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上刻著「開者即死」,引出一段王朝更迭的舊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608年,也就是中國隋朝大業四年深秋的一天,在隋朝大興城附近的一個石器作坊里,一個石器工匠在一塊一米多寬的石板上刻下了四個大字,「開者即死」。

1400多年後的1957年,在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個建築工地上,發現了一副石棺,在考古人員的發掘下,重新出現在世人的眼中,如果不是為了城市建設,誰也無法想像這裡竟然會埋藏著一座歷經了1400多年的中國隋代墓葬。

隨著以後的發掘,讓考古隊員們都驚嘆不已,這座保存最完整,等級規制最高的隋代墓葬當中,伴隨著大量的精美的文物的出土,一個曾經強大而輝煌的隋王朝,以及發生在那個時代的故事也浮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墓志銘上揭開了這位墓主人神秘的身份,「女郎諱靜訓字小孩隴西成紀人,大業四年六月一日遇疾終於汾源之宮時年九歲」。

原來墓主人是一位叫靜訓的女孩,逝世於隋朝的大業四年。

看到這裡人們不僅要問,一個九歲的女孩居然享有如此奢華的厚葬。

原來她的父親是隋朝的左光祿大夫叫李敏,祖父叫李崇,而小孩的全名叫李靜訓,在《資治通鑑》中,我們發現李靜訓的母親、外祖母也並非等閒之輩,尤其是她的外祖母楊麗華,正是隋煬帝的親姐姐樂平公主。

公元608年夏天,樂平公主楊麗華打點好行裝,帶上外甥女李靜訓和隋煬帝前往位於山西的汾源宮避暑,誰也沒有想到,遠離都城千里之外的汾源宮,竟然會成為李靜訓短暫人生的最後一站。

顯赫的家世也不能改變這令人痛心的結局,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長輩們痛苦萬分,他們把李靜訓的遺體運回到了大興城。

在出土的文物我們仍然能夠看到親人對她的愛,一段定格在1400多年前的人生就像一顆時間膠囊,濃縮了在那短暫而輝煌的王朝中。

這個只有九歲的小姑娘,在生前確實沒有獲得過隋朝任何正式的封號,所以用這樣的石棺來入殮,多少有點僭越祖制的意味。

但是身為隋朝的公主楊麗華有絕對的發言權,在獲得隋煬帝楊廣的特批之後,一具雕刻得美輪美奐的石棺就準備就緒了。

石棺上刻著對盜墓者的詛咒,「開者即死」。

伴隨著李靜訓一起埋葬的也許不僅僅是一份深厚的祖孫之情。

其實早在墓葬發現之初,考古專家就已經在心中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玉祥門是古城西安的一座城門。

1957年就是在玉祥門外的一個叫做梁家莊的偏僻地方,人們發現了李靜訓的墓藏。

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這種墓葬所處的位置並非在城外,而是位於大興城內的。

這個地方一點也不偏僻,而是大興城內一條熱鬧的街坊。

李靜訓的墓藏為什麼會選擇在這樣一處熱鬧的地方呢?

更讓人不解的是李靜訓是皇親國戚,卻沒有葬在隋朝的皇家墓地,而是被埋葬在一所寺廟萬善尼寺之內。

墓志銘里的一句,「幼時為周皇太后所養",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線索,這裡的周皇太后指的是楊麗華的另一個身份。

早在隋朝建立前,楊麗華曾經嫁給了北周的皇帝宇文贇,並在宇文贇死後被尊為北周的皇太后。

問題是李靜訓的墓志銘寫於隋朝的大業四年,這個時候距離北周滅亡已經將近20年了。

楊麗華為什麼要在李靜訓的墓志銘中,堅持使用周皇太后這個頭銜呢?這還要從李靜訓的母親說起。

李靜訓的母親宇文娥英是楊麗華與北周皇帝宇文贇所生,也就是說李靜訓身上流淌著北周皇族宇文家族的血液,歷史學家們推測楊麗華之所以堅持用周皇太后這個頭銜,很可能是因為他希望以此來紀念自己的夫君血脈。

選擇萬善尼寺下葬,而不是隨朝的皇家墓地來埋葬李靜訓,也許隱含著楊麗華深刻的用意。

在《西京新記》也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這裡關於萬善尼寺有這樣的描述,「周宣帝大象二年立,開皇二年度周氏皇后嬪御以下千餘人為尼以處之也」。

原來隋在滅了北周之後,就把北周后宮的嬪妃,都趕到了這座萬善尼寺中出家為尼了。

所以,這座寺廟實際上是一座皇家的寺廟,在這裡出家為尼的僧人都來自北周的後宮,也就是說他們的背景和李靜訓或多或少都有著聯繫。

也許在楊麗華的眼中,以周皇太后的身份將李靜訓小小的亡靈託付給北周后宮的舊人們,是對北周皇室宇文家族一個最好的交代。

一個九歲女孩的豪華墓葬引出了一段千百年前王朝更迭的舊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專家頂著害怕打開,果然發現驚奇

說出考古隊出了奇怪的事情並不罕見,但是今天你想說的其中一個故事確實是一個可怕的故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陝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的一處工地突然發現了一個墓地。考古人員到墓地時發現,這是一座精心修建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