索文:

所以諸佛在經中說:菩薩心不應執著色法而行布施。

菩薩為利益所有的有情眾生,應以般若智慧攝持以三輪體空的方式修布施等善行。

以正理觀察時一切相不是相,一切眾生在勝義中也不是眾生。

諸佛在經中說菩薩不應以執著色等諸法之心而作布施,世尊又說為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應如是布施,目的是從安忍法空講三輪體空的智慧波羅蜜。

菩薩行持六度萬行都應以三輪體空的根本智慧攝持,為了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也應作財施、法施、無畏施,在如夢如幻的顯現中行持六度積累資糧。

而如來所說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等相皆為非相,依了義經典可知一切眾生不是眾生,心中應生如是定解:未經觀察時有茫茫如海的無量眾生,真正觀察時眾生與佛的本性無二無別,以此原因而謂眾生不是眾生。

《入行論》中云:「眾生如夢幻,究時如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皆無別。

」無垢光尊者云:「諸眾唯心心如空,勝義不生空性中,自心離戲中安住。

」在實相中眾生也即無生無滅的空性,眾生與佛皆有如來藏,其本性等無二致。

【按】首先索法師把「佛」理解為「諸佛」。

其次,索法師斷句「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應為「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色:色相,攝一切境界事相。

是故:接『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既有住則非,故心不應住。

亦結成經初『不應住色、聲等布施』及『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索法師在隔別二諦釋經。

經文卻從二諦圓融角度說。

「布施者,舍己利他之行。

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門,其唯一宗旨皆為利他。

故舉一布施,攝一切行門盡。

當知本經主要之旨,在於無住。

無住主要之旨在於遣執破我。

而舍己利他,又遣執破我之快刀利斧也。

眾,謂五蘊。

由五蘊假合而後有生名眾生。

眾生非眾生,明諸相非諸相。

五蘊本身由其他眾法變現,可見五蘊是假法。

五蘊變現之一切諸相,假法中之假法。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明法空義;一切眾生則非眾生,明生空義。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曰諸相。

取著身相、法相、非法相,皆為著我人眾壽,故曰一切。

」(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

【經文】「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5、索文:

須菩提,如來的語言斷除了一切過失,堪可信任,因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勝義理觀察一切諸法皆非實有,眾生畢竟不生滅,在凡夫現量中一切都有生滅存在,這樣的境界是誰說的?合理嗎?可靠嗎?一般人都會產生類似的疑惑,因此世尊告訴須菩提及未來人:如來不同於凡夫人,他的金剛語是究竟的皈依處。

世尊從上述五個方面強調了這一點。

【按】多麼熟悉的世俗諦有、勝義諦無。

前文多次引《入中論》詳細說明,不能「以世許除世義」。

上回還說到佛不會說「世俗諦中雖有孩子的顯現,但勝義中孩子沒有,實相中根本沒有孩子存在。

」等奇怪的話。

此不贅述。

6、索文:

《釋量論》第三品廣泛建立自宗時以「無因不說妄」成立如來是真實語者,世尊不會說妄語,因為佛陀的貪嗔痴煩惱皆已斷盡無餘,不存在說妄語的因。

按世親論師的觀點解釋「如來是真語者」為名言中如來所說一切法皆真實不虛,如因果、輪迴、須彌山的高度、各種形體和形象辨別,生老死病、地獄寒熱的痛苦等,世間的歷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不管是推測還是科學儀器測量都難以知曉,而如來以現量可以完全了知。

實語者:法界本性中諸法皆是空性,從眼識所見的色法到一切智智,無有不空之法。

這唯有如來的真實語所宣示,任何科學家無法研究明示。

如語者:佛說真如方面的語言,揭示了萬法顯現無欺本體空性,顯空無二的如來藏本性每個眾生皆具足。

不誑語者:指世尊三轉法輪,為引導眾生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對眾生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都有不同的密意,從世尊成佛到涅槃之間沒有說過任何欺騙眾生的語言,佛所說的法暫時或究竟都在利益眾生。

不異語者:指在顯現上佛應不同眾生宣說不同法語,如世尊轉法輪時,地獄、餓鬼、人都聽到不同類界性的聲音,而且都是利於他們獲得解脫的語言,不僅暫時令其獲得利益,究竟也獲得解脫。

