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臨夏宋金磚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仕女捧壺(宋代)

我國從戰國開始便有了磚,西漢時期,宮室建築已普遍用 於鋪地,當時將條磚稱為「令璧」,從東漢起,磚在民間已被廣泛用於鋪地、砌牆、井璧、倉力外,還開始用來砌築墓室。

伴隨著磚的廣泛使用,磚雕藝術也應遠而生了。

它不僅用於建築裝飾,而且隨著厚葬風的盛行而成為墓室的一種裝飾手段,特別是在宋金時期,修建仿木結構的磚室墓,並用磚雕裝飾墓室成為我國北方和中原地區廣大區域內富有階層的一種時尚。

臨夏地區是甘肅省宋金時期磚雕的主要出土地之一,不僅分布廣泛,出土數量多,而且圖案優美,雕刻技藝嫻熟。

以金代王吉墓為例,僅此一墓就出土了人物磚雕9幅、動物磚雕14幅、花卉磚雕97幅,以及幾何圖案8幅和陰陽面、斜面線磚雕若干幅。



臨夏宋金時期磚雕從造型藝術來說,有模印和雕刻兩類,模印既是用印模(木質)在半乾的磚坯上壓印出各種圖案,然後入室燒制而成。

而雕刻則是在燒好的磚上刻出各種圖案。

按形狀來分,有方形(大小一般為30×30×5厘米左右)條形(大小一般為30×15×5厘米),磚雕圖案有豎式、橫式和方形三種,大部分圖案磚都刻印有邊框。

臨夏宋金時期磚雕反映的內容十分廣泛,按其內容可分為花卉磚雕、瑞獸磚雕、人物故事磚雕,以及建築構件和文字磚等。




飛天 (宋代)

花卉磚雕是臨夏地區宋金時期磚雕中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

內容有牡丹、蓮花、荷花、梅花、菊花、萱草、靈芝、香草等。

其中以象徵富貴的牡丹和寓意君子的蓮花最為普遍。

其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一枝獨放,或一團簇擁,或立瓶中,變化自如,態勢優美,以不同的造型抒發著不同的情態,起到了不同的裝飾效果。

如金代王吉墓中的《牡丹圖》,在飾有四曲花形邊框的方磚中央,一枝挺立的牡丹花葉參錯,疏密相間,既表現了裝飾上的主次分明,又收到整體上氣勢均衡的效果,構圖簡潔,花面充實,富麗典雅,令人陶醉。

而出於和政縣政府院內的《牡丹圖》則是以橫向的折枝形式,枝莖交錯,花葉舞動,畫面飽滿而雋秀。


王吉墓磚雕 (金代)

臨夏宋金時期磚雕中最精美、最有價值的要數各種人物故事磚雕,其內容涉及很多方面,有各種凌空飛舞反映佛教題材的《飛天》,有反映勞動場面的《唐面圖》《舂米圖》,有反映生活場景的《捧壺侍女》《端盤侍女》《啟門婦人》及各種弔喪圖,有反映封建禮教的《王祥臥冰》《原谷諫父》等二十四孝故事,有反映對美好生活願望的《蓮生貴子》等等,這些人物磚雕,刻劃細膩,以流暢的線條將每個人的形態、神情都刻畫的栩栩如生,生動傳神。

例如金代王吉墓中的《原谷諫父圖》,畫面上雕刻有三人,右上角山坡上一老者為原父祖頭挽髮髻,滿臉皺紋,赤著上身,肋骨歷歷可數,雙手放於膝上,可能是凍壞了,縮成一團蹲坐于山坡上,可憐巴巴地望著山坡下行,將離去的二個。

山坡下左側一中年男子為元之父,頭戴棉帽,身著圓領,束腰棉袍及棉褲,雙足向前,似急於離開,頭向後轉,像聽身後的說話,中間一男孩為元,頭梳雙髻身著與其父一樣的袍服,左手拉笆,右手拽住其父袍服,似乎在正勸其父不要丟棄祖父。

該圖採用減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技法塑造典型形象,線條精鍊優美,構圖簡潔明快,巧妙的運用了厚簡對比,虛實對比,便主題突出,造型美觀,不論形神都刻劃得惟妙惟肖,特別是對祖父的刻劃,造型準確生動,通過祖,孫三代人穿著的對比,將祖父的可憐境地刻劃得淋漓盡致,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提倡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仍然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



《蓮生貴子》磚,把天真的孩子和美麗的蓮花經過大膽的變化,使之在圖案化的基礎上融為一起,孩子胖胖的小手捧著一束蓮花,枝葉繁盛,寓意著墓主人希望子孫滿堂的良好願望。



瑞獸磚雕在臨夏宋金磚雕也是重要的一種裝飾題材,其內容為《獅子》、《獅子戲繡球》、《騰龍》、《天馬》、《鹿銜靈芝》、《鹿銜荷花》、《鹿銜如意》等多種,這些祥瑞動物運用了大膽的誇張和豐富的想像,各具情趣,各具形態。

如《騰龍圖》,巨龍盤繞,四角空間白雲浮動,不僅將龍的頭、角、目、嘴刻劃得十分清晰,而且將鱗的細部也刻劃得細緻入微。

出土於紅園廣場的《天馬圖》馬眼圓睜、四蹄飄颯、胸肌發達、剽悍威烈,作為陪襯的平行飛揚的兩支飄帶,好似兩支飛翅,增強了天馬的神勇奮進之態。



臨夏宋金時期的磚雕中還有少量的用於構築仿木結構磚室墓的建築構件磚雕,主要為板門,菱形窗欞,斗拱,百壟,望板,此外,還有個別的陰刻楷書文字磚。

臨夏地區豐富精美的宋金時期磚雕,是源遠流長的中國葬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研究古代宗教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的實物資料,值得我們去保護它、挖掘它的價值,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張有財/文 陳毛旭/圖)

來源:中國臨夏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