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圈書法講堂第八期:先秦——散氏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散氏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其銘文是一篇轉讓土地的契約,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散氏盤在乾隆年間出土後,曾被收藏者作為壽禮獻給嘉慶皇帝,後來一直收藏於清廷內府之中,清朝滅亡之後不知所蹤。
1924年著名的金石考古學家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重新發現了散氏盤。
抗日戰爭期間,散氏盤隨同多件故宮珍寶輾轉南遷,後來被運到台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保存至今。
散氏盤整體呈圓形,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
盤為高圈足,腹部較淺,兩側有對稱的雙附耳。
盤的紋飾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腹部飾有夔紋,足部飾有獸面紋。
散氏盤的銘文有19行357字,從其性質上來看,應當是一篇土地轉讓契約。
銘文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說的是事件的起因,即西周厲王時期(前878年—前841年),矢國侵略散國,後來在周王的干預之下雙方議和,和議的條件是矢國以兩塊田地賠償散國的損失。
第二段是說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詳細記載了兩塊田地的四至及封界;第三段記載了矢國派出15名官員來交割田地,散國則派10位官員來接收;第四段主要記載雙方盟誓的情景:雙方主要負責人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矢國國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
散氏盤的銘文是西周時期金文「草篆」書法的代表作,其字體粗獷遒勁,厚重樸實,用筆之時圓筆鈍筆交叉,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結體寬博,章法錯落有致,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
是我國古代青銅器中的瑰寶,與虢季子白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
【畫家圈國畫/書法講堂】圖文來自網絡分享由畫家圈收集整理
如有錯誤和版權問題可聯繫畫家圈編輯人員
看更多期內容可點擊原文下載畫家圈App
欣賞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畫家圈APP
↓↓↓
這個西周青銅盤為何珍貴,能成為嘉慶皇帝的生日禮物?
台北故宮所藏的青銅器瑰寶有很多,其中有一個盤子堪稱國寶,它就是西周晚期散氏盤。它不僅是嘉慶皇帝的一個生日賀禮,更因其銘文上記載了一段土地合同而彌足珍貴。
西周晚期三大青銅寶器|散氏盤與它的金文瑰寶
西周晚期三大青銅寶器 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虢季子白盤,鑄於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體量之大,製作之精美,則以此盤為最,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