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學天地思想高峰 延承古今——弘揚「關學」文化精神之對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林煥琴:陝西著名作家杜崇斌老師的力作,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即將 在「西安出版社」出版發行,說明這個在11世紀就已創立的哲學流派,雖歷盡滄桑 卻依舊充滿活力。

不知你對此有何看法?

杭 蓋:「陝西關學」熱的出現,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說明社會正在出現並形成 一種新的文化思潮:一個生機勃勃的時代正在呼喚文化的擔當意識。

這當然是值得慶幸的,值得讚頌的。

眼下中國社會正處在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有計劃實施國家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最近的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各種思潮的興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大陸先後出現了幾次大的社會思潮:即官方主導的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潮、捍衛老澤東晚年思想的老左派思潮及其新左派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潮、民粹主義思潮和新儒家思潮等。

這些社會思潮的出現,既能幫助我們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也能幫助我們探知中國的未來。

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在這種社會思潮發展、刺激的大歷史背景下,對於本土哲學思想的重新認識與突破,為中國社會思想進步提供並積累了時代富礦。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

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

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

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所引用的:「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

」這正是北宋時期陝西「關中關學」所一貫倡導的核心價值觀。

也正是呼喚當代知識分子應該勇於走在時代的前列,應該擔負起的自己的那一份社會責任,應該具有的自己的責任意識。

林煥琴:「關學」指北宋時期幾大主要哲學流派中的「關中學派」,特指宋明儒學在今陝西關中地區的活躍的學術群體。

關學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宋代理學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濂、洛、關、閩」四派,其中的「關中學派」就是專指北宋時期哲學流派中的關學。

它的創始人是陝西西府人張載是這個時期關學的代表人物。

張載的思想整體是把高天和厚土結合一起,頂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橫渠四句」和他的代表作「橫渠《西銘》」是「關學」對宋明儒學倡導的主流精神與核心價值的主要貢獻。

他的思想價值和意義在宋代並沒有引起學界的充分認識和接受,但在明代以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其影響直至當代中國,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志向和心胸。

在這個意義上說,「橫渠四句」和「橫渠《西銘》」構成了關學對中國文化發展和推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很想聽一聽你對此問題的看法?

杭 蓋:唐代與宋代是中國文化與思想最活躍的時期,唐人多詩性,是佛教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宋人多理性,老莊之學以及新儒學開始融合併重新興起。

宋代,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南侵,造成中原地區戰火不斷,迫使大批中原地區的文人士子不斷南下。

學術史上以某個地域命名學派的,常常是既與這些學者的籍貫有關,又與該學者在哪裡講學有關。

二程是河南人,並講學於此,故稱洛學;張載是關中人,並在此創建學派,故稱關學;朱熹是福建人,並主要在福建講學,故稱閩學。

湘學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不是湖南人,胡安國、胡宏、胡寅一家是福建人,張栻是四川人。

但是由於他們的主要學術、教育活動皆在湖南一帶,故稱之為湘學。

說起「宋明理學」那得從宋明理學的發端人物說起。

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是周敦頤,而對周敦頤思想影響較大的則是一個半人半神的道家哲學家陳摶。

陳摶是唐末五代時期以及北宋初年一直處於半隱居狀態的黃老之學的集大成者,字圖南,號扶搖子。

後唐長興三年曾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

便隱居於武當山,著書立說。

有《龜鑑》《觀空篇》《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

他經常歷於華山、武當山之間。

學界對陳傳學術思想的基本認可是:以《老》學為主,兼融道家易。

從《老子》等書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論,又以道家反本說和《老子》返樸歸真、歸根復命的信念為旨歸,將《周易》卦爻變化的節序性、規律性的思想與《老子》論道體的自然無為思想相結合,將道體的虛無自然看作是具象個體變化的本質,而具象個體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和節序性又是虛無自然道體的內容和顯現,道體不離個體變化之用,個體變化之用顯現道體的內容,從而以體用的方式貫通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為道教修持確立形上的本體依據,也為形上的道體奠定形下的現實的、物質的基礎。

