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館藏古今名劍大集錦(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傳統寶劍由於歷史悠遠,源遠流長,歷代多有與名人或名匠有關的名劍存名。

從「軒轅帝采首山銅鑄劍」「蚩尤制劍」刀禹、啟、太康、孔甲、太甲、武丁等有關鑄劍的記載,歷代帝王似乎都有個人用劍,單從目前的考古資料及對相關文獻的分析來看,這類名劍均屬於傳說的範疇,是否確鑿尚無從考證。

有實物為證且與文獻吻合的王者之劍,應始於春秋時期,並多為吳越青銅劍,最著名的是吳越王劍。

這些劍大多均有與身份相關的銘文,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959年在安徽淮南蔡家崗出土的吳太子姑發孚反劍,孚反即吳王諸樊,與公元前560年至前548年在位,為春秋中晚期交接之時,

(圖:)吳太子諸樊劍

此劍是其為太子時所鑄,應早於公元前560年。

年代最晚的是河南淮陽平糧台戰國墓出土的越王劍,應屬於越王諸咎以後的晚期越王所用,其時已進入戰國中期。

在這近200年的吳越王劍歷史中,已發現知名王者之劍達數十把之多,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吳王闔閭(光)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越王鹿郢劍、越王不壽劍和越王州勾劍。

▶吳王光劍

1974年安徽省廬江縣湯池公社邊崗大隊出土。

劍長54厘米,無銹,有光澤;橢圓柱形劍莖,莖上有兩道箍棱,劍首已損毀,劍格寬厚,格上有鑲嵌綠松石紋痕,綠松石已脫落,劍脊兩旁近格處錯金銘文,釋文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恆余以至克戰多功」。

「攻吾」即吳國。

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南陵出土的吳王光劍,1978年5月安徽省陵南縣三公里公社呂山大隊出土,出土時被掘斷。

1984年夏,南陵縣文化館將斷為6截的此劍斷片拼成劍。

劍長50厘米,圓柱形劍莖,莖上有兩道箍棱,劍脊兩旁近格處錯金銘文,釋文為:「攻 吳王光,自作用劍,以戰戊人」。

「戊人」當指越人。

此劍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吳王光劍除了以上兩把外,上海博物館尚藏有一把,系1993年盜掘出土,流入香港古玩商肆,後由上海博物館重金購回。

其銘文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

另一把為山西省原平縣峙峪出土,劍長50.7厘米,劍身滿飾火焰狀暗紋,光亮而瑞麗,銘文亦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

現藏山西省博物館。

▶吳王夫差劍

吳王夫差劍銘文

吳王夫差劍劍首

吳王夫差青銅劍 1976年輝縣市百泉徵集,劍首已經損壞,但是劍身的銘文依舊可見。

該劍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吳王夫差劍目前所知的已有6把之多,分別出土於河南省輝縣、洛陽、湖北省襄陽等地,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等收藏五把,另一把為台灣古越閣收藏。

此六劍型制相仿,銘文內容相同,均為「攻吳王夫差,自作其之用」,單字形結構各異,相比之下,台灣古越閣所藏保存較好,劍形外貌也比較精美。

此劍長58.3厘米,格款5.5厘米,為斜寬從厚格式,劍身寬長,近鋒出收狹『倒「凹」字形劍格,飾獸面紋,鑲嵌綠松石;圓柱形劍莖,莖上有二道箍棱,圓盤形劍首,鑄有多圈極細的同心圓凸棱,劍脊兩旁近格處為錯金銘文。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 ·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目前已出土的勾踐劍僅一把,為1965年12月與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出土,先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與其他越王劍相比較,越王勾踐劍是品質最高,製作最為精美的。

值得一提的事國家博物館和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各收藏一把越式劍,其性質、外觀等酷似越王勾踐劍,只是無銘文。

▶越王者旨於劍

越王者旨於劍

者旨於,勾踐之子,公元前464年至前459年在位。

其漸已發現至少有三把。

其一位背景故宮博物院收藏,劍長64厘米,最寬處4.7厘米,劍前鍔近鋒處略有弧曲。

圓柱形劍莖,莖上有兩道箍棱;寬厚劍格,格兩面各有銘文四字,一面為「越王者旨」,另一面為「越王於」。

其二位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劍長52.4厘米,最寬處4.1厘米,斜寬從寬格式,雙刃 近鋒處略有弧曲;圓柱形劍莖,莖上有兩道箍棱,箍棱飾勾連雲紋,莖上絲製纏緱(gou),保存較好;寬厚劍格,劍格兩面鑄有雙鉤鳥篆銘文「越王者旨於」;圓盤形劍首,鑄有同心圓凸棱五道。

此件原流落香港,經馬承源、曹錦炎等專家呼籲,於1995年底由杭州鋼鐵集團出資購回,捐獻給國家,由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其三為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收藏,其形制等於上訴兩把基本相同。

