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這個展覽看點多多,海上絲綢之路的壯闊圖景一覽無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紅綠彩瓷盤、

揚州博物館的唐三彩、

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元青花、

廣東省博物館的廣彩人物故事圖盤

以及寧波(鄞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窯青釉荷葉帶托茶盞……

這是一個精美艷絕的瓷器盛會,

又是一部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亮麗華章。

昨天上午,寧波(鄞州)博物館迎來年度首場大展,也是開館十周年的特別展,《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寧波站)啟幕,來自全國22個文博單位、共計300餘件(套)古代貿易瓷器及相關展品,展現自唐到清海上絲綢之路的壯闊圖景。

沉船與貿易瓷,兩條主線串聯「海絲」

航海造船和瓷器貿易是此次大展的兩條主線,通過「華風西尚跨越重洋」、「東方神瓷行銷世界」、「牽星過洋鑄創輝煌」、「中國風情舞動西方」、「華夏智慧共享全球」等五大主題單元,對中國古代海上交通、造船與航海技術、瓷器貿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進行闡釋和展示,串聯起海上絲綢之路的生動故事。

本次展覽共展出11艘沉船的相關文物,並敘述了船隻的時代背景與考古情況。

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黑石號」,在這艘唐代的商貿船中,發現了67000 余件貿易品,其中有56000多件長沙窯瓷器和部分越窯青瓷。

「這次展覽,除了展品,我們尤其關注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很多航海時代的人物故事,因為信息量太大,除了牆上展版的文字說明外,市民還可以掃二維碼,知道更多關於海絲的內容。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單月英說。

貿易沉船,是時間的寶貴遺產,同時也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的鮮活見證。

中國水下考古事業自1987年起步,經歷了30餘年的發展歷程。

所發現的許多古代沉船遺址與其裝載的中國貿易陶瓷,都能夠與國內古窯址考古的出土、海外發現的同類器物相對應,從而相對準確地描繪中國古代貿易瓷器從生產到出口的完整路線,成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與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料。

永豐庫與「小白礁一號」,講述寧波的「海絲」底蘊

寧波,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綿延2000多年的港口城市歷程,在寧波城市的很多地方,都還留存著「海絲」的文化遺產,一如寧波人的身上,總能找到海洋文明所特有的城市精神。

此次展覽的寧波元素也散落在展廳的各處,其中,有來自兩處重要的考古發掘遺址。

一處是「小白礁一號」。

這是在象山縣石浦港東南約26海里的北漁山島海域,是一艘從寧波港始發的木質商貿運輸船,下沉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埋藏在水下約24米的幽深海底,是浙東海域首次通過水下考古手段發現的第一艘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古沉船。

沉船於2008年度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隨後進行了遺址表面清理,2012年基本完成船載文物發掘。

「小白礁一號」記錄了清代海洋貿易的情況,在出水的1000餘件文物中,有品相精美的青花瓷、名家製作的紫砂壺,標明商號的玉石印章,來自日本、越南的年號錢幣,西班牙銀幣以及成列的石板材等水下遺珍,還有300塊寧波特產梅園石材。

另一處是永豐庫遺址,這是目前寧波發現的唯一元代大型建築遺址,同時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大型倉庫遺址,出土大量貿易陶瓷,匯聚了我國宋元時期大江南北不同區域的著名窯系,充分說明寧波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港。

除了這兩處考古發掘的青花瓷等瓷器外,此次展品中還有其他水下挖掘發現的越窯青瓷,包括有「千峰翠色」之譽的秘色瓷等,也展現了寧波的青瓷文化。

而最吸引眼球的寧波元素,無疑是寧波(鄞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窯青釉荷葉帶托茶盞,為寧波和義路碼頭遺址出土的唐代瓷器,一盞一托,狀似出水荷葉,托著怒放的荷花,而釉色青翠飽滿,如著名詩人孟郊詩句所描繪的意境「越甌荷葉空」

多元與融合,貿易瓷的獨特審美與技術

據寧波(鄞州)博物館館長王力軍介紹,此次展出的很多精品瓷器,平時難得一見。

本次展覽中,可以看到唐代時,由於受到阿拉伯半島等地的裝飾影響,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椰棗紋模印貼花瓷器;宋元時期,海洋貿易和制瓷產業高度發達,除了日用器物,還有專門用於滿足海外市場、造型奇特的軍持、小口瓶等;到了明清時期,貿易瓷更是雜糅了各個國家的特點,包括了非常流行的定製瓷器,上面描繪的不再是中國山水,而是國外貴族的家徽或者異國君主的傳奇故事。

除了這些由中國匠人製作的貿易瓷器,展覽還展出了來自德國、英國等地的瓷器,它們最初以仿製中國瓷器起步,比如17世紀,歐洲流行的「藍色洋蔥」紋飾,極有可能模仿了中國瓷器上常見的石榴與桃子。

此次展覽精品薈萃,其中有幾件藏品備受收藏家和愛好者的關注。

一件是南京市博物總館藏的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這件元青花胎質堅緻,造型高大,端莊秀麗,白釉泛青,肥腴,青花發色濃重,瓶口外壁飾雜寶紋,肩飾纏枝西番蓮,器腹主體紋飾為纏枝牡丹紋,脛部飾變體蓮瓣紋,整個花瓶呈現了紋飾繁縟程式化,層次豐富的元青花特色。

另一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清康熙年間的青花紅彩描金蓋缸,這是景德鎮窯仿日本「伊萬里瓷」中「金襴手」風格的外銷產品。

「金襴手」風格的瓷器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再施繪金彩,顏色鮮艷,整體風格顯得富麗堂皇,與當時歐洲流行的洛可可風格趣味相合。

還有揚州博物館藏的唐代綠釉雙耳陶壺也非常值得細品。

陶壺為餅形足,底心內凹,上部下方至肩置條形對稱雙耳,內外壁均施綠釉,近底部有流釉,底足微露土黃色胎,通體飾弦紋和水波紋。

此器造型碩大,具有鮮明的異域風格,為9世紀前後西亞地區的陶瓷製品,類似的完整器物迄今國內僅發現4 件,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來源 | 鄞響客戶端

編輯 | 超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