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晚期三大青銅寶器|散氏盤與它的金文瑰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周晚期三大青銅寶器

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

虢季子白盤,鑄於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

體量之大,製作之精美,則以此盤為最,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子白盤字數稍遜(111字)。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時重器。

鼎腹內鑄有銘文32行共計499字,是目前所見銅器上最長的銘文。

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周天子對毛公盾的冊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文辭典雅,可與《尚書》媲美。

銘文書體勻稱規整,嚴謹精到,線條質感飽滿,豐腴圓厚,是全文書法的典範,歷來為書法罕所重,認為「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散氏盤同為西周晚期著名青銅器,盤上的銘文共357個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

準確地說,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為西周晚期三大青銅重器,他們都具有不同的身世和經歷!?

散氏盤與它的金文瑰寶

散氏盤

散氏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

不過也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

散國西北方與夨國為鄰。

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根據清朝張廷濟所著之 <清儀閣題跋> 等等之資料,散氏盤於清康熙年間於陝西鳳翔出土。

嘉慶十五年,湖南巡撫阿林保得到散氏盤。

但未詳細說明阿林保得寶經過,只說是從江南的一位鹽商手中購買來的。

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琰50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

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

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

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

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鑑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

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

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1924年的一天,在紫禁城的晨霧之中,一縷陽光透過故宮庫房的窗欞,照在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手上。

馬衡是中國現代著名書法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考古學家,還曾經擔任過故宮博物院的院長。

當時,馬衡正在清查故宮物品。

他打開一隻積滿灰塵的木箱,掀開箱蓋,一抹青綠的顏色,映入眼帘。

箱子裡裝著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散氏盤。

它的出現,帶來了一樁青銅國寶的真偽疑案…… 馬衡拜訪收藏界的老人,知道了散氏盤的故事:阿林保為了給皇帝獻壽禮購買了寶盤,卻不知寶盤究竟「寶」在何處,想找金石收藏家阮元鑑定。

阮元的出現,讓馬衡覺得他是散氏盤真偽案的關鍵。

接管收藏的這件散氏盤是真還是贗?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關心。

琉璃廠尊古齋經理黃伯川同故宮博物院長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問馬衡:故宮裡的散氏盤是真品還是贗品?

馬衡說:看是真的。

也聽說古玩行有傳聞說,散氏盤有兩件蘇州仿鑄的,一件賣給外國人了,另一件還在國內。

故宮博物院接管時,詢問過原內務府人員,從養心殿陳設的核查中發現散氏盤的前後經過。

內務府提供了散氏盤的原拓本,用拓本對照原物完全相符。

馬衡又說:這件散氏盤的銅質精粹;蘇州造的銅器,銅質是比較粗糙的,不會這樣精粹;再說這盤的底子是深褐色,一般來說蘇州造的仿鑄品的底是閃白色。

退一步說,若是重新翻砂仿鑄,它的花紋、銘文的筆道不可能一點兒不走樣,筆道就不會豐筋挺拔了。

古玩界聽馬衡所說,心裡落底了,故宮收藏的是真的散氏盤,不是贗品。

散氏盤銘文

散氏盤高圈足,左右兩耳,滿器施飾,莊重華麗。

散氏盤的造形、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

散氏盤的銘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記載西周時,散、矢兩國土地糾紛的事。

大意是說:矢國侵略散國,後來議和。

和議之時,矢國派出官員十五人來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國則派官員十人來接收,於是雙方聚集一堂,協議訂約,並由矢國官員對散人起誓,守約不爽。

矢人將交於散人的田地繪製成圖,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下,成為矢散兩國的正式券約。

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散氏盤流傳有緒,根據張廷濟的〔清儀閣題跋〕等數據,散氏盤在康熙間出土於陝西鳳翔,嘉慶十一年由鹺使額勒布以重價購得,十四年進貢內府。

根據考證,十四年乃嘉慶皇帝五十壽辰,當時曾申命臣子不准進獻珠玉等物,但書冊字畫等文物卻是准許呈進的。

由此可知,額勒布進貢散氏盤,是為嘉慶皇帝的生日賀禮。

散氏盤腹部飾夔紋,間以三浮雕獸首,高圈足上飾獸面紋。

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是典型西周晚期銘文的風格。

《散氏盤》是西周后期的青銅器,上面的350餘字銘文,內容為土地交易移交時的約契,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珍貴史料。

從書法方面來看, <散氏盤銘文> 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

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

是學習大篆的極好範本,與 <毛公鼎> ,《大盂鼎》並稱為金文瑰寶。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

《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

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

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

圓筆鈍筆交叉使用,但圓而不弱,鈍而不滯,是《散氏盤銘文》在技巧上的著重點。

在體勢上,字型結構避讓有趣而不失於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中見出極精到。

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