做到既「窮高極遠」,又能落到實處。

系統地構築起人物生成及修煉還元的理論體系。

從隋唐內丹道的流變看,內丹道流也多徵引《老子》「專氣致柔」等語為典要。

這是陳傳學術思想的主要來源。

陳摶所著《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引起當時的另一位哲學大師周敦頤的高度重視,為此而專門撰文,這就是對後世哲學思想影響極大的《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是中國北宋周敦頤為陳摶的《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周敦頤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

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

他突出了人的價值和作用,並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在人群中,又特別突出聖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周敦頤在治學中,提出許多新問題,並作出新的論斷,把儒學推進了一步。

他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從而也使他一躍而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

現今正統的學院派認可了這種學術思想的傳承關係:

周敦頤在當時儒、佛、道合流的形勢下,從對於《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資料進行熔鑄改造,並為宋以後的道學家提供「無極」、「太極」等宇宙本體論的範疇和模式來說,周敦頤確有「發端之功」。

二程的「擴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義說,都不過是在周敦頤原有的思想基礎上使道學理論更加完善化、系統化而已。

周敦頤的哲學著作,現存者只有一幅從道教圖錄中改裝過來的《太極圖》、二百多字的《太極圖說》和不滿三千字的《通書》;而其所涉及的範圍則有「無極而太極」的本體論問題,「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的動靜觀問題,以及「主靜立人極」的倫理觀問題,等等。

對於這些問題,他雖只提出了詞約義豐的論點和論綱,並未從理論上加以系統的、具體的闡發,但他的哲學思想在開創宋明道學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世界的多樣性及其統一性是中國哲學史上長期爭論的一個複雜問題。

周敦頤通過「一」與「萬」的關係問題重新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把本體論的哲學爭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他說:「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通書》)

「萬」指事物的多樣性,「一」指多樣性的統一性。

「是萬為一」指事物的多樣性具有統一性。

「一實萬分」指統一的本原的實體分化為千差萬別的特殊物體。

總起來看,他認為,「萬物」是從水、火、木、金、土五種特殊實物變化而來的,五種特殊實物是從陰陽二氣變化而來而來的,陰陽二氣又是從「一」變化而來的。

他所謂「一」,就是《老子》的「無極」和《易傳》的「太極」。

把「無極」和「太極」兩個哲學範疇統一起來,重新對本原的實體進行哲學加工,顯示周敦頤「合老莊於儒」、融合儒道哲學的新動向。

他運用兩推法來說明「一」與「萬」的統一關係。

一方面,從一到萬、從本體到現象:「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其公式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

另方面,從萬到一,從現象到本體:「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其公式為:萬物→五行→陰陽→無極(太極)。

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太極圖說》的起點是「無極而太極」的宇宙本體論,其終點則是「主靜立人極」的封建倫理觀。

首先,「無極而太極」自我運動的結果,最後產生了「得其秀而最靈」的「人」( 《太極圖說》);而「天下之眾,本在一人」(《通書》)。

這個眾人之秀的「一人」,由於掌握了所謂「仁義之道」,就可以使「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

」(《通書》)這個「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的「聖人」,就是代表「妙萬物」的「太極」來統治社會的。

因此,被周敦頤神聖化、絕對化了的無形無象而又最高最初的「太極」,歸根到底是為宋代有權有勢而又至尊至貴的封建上層統治者服務的。

其次,太極的「一動一靜」掌握了「化生萬物」的樞幾,使「二氣」、「五行」、「四時」這一系列自然秩序在它的推動下「妙合而凝」、「變化無窮」。

與這種「妙合」相應,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也是「陰陽理而後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 (《通書》)這種「合理性」, 周敦頤叫做「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通書》)。

在自然界,萬物(「萬」)與太極(「一」)各有其應處(「正」)的地位;在社會上,統治者(「大」)與被統治者(「小」)也有其不移(「定」)的等級。

周敦頤所欲論證的封建等級就是被以後道學家哲學化的所謂「不和乃和」、「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理」。

周敦頤在宇宙生成學說基礎上,又提出"至誠"和"主靜"的道德論。

他認為,人性有五品,即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和中;適中是最完善的人性,其餘諸品皆有缺陷。