▶越王不壽劍

(圖:越王不壽劍纏緱特寫)

不壽,勾踐之孫,者旨於之子,公元前458年至前449年在位。

不壽劍長69厘米,格寬4.6厘米,形制與其他越王劍略同。

劍莖及劍鞘均有纏緱纏繞,倒「凹」字形寬格上兩面各凸鑄鳥篆六字「越王不壽不壽」和「自作用劍用劍」。

此劍為至今發現唯一的越王不壽劍,是所有已面試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現由台灣龔欽龍先生收藏。

▶越王州勾劍

越王州勾劍

(圖:越王州勾劍)

州勾,勾踐之重孫,不壽之子,公元前448年至前412年在位,州勾劍,1973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藤店一號墓出土,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收藏。

監長56.2厘米,形制與越王勾踐劍略同,劍脊兩旁近格處各有一排錯金鳥篆銘文,釋文為:「越王州勾」和「自作用劍」。

越王州勾劍現已面世至少有十一把,荊州博物館所藏者是最為精美的一把。

在眾多的越王州勾劍中,台灣龔欽龍所藏是唯一的複合劍。

複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從用不同層粉的青銅嵌鑄的劍,複合技術提高了劍脊的韌性和劍從的硬度,製成的劍剛柔並濟。

)此劍長53.6厘米,寬5厘米,圓柱形劍莖,莖上有兩道箍棱,箍棱飾凸線勾連雲紋。

寬從後格式,倒「凹」字形劍格兩面鑄有鳥篆銘文。

根據曹錦炎先生觀點,釋文為:」越王州勾之用劍,唯余士邗「。

從製作技術角度看,此劍為越王州勾劍中指最佳者。

除上述越王劍外,尚有越王嗣旨不光劍等。

(圖:越王不光劍)

現已面世具備實物資料的王劍範圍很窄,而文獻對王劍的記載範圍較大,文中記述雖充滿神秘色彩,但透過雲霧拂去塵封仍不難發現當時鑄劍的蛛絲馬跡。

東漢袁康攥《越絕書》。

越王允常(勾踐之父)命歐冶子鑄五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所謂大刑,小刑者為魚腸、巨闕。

其中大型者為湛盧、純鈞、勝邪。

文中還說;歐冶子鑄劍時「赤菫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銅、錫所鑄,可見此王劍應為青銅劍。

赤堇山、若耶溪均在今浙江紹興境內,兩處亦曾有主見遺蹟,似與文獻所述吻合。

其中對純鈞的外觀描述較為詳盡:「觀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釽,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出於塘;關其斷,崖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所述應與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極為相似。

(圖:現代龍泉寶劍·龍淵劍)

《越絕書》同時記載了楚王派相劍術士風鬍子清歐冶子、干將鑄劍的事:「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楚王見此三劍,非常高興,問什麼叫龍淵、泰(太)阿、工布? 風鬍子回答說:「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等高山,臨其淵;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之波;欲知工布,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

」從中可以看出,這三把劍都是鐵劍,並且劍身均有流水般的花紋。

此類花紋是之劍過程中反覆摺疊鍛打形成的,這種被後人稱之為花紋劍的工藝一直傳承和延續至今,現代龍泉寶劍中的高檔劍大多採用這種工藝製成。

東漢趙曄撰《吳越春秋》則記載了干將、莫邪為吳王闔閭制劍的故事;「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莫邪,干將之妻也。

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

候天祠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輪流。

……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tuo)裝碳,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陽曰干將,陰曰莫邪。

陽作龜紋,陰作漫理。

」根據描述,此二劍也是有花紋的鐵劍。

圖:玉柄鐵劍(收藏於河南博物院)——中國最早的鐵製品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劍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屬西周晚期器物,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鐵劍出現以後,王者自作用劍幾乎銷聲匿跡。

考古出土者只見於台灣龔欽龍所藏「越王州勾銅格鐵劍」,現存近銅格,銅格兩面各鑄有鳥篆,譯文為「越王勾踐州勾」和自作用劍自作用劍「,劍格中孔及邊緣殘留余銹經化驗為鐵元素,僅此而已,人們無法目睹或想像此劍的真容。

從目前出土資料看,最著名的鐵劍有被譽為」中華第一劍「的西周晚期虢(guo)國墓出土的玉柄銅芯鐵劍,以及我國已發現的最早古代鋼鐵長沙」長揚六十五號「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長揚劍「等。

(圖:大英博物館藏·櫑具漢劍·百鍊鋼)

(圖:兵馬俑出土秦劍)

(上圖:陝西長安縣唐代竇皓墓出土的水晶墜金柄飾儀刀)