因此應知佛語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佛陀一瞬間對萬事萬物通達無礙,陳那論師云:「一切諸所知,如一剎那間」。

佛知道該作不該作,該說不該說,如《中觀四百論》中云:「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

」所謂如來是在整個世界上唯一說真實語者。

一般世間人認為的最誠實、最老實、不會謊言者,因為尚未斷除語言過患必定會有語言的障礙,他在方便時為達到某種目的也可能會說一些非真實的語言,但佛恰恰與其相反,佛斷除了語障,所說的語言究竟圓滿。

針對每一個眾生根機不同,所說內容與方式也不同,譬如為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編寫不同教材,每一種教科書對不同層次的孩子都有利益。

同理,佛在第一、第二、第三、乃至密法轉法輪宣說的方式不同,所說也不同,然而都是有利之語。

【按】「名言中,如來所說一切法皆真實不虛」索法師這樣說不合適。

整部《金剛經》,一說到「如來」,表明是要從「空性、實相」的角度理解。

所以,索法師說「名言中」、「如來所說」,不合適,如本經後面,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又索法師解釋得很長很長。

推薦一個簡潔的:「世人說話,常不免與事理不符,所以不能過分的信任。

如來說法,一切是如實的,所以一切可信。

法門的甚深,本生的修行,無不是可信的。

真語等五句,別譯少不誑語一句。

此五句,都是真實可信的意思。

如從差別的字義說:真是不妄的,實是不虛的,如是一樣的;不誑即是實的,不異即是如的,如來的梵語,本有如法相而說的意思,所以佛說是一切可信的。

如來以佛說的真實,勸人信受奉行。

」(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記》)

【經文】「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7、索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的法,既不實有的也不是虛無。

一般人認為不虛則應是實有,不實亦應是虛無,實際並非如此。

如來所得的法可以從幾方理解:一方面是如來在因地千萬次捨棄自己的肉身,歷經諸多苦痛然後獲得的甘露妙法;另一方面這種法雖是一切諸法的實相本性,然而其性質並非實有。

若為實有則應以勝義理論觀察也無倒存在,然而在勝義理論觀察時,得不到絲毫實有之法故,此法非實。

但此法也並非虛無斷滅之法,雖然確實無實質性,但在眾生迷亂顯現面前萬法皆存在,如因果不虛,輪迴痛苦及人生難得的道理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因此不管任何法都是不實不虛的本性。

《中觀四百論》中云:「寧在世間求,非求於勝義,以世間少有,於勝義都無。

」在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中之前,諸法如幻如夢的顯現,業與因果也不會空耗;正在顯現的同時,以佛的智慧觀察,因果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萬法無實無虛的甚深教理。

《入中論》亦云:「若謂安住世間理,世間五蘊皆是有,若許現起真實智,行者五蘊皆非有。

」世間角度諸法皆無欺存在,而以出世間真實智慧衡量時,聖者自身的五蘊亦不存在。

【按】「在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中之前」,索法師很喜歡說「消於法界中」。

好的、壞的,世俗的、勝義的,統統都可以「消於法界中」。

解釋很長,繼續推薦大家看簡介版的:「如來以佛說的真實,勸人信受奉行。

但接著說:可不要誤會,以為如來說什麼宇宙的實體了!如來所證覺的,是無所謂實、無所謂虛的。

凡夫為無明所覆,於無所有中執為如是實有,不契法性,所以稱為虛誑妄取。

為遣此虛妄執相,所以又稱不虛誑相現的空性為實相。

眾生執著實有,佛責斥為虛妄的。

雖本無虛妄相可得,勸眾生離此取著,所以說離妄相而見實相。

以真去妄,為不得已的方便。

如真的虛妄凈盡,真實也不可得,如以雹擊草,草死雹消。

所以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菩薩修菩薩行,應契會此無實無虛。

【經文】「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8、索文:

如果菩薩心耽著於名言法行持布施,則如同在黑暗中行路的迷茫者一般,見不到任何法,得不到任何功德。

如果菩薩發心時未住任何法相,以三輪體空方式行持布施,就象一個有眼之人,在日光明照的白晝,能一清二楚地看見各種色法一樣,其功德究意圓滿。

包括布施在內的五度必須以智慧波羅蜜來攝持,無智慧攝持的五度則如盲人一樣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大智度論》云:「五波羅蜜多如盲,現前智度乃為導。