只有達到"至誠"境界,人性才能完善。

因為"誠"源於宇宙的本原,體現太極的道德本質。

鑒於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周敦頤提倡要認識天下之勢。

天下形勢極嚴重,則不可挽回。

認識形勢嚴重,要靠力量挽回。

認識不早,力量不積,則無力與人競爭,是天意。

不早認識,不積蓄力量,不用力挽回形勢,則是人事問題,不能怪天意。

故政治上傾向改革,稱讚新政。

根據長期的仕宦和講學的實踐,強調尊師重道。

指出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

他的學術思想發端了洛學之二程:

慶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之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其為師受業,開始了正式的學術傳承。

那時,洛陽二程,即程顥和程頤兩兄弟,與陝西張載,張戩並稱二程與二張。

二程的學說稱為"洛學",二張的學說稱為「關學」。

兩者在那個時代的頗有淵源。

張載講學時便常常談及「關中學者」,他與河南的二程論學,多介紹關中學者的看法。

二程自視甚高,但對關中學者很為推重,他們說「自是關中人物剛勁敢為!」二程盛讚張載的《西銘》,說「須得子厚(張載字)如此筆力,他人無緣作得!」意思也是說只有關中學者的剛健力量才能作出《西銘》這樣的大作品。

周敦頤提倡要認識天下之勢。

天下形勢極嚴重,則不可挽回。

認識形勢嚴重,要靠力量挽回。

認識不早,力量不積,則無力與人競爭,是天意。

不早認識,不積蓄力量,不用力挽回形勢,則是人事問題,不能怪天意。

這實際上周敦頤已經看到了北方蒙古草原勢力的不斷增長,對北宋王朝的國家安全提出了警示:基於周敦頤的價值觀導向,直接影響了「陝西關學」的價值取向,形成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的社會願景。

《西銘》是哲學的、倫理的,四句更是社會的、價值的。

在這裡,梳理了張載創建的「關中學派」與北宋理學之間的學術傳承關係。

張載創立關學之初,關中學子便積極追隨,其中以藍田呂氏兄弟最為踴躍。

張載開始在關中講學時,首和者就是呂大鈞,接著,其兄呂大忠、其弟呂大臨都相繼拜張載為師。

藍田呂氏兄弟五人登科及第,是聞名遐邇的名門望族,他們的加入至關重要,為關學發展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使關學與二程「洛學」、王安石「新學」形成鼎立之勢。

忽必烈建元之後,並不看重儒學,而是把儒排在娼之後、丐之前,所謂「八娼九儒十丐」是也。

蒙元時期的這種官方對於儒學摒棄,使之處於疏離狀態,儒家思想很難再登廟堂。

這個時期,只有楊恭懿與其父楊天德、其子楊寅三代極力倡導關學的精神。

他們祖孫三代孜孜不倦地以講學為生,弘揚張載一貫主張的實學風格和為人「氣節」。

元代文學家姚燧稱頌楊恭懿為「西士山斗,學者宗之」。

楊氏三代的努力,終於使關學在元代尚未失憶失語,也為明代關學的復興打下了基礎。

關中學派,不但在大明王朝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在晚清社會,直至民國年間,仍然有一大批堅定的追隨者。

比如關中大儒于右任先生。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國家基於對華夏民族的文化重建,開始重新審視傳統國學,也逐步認識到「關中學派」所涵蓋的巨大社會價值。

林煥琴:北宋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要發展時期,也是哲學逐步擺脫神秘主義而走向理性的成熟時代,正是由於宋代哲學思想的發展,才進一步推動了北宋社會走向經濟繁榮。

這個從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就可直觀的看到那個時代的繁榮景象。

因此,就宋人在哲學上所取得的成就方面聽一聽你的看法?