(上圖:唐朝八世紀中國製的寶刀,現藏日本皇宮擁有的正倉院。

早起鐵劍實物缺少是因為鐵劍極易鏽蝕,入土後難以留存。

從已知漢墓中發現的數以千計的鐵劍殘痕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已不能成形,無法提取,極少尚存能提取者,但面目全非,無法辨識其銘文或紋飾,更無法辨認是否是屬於王者用劍。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春秋後,劍的兵器功能及象徵政治地位的功能已逐漸削弱並趨向消亡,劍後來僅作為把玩或裝飾品,自然不能引起王者的重視。

宋代起,收藏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劍也成為收藏的重要內容,單至今少有名劍可靠的實物資料。

下圖:為國家博物館所藏東漢鋼刀,刀脊上有錯金隸書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


下圖:徐州博物館所藏之漢環首刀


下圖:徐州博物館所藏之漢環首刀

文獻關於王者之劍或者名劍的記載常是一鱗半爪,且多具有神話色彩,較有影響的是南朝梁代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和明代李承勛的《名劍記》等。

定秦,秦始皇所用之劍。

秦始皇在位37年,以三年歲次丁巳,采北銅,鑄二劍,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

埋於阿房宮閣下,一在觀台下,長三尺六寸。

赤霄,漢高祖劉邦所用之劍,劉邦在位12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及貴,常服之,此即斬蛇劍。

神龜漢文帝劉恆所用之劍。

文帝恆在位23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二劍。

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

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飛景、流彩、華鋌,魏文帝曹丕所用之劍。

曹丕《點論》:」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以為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彩、三曰華鋌,俱長四尺二寸,中一斤十有五兩……「

大梁氏劍,《劍記》載:」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口,以象閏月。

」此十三劍號「大梁氏劍」、

伺候文獻關於名劍記敘極少,僅偶見於詩文中,如唐代詩人白居易《鴉九劍》:「歐冶子死千年後,精靈暗授張鴉九,鴉九鑄劍吳山中,天與日時神借功。

」人們也無法從詩文的描述中想像出所鑄之劍的容貌。

下圖:湖北鄂州博物館之三國時期吳國環首刀,總長146厘米,這是迄今發現最長、品相最好之環首刀

從民國時期開始,劍作為藝術品、收藏品和禮品受到重視,著名的有蔣介石二劍。

此二劍分別定製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和民國三十一年(1942)。

民國二十四年之蔣介石劍,是國民黨浙江省黨部為蔣五十五壽辰祝壽的禮品。

劍長三尺,龍鳳七星紋飾,元寶劍格,如意劍首,花梨木劍鞘,牛角劍柄。

各裝具由30餘個銀洋熔化製成,耗時3月。

劍身一面刻飾黃銅龍紋,七星圖案。

另一面刻飾黃銅鳳紋,北斗七星圖案。

星呈五角狀。

隸書銘文「青天白日」和「澄清環宇」。

毛澤東劍,長鋒劍,1956年由龍泉縣寶劍生產合作小組製作,劍長3尺,龍鳳七星紋飾,銘文為隸書「獻給偉大領袖毛主席」,如意劍格,雕刻堆成虎頭紋,花櫚木劍鞘,鑲以銀質凸紋浮雕裝具,紋飾為雙龍戲珠和襯葉牡丹花,如意劍首,系一堆橙紅色劍穗。


鄧小平夫婦雙劍,雙劍又名雌雄劍、鴛鴦劍,兩件合攏同歸一鞘,劍身、劍格、劍柄、劍首各為一半,對合處為平面,對合入鞘似一把單劍。

此件由龍泉寶劍廠於1992年製作。

劍長3尺,劍身一把刻龍紋、北斗七星,隸書銘文「鄧小平」,領一把刻鳳紋和龍鳳七星,隸書銘文「卓琳」;白銀龍首如意劍格,龍眼鑲嵌紅色寶石。

花櫚木劍鞘,白銀裝具。

劍首鑲嵌杏色瑪瑙,系一對紅色長絲劍穗。

(上圖:鄧小平夫婦藏劍)

此類名劍尚有喬石、葉劍英、烏蘭夫、李鐵映、谷牧、楊得志、張愛萍、遲浩田等政要及武壇明星李連杰、香港武星徐小明,影星劉曉慶等個人藏劍。

關於刀,關於劍,關於兵器收藏鑄造工藝的那些事兒,歡迎刀劍、武俠愛好者加入刀劍學堂一起交流。

  • 交友、論劍加遠景MM微信哦~:15988025975

  • 更多精彩免費訂閱刀劍學堂:微信搜索→「daojianxt」(長按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博物館藏春秋戰國青銅名劍大觀

軒轅、莫邪、干將等在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絕世寶劍,事實上很多都在古籍中有所記載。遺憾的是,其中大部分寶劍只有記載,流傳至今的真品並不多見。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近代以來的一次次考古發現,一些春秋...

勾踐劍和夫差矛為什麼被埋在楚國墓葬中

1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上面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