」《入中論》亦云:「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

」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義疏》、《般若攝頌釋》中亦引用此教證:成千上萬盲人無有明眼人的引導,難以到達目的地,如果有一個具眼之引導者,則可以到達所緣的任何地方;同理不具智慧度,布施就會落於相狀執著,不能到達究竟彼岸。

永嘉大師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落地。

」以此類推,有相布施等善法所獲得之果亦不究竟,無般若攝持之布施亦非究竟。

有相布施雖有功德,但如盲人行路一樣,因此應以智慧度攝持前五度。

【按】索法師說的「《入中論善解密義疏》」,應為「《入中論善顯密義疏》」。

索法師又說「以此類推,有相布施等善法所獲得之果亦不究竟,無般若攝持之布施亦非究竟」,不知「有相布施」為何與「無般若攝持之布施」並列在一起,讀者們會不會產生歧義? 「若心住於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如走入無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見;反之,菩薩心不住於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見種種的形色。

這說明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著一切,即能利益眾生,趨入佛道,莊嚴無上的佛果。

修學般若,略有二行:一、入理,即於定中正觀法相,達自性空而離相生清凈心。

二、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種種利他行中,離妄執而隨順實相。

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於成行。

在成行中,本經特重於利他為先的布施。

這些,受持金剛般若經者,應有深刻的認識!」(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記》)

【經文】「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9、索文:

如果未來世界中,有人對此經生起信心並受持、讀誦,佛陀以無礙智慧眼能無餘了知、看見他,此人因此獲不可衡量無邊無際的功德。

佛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以其智慧眼完全能照見受持此經者的相續,他毫無疑問地了知經典所具有的不可思議功德,將來有多少人能受持此經,其所得功德也都可以徹見無餘。

根據《俱舍論》中所說:佛陀不同於聲聞獨覺,佛能於一剎那中不混雜地照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具足六通,尤其是以天眼的功德能將未來百千萬劫中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在佛的慧眼中,現在每一個持經者都顯現得非常清晰。

麥彭仁波切說:如果實在沒有修行正見的能力,最好是念誦真實的金剛語。

佛經中說繕寫、讀誦、受持等十六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議,因此修行人每天讀誦此經,能積累不可思議的功德福報。

真心希求解脫的人,應該有堅定的誓言,自己應終生持誦的經典不能放棄,無論遇到任何違緣痛苦,也不能改變此誓言。

唐代有一位蔚公法師,他每天念誦五十遍《金剛經》從未間斷,後來臨終,阿彌陀佛與眷屬親自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經典是佛的金剛語,尤其般若經是佛經的精華,佛陀的加持力和佛法的殊勝性不可思議,依靠持誦此經可獲得無量功德。

【按】「佛陀具足『六通』,尤其是以『天眼』的功德能將未來百千萬劫中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在佛的『慧眼』中」,我感到這句話名詞很多。

如果按照《金剛經》來說,應該說為「佛眼」。

其次,六通不是佛不共法,阿羅漢也有三明六通的。

至於「天眼、慧眼」等,索法師最好一一解釋,以免混淆。

「此第四番校德。

先總括地說:將來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這般若妙典,那即為如來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中,完全明確的知道、見到,能常為如來所護持,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為了顯示功德的無量,舉喻校量。

中國分一天為十二時,印度分為六時,日三時,夜三時。

白天的三時:約十點鐘以前為初日分,十點到下午二點為中日分,二點鐘以後是後日分。

假使有人,在每日三時中,三度以洹河沙數這麼多的身命,為有情而犧牲(布施);而且不是一天兩天,又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這麼久;這比上文所說的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更殊勝了!喻有實喻假喻,這是假設的比較,總之形容功德的不可勝算吧了!

「然而,如另有人,聽聞這般若經典,能生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違逆,那功德即勝過前人多多了!單是『信順』的功德即如此,何況更進一步的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演說呢!功德當然更大了!」(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記》)

索法師說:「經典是佛的金剛語,尤其般若經是佛經的精華」,請問索法師,般若經之外的佛經是什麼呢?

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

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