杭 蓋:從東西方文明孕育和誕生之日起,兩種生活形式和文化就有了明顯的差異:生活在東方的中國人,多數過著穩定的群居生活,它屬於農耕文化的範疇,而西方人則較多過著流動的、獨立的遊牧生活方式,使之形成了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習慣。

從而,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文化模式的出現。

身處穩定生活空間的中國人,觀察、思考問題的方式比較從容。

這種思維多從整體出發,多從問題的各個方面去綜合地認識某一處事物。

所以,東方思維多強調「悟性」。

西方人則不然,他們的思維多從局部的已知因素出發,去認識陌生問題(事物)。

故,西方思維講求「分析」。

自然、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賴的,相互促進和發展的,它又反作用於大自然,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社會群體與之相適應。

特定的自然環境——廣袤、平坦、富饒的土地,悠久滔滔的河流。

致使中國人只能把自己的命運牢牢地系在土地上。

自然而然,種植業成了他們主要生命依存以及生產方式,「天時」成了主宰他們命運的神,經過世世代代的觀察積累,他們深深懂得:一個民族,要想長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須珍惜自己的生存空間。

肆意地掠奪和破壞,只能給自己帶來貧窮和災難,這就是中國文化重「天道」與「人道」的和諧統一。

因此,有古聖賢說:「天地萬物與我共生,類也,類無貴賤」,「萬物與吾一體」,他們把宇宙天地推崇為父母,認為「萬物皆吾夥伴」,主張「天、地、人之才等爾耳,人豈可輕」。

他們已經意識到了:人具有與天地同等的地位,人同大自然及社會,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是不能孤立去看待的。

而在西方文化的基因傳承中,是缺乏中國文化中這種特有的「理性」意識,而多「自由放任」,並把這種「自由放任」稱之為「人權」。

換句話說:歐洲文化注重個性意識,推崇「自由競爭,個性得益和自我中心」,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視為對立。

在維繫人與人、社會、自然的關係時,中國社會靠道德約束,而西方社會只能靠法律約束。

在文化思想的認識水平上,就表現了這一點: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則推崇「神人合一」。

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中國的哲學之父——老子,而西方最早鼓吹「神人合一」思想的,只能是一個宗教領袖——耶酥基督。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還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是萬物化生的普遍法則,是順行造化之常道。

與之互逆的是張伯端論述的「歸三為二,歸二為一,歸一於虛無。

」這是根據老子的「穀神不死,是謂玄牝」,「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復歸於無極等演化發展面來的。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也描述了正反順逆的變易過程,順為:太極——陰陽——五行——萬物(人)的宇宙生化過程。

逆為:萬物(人)——五行——陰陽——無極的萬物復歸過程。

這種順逆過程共同構成了宇宙間事物生生長長,衰衰亡亡的不斷的發展過程。

這說明,老子的哲學理論體系不但提示了大自然的運動變化,也提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甚至人與人自然的關係。

從伏羲氏畫卦的那一刻,華夏之族開始擺脫了原始蒙昧,開始向著文明社會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伏羲是生活在七千年前,被尊為華夏文明的始祖。

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製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

這套圖畫式哲學著作是遠古華夏之族對大自然認識的第一步,又衍進五千年之久,在華夏的土地上才出現了文字。

周人姬昌遭囚禁演六十四卦,《周易》出現。

而後,李耳騎青牛在函谷關留下一步真正意義上的哲學著作《老子》。

從哲學始祖李耳開始,中國的哲學思想已經認識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是萬物化生的普遍法則,是順行造化之常道。

但此後哲學在思想上一直停滯不前,沒有大的思想突破。

宋人哲學思想在這一刻得到了突破,北宋張伯端意識到這種哲學思想的互逆性:「歸三為二,歸二為一,歸一於虛無。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也描述了正反順逆的變易過程,順為太極——陰陽——五行——萬物(人)的宇宙生化過程。

逆為:萬物(人)——五行——陰陽——無極的萬物復歸過程。

這種順逆過程共同構成了宇宙間事物生生長長,衰衰亡亡的不斷的發展過程。

從哲學思想的正反順逆變化的認識,中國人花費了大約一千年的時間。

可見:哲學思想突破之艱難。

從而是中國人自宋代登上了人類文明的哲學高峰。

在這座哲學高峰上,人們能看到「關中學派」張載的身影。

他的真正的學術貢獻不僅僅是「橫渠四句」,而是更為高大上的氣本論:世界萬物統一於氣,氣有聚散而無生滅,氣聚則有形可見,氣散則無形可見。

在中國哲學史上,張載第一次完整地創立了氣本論哲學理論體系,從而成為北宋最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之一。

張載認為:氣處於永恆的運動變化之中。

氣化的原因在於其本身含有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兩方面,沒有對立,也就不成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

"一」與「兩」的對立統一構成萬物世界。

林煥琴:大家都知道宋明理學發端與北宋,但是今天很多人對宋明理學持負面看法的較多,你對此有什麼不同看法?

