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之學立心立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杜甫詩云:「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陝西關中歷史傳統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這些遺產中,不但有如兵馬俑、法門寺、帝王陵、文物古蹟等物質文化財富;還有十分寶貴的豐厚的精神財富,精神文化成果。

在精神文化成果中,不但有文學藝術,還有哲學思想。

關學就是陝西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

它對中國傳統哲學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可是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人們在對歷史傳統文化的態度上,往往重物質輕精神、重實物輕人物,由此而造成了對寶貴的思想遺產的遺忘。

為此,我們要大力發掘和弘揚優秀的傳統精神文化,特別是思想文化。

一、關學概況

關學有狹義、廣義兩種含義。

狹義的關學指北宋時期由張載為代表的理學學派;廣義的關學指由北宋張載所創立的,至明清時代仍然流行於關中地區的理學學派。

我這裡取廣義概念。

北宋中期,張載講學關中,他的學術思想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朱熹的「閩學」稱為宋代的四大學派,頗負盛名。

北宋以後,以至清初,關中地區學人迭出,流派紛呈,雖無嚴格的師承授受關係,但大都尊張載為「關中士人宗師」,在不同程度上都接受了張載的影響,繼承了張載的學術旨趣,由此而形成了客觀上內在一致的精神氣質、學術宗旨、價值追求和治學作風。

因而,成為宋明清時期理學中的一個有地域文化特徵學術流派。

關中學術流派的代表學者有:關學創始人張載(1020-1077),字子厚,眉縣橫渠鎮人,人稱橫渠先生。

少年時喜談兵,曾向焦寅(彬縣人)學兵法,計劃組織武裝力量奪回西夏侵占的洮西之地。

21歲時,寫信給當時陝西招討副使范仲淹討論邊防問題,范仲淹對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並勸他讀《中庸》,從此走上了治學道路。

進士登第後,曾任祁州司法參軍、雲岩(會陝西宜川)令、崇文院校書,後病辭返關中,講學、授徒。

熙寧十年(1077)受呂大防之薦,任同知太常禮院,不久以病歸,途中逝於臨潼,時58歲。

著有《正蒙》、《西銘》、《橫渠易說》、《經學理窟》等,今編為《張載集》。

他本人也被後世尊為理學祖師之一,南宋末年,「濂洛關閩」「周程張朱」已成為人們稱謂宋代道學的口頭語。

張載的學友有其弟張戩(字天祺)、藍田呂大防(字微仲)。

主要弟子有藍田呂大忠(生卒年不詳,字晉伯)、呂大均(1030-1082,字和叔)、呂大臨(1042-1090,字與叔),人稱「藍田三呂」。

旬邑人范育(生卒年不詳,字巽之)、蘇昞等。

張載之後,關學的代表人物有:元代乾縣人楊奐(1186-1255,字煥然)、西安市西北人楊恭懿(1225-1294,字元甫)、西安市西北人同恕(1254-1331,字寬甫)。

明代有渭南人薛敬之(1435-1508,字顯思、號思庵)、三原人馬理(1475-1556,字伯循,號谿田)、高陵人呂柟(1479-1542,字仲木、號涇野)、朝邑人韓邦奇(1480-1556,字汝節、號苑洛)、富平人楊爵(1493-1549,字伯修,號斛山)、長安人馮從吾(1556-1626,字仲好、號少墟,關中書院創始人)。

清代有華陰人王宏撰(1622-1702,字修文、無異,號山史)、眉縣人李柏(1624-1694,字雪木)、周至人李顒(1627-1705,字中孚、號二曲,與黃宗羲、孫奇逢同為清初三大名儒)、富平人李因篤(1631-1692,字天生、子德,號中南山人,與李顒、李柏合稱「關中三李」)、戶縣人王心敬(1656-1738,字爾緝、號豐川)。

從北宋張載到清初李二曲七百年間,經過二十多位學者薪火相傳地學術探索,形成豐富的學術成果,培育了獨特的關學精神,為中國學術史、哲學史作出了重大貢獻。

更對陶鑄關中人以至陝西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格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關學精神

儘管關學在傳衍過程中,學術觀點屢有變化,但其學術精神卻大體有其前後的一貫性特徵。

關學的學術精神體現在學術使命、學術宗旨、治學作風、治學方式和學者品格等諸多方面。

概而言之,約有數端:

(一)「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識

張載是一個有自覺的學術使命意識的哲學家,他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是對自己哲學的學術使命的高度概括。

今年4月29日連戰在北大的演講中說:要「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對張載這段名言的變通引用。

張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以哲學揭示宇宙的本質和規律並進而確立人在天地間的主體地位(人是天地之心);以哲學來探索人生的價值理想和精神家園,從而為廣大民眾確立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以哲學來繼承和發揚面臨危機的聖賢之學,承續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以哲學為人們設計一個萬世太平、永遠美好的理想社會。

概而言之,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觀和社會觀。

張載的這四句名言,表達了一個哲學家的崇高使命和遠大志向,受到後代哲學家的讚賞和認同,至今可視為對哲學使命的高度概括,馮友蘭稱之為「橫渠四句」。

關學的後繼者們,大都以這種使命意識來自勵,無論他們在哲學思想上是否與張載一致,但在對自己學術使命的自覺上,皆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張載的精神。

張載的弟子呂大臨,儘管有向「涵泳義理、空說心性」的洛學轉化的趨向,但他仍保持著「以教才人才,變化風俗為己任」的學術使命感。

明代關中碩儒呂柟,青年時代即與友人相約「文必載道,行必顧言」,入仕為官後上疏力勸明世宗倡明聖學,他認為聖學的意義在於「上對天心」、「下通民志」、「太平之業,實在於此」,體現的正是張載「立心」「立命」、「絕學」,「開太平」的精神。