杭 蓋:你問的非常好,說起宋明理學,對這個話題是無法迴避的,宋明理學中確實夾雜了諸多反動的思想因子。

探討問題,必須設定一個邊界,要明白探討自然的本源性問題是應該有邊界的,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存在區間的或者日常所說的範圍。

超過它要表達的範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

這個把真理變成謬誤的就是另一個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把宋明理學引向起反面,最著名的極端思想就是他倡導的:

朱熹集中討論了理氣關係與心性關係問題。

人們習慣於將理論學的主流稱之為程朱學派,凸顯了朱熹對二程思想的傳承以及由此導致的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

朱熹從二程那裡承續了「理」的概念,並將它詮釋的更為明確。

朱熹的思想集中體現在《朱子語類》中。

他指出:「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這是《易傳》的思想。

不僅理在器上,而且理在物先,即在具體的事物存在之前,已經有理的存在了。

朱熹將「理」推向極致,與「太極」相呼應,表明「太極」是萬物之理的總和,是萬物之理的最高概括。

他說「事事物物,皆有個極,是道理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又說:「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油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為了證明「理」的至高無上,朱熹運用其他這些範疇來建構自己的這些體系。

另如「心」、「性」與「理」的關係,也進入了朱熹的視野之中,朱熹充分肯定二程「性即理也」的觀點。

朱熹將性與心區別開來:心是具體的,性是抽象的,心有活動,性則不能。

在朱熹的努力下,一個倫常秩序為哲學本位的新儒家體系得以最終建立。

該體系吸收了釋道的宇宙發生論及個體修煉說,孔孟學說被重新詮釋並又一次獲得了理論權威的神聖地位。

從文化史的長時段看,自秦漢以來多元並存的思鄉意識形態經過反覆整合,終於進入創造性轉換的新階段。

從秦漢以將至宋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們的赫赫武功盛極一時,相比之下,「內聖」之學偏於晦暗。

然而,歷史的事實表明,僅有強權和武功是不夠的,長治久安的統治方略包括精神的修煉和培養恪守禮制的順民,理學家因此負擔起教化君王和鑄造大眾心靈的歷史責任。

宋明理學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道德,自我調節,發憤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凸現人性。

這是理學產生的積極方面。

同時應該看到,理學家重建禮制的努力也是對人性的斫傷。

那種以三常五綱維持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慾望和創造性。

適應了統治階級壓制人民的需要,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以及與後世關於「禮教吃人」的指斥和譴責,宋儒理學中的消極因素大有干係。

宋明理學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幹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後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

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後期占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

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

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代表人物有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有朱熹、陸九淵;明代的旗幟性人物是王陽明。

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系區分為四派:氣學(張載為代表)、數學(邵雍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

朱熹自以為是的謬誤在於把一般之自然運行規律,輕率地引入到社會運行發展規律之中,並將其表達的思想形而上了。

中國哲學最偉大的實踐成就是中醫科學化的深入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從中醫幾千年的科學實踐表明中國的哲學思想是理性而符合自然規律的。

中國哲學講一元論,它的真實含義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統一的卻又有兩面性的。

這如同人的手掌的手心與手背的關係,是不能割裂孤立看待的。

離開了事物的載體,那就無從談起了。

今天,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中醫是活體醫學,西醫是解剖醫學。

存在於人體的經略,人活著的時候才能檢測到,而生命體消失了。

表達生命活性的經略也就檢測不到了。

這如同電腦的硬體與軟體的相互依存的關係。

朱熹的錯誤就在於把辯證統一的整體問題孤立、割裂的處理了。

恰恰忘記了理學的最根本的哲學法則:「道法自然」。

而張載的氣學卻沒有陷入唯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陝西關學」作為儒學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重要學派,從北宋到晚清,整整延續了八百年之久,譽播華夏之族,影響深遠。

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曾有盛讚:「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