生活於明萬曆年間被時人譽為「關西夫子」的著名理學家馮從吾,是關中書院的創立者,主持關中書院20餘年,培養弟子5000餘人。

他辦學講學的目的非常明確,「開天闢地在此講學,旋轉乾坤在此講學,致君澤民在此講學,扶正變邪在此講學」,「千講萬講,不過要大家作好人,存好心,做好事」。

明末清初被尊為「海內三大名儒」之一的李二曲,終生以「明學術,正人心」為自己的崇高使命,他說:「大丈夫無心於斯世則已。

苟有心斯世,須從大根本、大肯綮處下手,則事半而功倍,不勞而易舉。

夫天下之大根本莫過於人心,天下之大肯綮莫過於提醒天下人之心,然於醒人心,惟在明學術。

此在今日為匡時第一要務。

」他認為,學術乃是「生人之命脈,宇宙之元氣,不可一日息焉者也。

由此不難看出,有自覺的使命意識和強烈的學術責任感,是關學的重要精神。

張載的「立心立命」、呂在臨的「教化人才,變化風尚」、呂柟的「對天心」、「通民志」、「興太平」、馮從吾的「作好人、存好心、做好事」、李二曲的「明學術,正人心」,都是對自己學術使命和治學志向的明確表述。

正由於有這種自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關學學者們大都把個人的學術活動與國運民命、匡時救世緊密結合起來,以「主持名教,擔當世道」(李二曲語)為己任,使自己既成為學者,也成為社會歷史價值的承擔者。

從而,去努力實現為學與經世、治學與做人的高度統一。

(二)「勇於造道」的創新精神

張載是北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學無師承,他的哲學是自己經過幾十年的探求、體會出來的。

他自稱「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朱熹也說:「橫渠之學,是苦心得之」。

他一生窮神研幾,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諦,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等著作,在前代哲學的基礎上,「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

願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遠新知」,以「古今無兩」的「學問思辨之功」和「勇於造道」的創造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作出了重大貢獻。

1、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闢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表示物質存在的基本範疇,但在張載以前依然沒有超出宇宙構成論和生成論的範圍。

張載在前代哲學的基礎上,「旋隨新葉起新知」,以「古今無兩」的「學問思辨之功」和「勇於造道」的創造精神,提出了比較細緻、系統的氣論,建立了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

把氣論從宇宙構成論和宇宙生成論發展為本體論,並在氣範疇的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形成了與二程理本論、陸九淵的心本論鼎足而立的唯物主義氣本論哲學體系,開創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

2、張載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從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哲學理論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義的哲學家。

佛教從東漢時傳入中國以後,一方面與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另方面又與中國傳統的儒、道哲學相矛盾。

張載以前的許多思想家都對佛教進行過批判,這種批判基本上是從社會批判道德批判思想理論批判三個層次上進行的,張載把對佛教的理論批判提到了新的水平,真正從哲學世界觀的高度,剖析了佛教的理論核心。

後代不少批佛的哲學家如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等人,都肯定了張載徹底批佛的理論貢獻,並從張載哲學中吸取了豐富營養和寶貴經驗。

正如王夫之所云:「橫渠早年盡抉佛志之藏,識破後更無絲毫粘染。

一誠之理,壁立萬仞。

」(《讀四書大全說》卷十)。

識「使張子之學曉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於始,則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張子正蒙注–序論》)。

3、張載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理學(或稱道學)是北宋興起的學術思潮,是儒家學說的新形態。

理學的基本特徵是使儒學哲理化,為儒家的倫理道德提供一個本體論的依據。

理學形成於北宋,成熟於南宋,盛行於明代,成為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思想,占據著學術思想的主流地位。

在漫長的七百年間,學者輩出,成果纍纍,產生了極其深遠的社會影響。

在理學發展史上,張載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他是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學術界認為,「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是理學的先驅,而周敦頤和張載則是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張載作為理學奠基人的主要貢獻是:(1)提出了理學的一系列基本範疇和命題。

(2)建構了理學的基本框架。

(3)確立了理學「民胞物與」的價值理想。

張載在《西銘》中提出了「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理想人生境界,二程之後的理學家,幾乎無不推崇備至,認為其「言純而思備」,「深發聖人之微意」,「真孟子以後所未有也」,並都以此作為理學所追求的價值理想。

正由於張載為理學奠定基礎,所以深得以後理學家和統治者的推崇,二程把他與孟子、韓愈相比,朱熹稱其學為「精義入神」,說「橫渠所說,多有孔孟所未說底」。

歷代統治者也給張載以很高的榮譽,宋理宗封他為眉伯,「從祀孔子廟庭」。

元代趙復立周敦頤祠,以張載與程、朱配食。

明清兩代,張載的著作,一直被統治者視為理學經典,作為開科取士的必讀書,並先後匯入御纂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義》。

由此足見,張載在理學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4、張載是宋代四大學派之一——關學的創始者。

張載哲學,在關中地區影響很大,從學者甚眾,一時門生如雲,聲勢頗大,以他為領袖的關學學派就形成了,此後,一直延續到明清之際。

從關學形成和發展的總體來看,它在中國理學史和哲學思想史上具有顯著的特點和獨特的地位。

「關學始終葆其『躬行禮教』、力排二氏(佛道)的『崇儒』宗旨。

它以『氣本』、『氣化』之學和『精思』、『實學』之風,同朱學、王學相依相離,鼎足而立,為宋明理學寫下了獨放異彩的篇章。

」(陳俊民:《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

張載哲學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對中國哲學史和關中思想文化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所上所論,僅就其大端言之。

但亦足以表明張載哲學及其關學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關學學派創始人 橫渠張載

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被封為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