1978年中華書局重新刊印了《張載集》《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宋明理學史》等,都對張載的哲學給予了非常顯著的地位。

另外,張岱年著有《中國十一世紀唯物論張載》,陳俊民著有《張載的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陳宜山著有《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等,都是對關學思想的研究和弘揚。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提到恩格斯的一段話: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

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從西方歷史看,古代希臘、古代羅馬時期,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人的思想學說。

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但丁、薄伽丘、達·文西、拉斐爾、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康帕內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

他們中很多人是文藝巨匠,但他們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們對社會構建的思想認識。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前後,產生了霍布斯、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愛爾維修、潘恩、傑弗遜、漢密爾頓等一大批資產階級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興資產階級政治訴求的思想和觀點。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而馬克思主義則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思想,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思想。

可以說,沒有18、19世紀歐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

20世紀以來,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為緩和社會矛盾、修補制度弊端,西方各種各樣的學說都在開藥方,包括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這些既是西方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湧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

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製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

我說過,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

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林煥琴:曾讀過你的散文《世界在後,我在前》,你在文中闡述:從現在往前倒推五百年,目前是華夏民族最好的發展時期,如果對這個時代仍不滿意,仍然要肆意攻擊而喋喋不休。

面對如此美好的發展形勢,為何在中國知識分子群體颳起一股「呲必中國」之歪風邪氣?想一想,這樣的智力修為是不是有問題?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話來講:是不是腦袋被門擠了?

面對今日之時局,我們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不但要整合我們自然資源和政治資源,更重要的是儘快整合我們的文化資源。

在西方普世價值觀強行入侵的今天,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冷靜的、理性的、嚴肅的剖析、研究、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優秀的文化當然是積極地發展與傳承。

尤其作為關中學人對於"關中實學"的挖掘、弘揚更是責無旁貸。

而與杭先生的這席談論也再一次堅定了我的文化自信。

希望咱們以後有機會再就"關學"作更深入的討論。

杭 蓋:好的,我也贊同你的提議,多討論才能明辨是非。

作者簡介孟克杭蓋:一個鍾情於西部少數民族歷史題材和風情創作的自由撰稿人。

為創作衛拉特蒙古人、西伯利亞韃靼蒙古人以及其他土著民族等抗擊沙俄入侵的那段悲壯可歌、激盪人心的真實歷史故事的長篇歷史小說《天山雪》、《北海雪》、《金色的烏拉爾》等作品,堅持研習蒙古民族史、衛拉特蒙古史、中亞諸國民族史以及相關歷史資料,已約十年之久。

在他的筆下,你將會看到壯闊的藍天、白雲、草原、山巒、河流、駿馬……美麗的姑娘,勇敢的騎手。

——這裡有高聳入雲的天山、巍峨連綿的祁連、孤傲峻岸的秦嶺。

這裡是聖潔、神秘、質樸、高貴、大美的西部。

她集聚了豐富多彩、風格迥異、性格鮮明的文化。

倘若你想走進西部:孟克杭蓋將會真誠的陪著你輕輕漫步……

作者簡介 林煥琴,女,高陵縣教師進修學校語文高級教師,作家,文藝評論家。

祖籍商州鳳凰南麓,丹江之源。

1992年開始在報紙刊物發表散文和評論若干,尤以文學藝術賞析評論見長,其主要作品有:劇評《謝謝你,馮小寧——電視劇(北洋水師)觀感》1992年637期《陝西廣播電視報》;雜文《為什麼悲劇會一再發生》1998年《教師報》732期;小說評論《沐浴在傳統文明的聖光中——刁梟武小說印象》2006年《陝西文化藝術》;文藝評論《武俠文藝存在的四個理由---兼與任海濤先生商榷》;評論《高建群的激情——高建群小說印象》;畫評《沉著以描形 凝重以雕魂——高東風先生人物畫〈人民作家——陳忠實〉》品讀》2006年《陝西文化藝術》;《限制性視角敘述下的市井生活魅力--王安憶中篇小說〈紅光〉》的敘事策略解讀》2010年4月《名作欣賞.上旬刊》;《植根黃土大地 意承宋明遺緒——張新龍畫品析》在《文化藝術報》2013年1月9日號發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