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兵探究:「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真正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史是由許多國家的恩恩怨怨演義而成的。
諸侯間爭雄稱霸的春秋戰國尤其如此。
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就曾演出了一幕歷史上動人心魄的樂章。
公元前496
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
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
經過十年努力、十年自強,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亡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自殺,並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
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就在中國歷史上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延續至今。
有趣的是1965年12月在湖北一個叫望山的地方,竟然出土了一把鋒利如初的青銅劍,而劍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踐。
劍如同他的主人一樣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同時也是越國那段歷史的見證者。
▲越王勾踐劍
第一個謎
這把青銅劍出土時,置於棺內人骨架的左側,並插入塗黑漆的木鞘內。
劍長55.6
厘米,劍形挺拔、莊重,製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
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華貴、典雅。
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劍柄以絲纏繞,劍出鞘時寒光凜凜,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
既然是越王勾踐用過的劍,而且又出土在人骨架的左側,您一定不會懷疑此骨架是越王勾踐的,但這種推測可能是錯誤的。
因為此劍出土於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葬中,而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的劍為何沒有留存在越國故地,卻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這就是越王勾踐劍留給我們的第一個謎。
▲越王勾踐劍
劍的用途之謎
有人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被楚軍繳獲,然後作為戰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手中。
楚國貴族死後則把它作為陪葬品伴隨身邊。
還有人認為,這把劍是越女嫁給楚國時的陪嫁品。
因為歷史上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是楚昭王的寵姬。
關於楚越之間的關係,在《史記》、《左傳》、《吳越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在楚威王以前楚越的關係還很密切,而後才漸漸疏遠,並且相互攻伐,最後楚把越滅亡的。
根據同墓出土的大批竹簡得知,
該墓入葬的年代為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所以說越王勾踐青銅劍是因贈送而自越傳入楚地,是很有可能的。
目前考古發現傳世的越王劍,雖然有些是贈送而傳入楚地,但也有些必然是楚滅越時的戰利品而流入楚國的。
這把越王勾踐親自用過的劍到底是友好時贈送的禮品,還是戰爭時繳獲的戰利品, 確實是歷史上的一個謎。
▲越王勾踐劍
劍的製造之謎
劍是一種作直刺用的兵器,要保證其強度以免彎折。
據科學分析,越王勾踐劍使用了合理的含錫成分,保持了劍的強度和延伸性。
而且越王勾踐青銅劍因劍的各個部位的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
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容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
但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劍上又是怎樣鑄成的呢?專家們考證後認為是採用了複合金屬工藝,即兩次澆鑄使之複合成一體。
這種複合金屬工藝,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到近代才開始使用的。
2000
多年以前的越國人是如何掌握和使用這種技術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謎。
▲現代仿造的越王勾踐劍
不銹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為銅與錫的兩元合金,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就有「四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的合金組成中,銅與錫的含量依製作的年代、地點、原料來源、工藝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銅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錫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還含有鉛、鐵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
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墓葬中,它發生鏽蝕的途徑一般說來有這樣幾條:在潮濕的條件下,有空氣或氧氣存在時,發生鏽蝕,生成銅鹽;在潮濕的條件下與貴重金屬(如金、銀等)接觸,產生電化學腐蝕;與硫或含有硫的物質接觸,生成銅的硫化物等。
不銹原因之二
再來看看越王勾踐劍所處的外部環境:該劍1965年冬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內棺中,位於墓主人的左側,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
這座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
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麼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在完全隔絕氧氣的條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鋼鐵都不會生鏽的。
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二。
不銹原因之三
望山一號楚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鹼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
地下水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
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三。
環境條件所致的三點證據
此外,還有三點證據可以證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
第一,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不是絕對的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
該劍出土後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還不足40年,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第二,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件青銅劍,這三件青銅劍都放在該墓棺外的槨室內,相對說來它們所處環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踐劍,但是它們的鏽蝕程度也較輕微,甚至與越王勾踐劍完全相同。
第三,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製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由於該墓的保存情況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經腐爛,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都布滿了綠色的銹層。
後德俊研究員說,他曾親手保護處理過這件珍貴文物,其鏽蝕情況與同時期的其它出土青銅器基本相同。
以上所述均已說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鑄劍師傅微信: longquanwsf
-
更多冷兵器相關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龍泉寶劍之風雲
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為銅與錫的兩元合金,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就有「四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的合金組成中,...
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千古不銹之謎:越王勾踐劍價值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
越王勾踐劍為何出土於湖北,關於它又有哪些靈異傳說
越王勾踐劍靈異事件越王勾踐劍靈異事件一直被傳得沸沸揚揚。時至今日,湖北江陵一帶人士大多都知道越王勾踐劍靈異事件。1965年12月的某一個晚上,考古人員正在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開展挖掘工作。當考古人...
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為何紛紛出土於千里之外的楚墓群中?
說起勾踐,可能有人會不知道,但是說起「臥薪嘗膽」這個成語,恐怕是婦孺皆知。而臥薪嘗膽的主人翁,正是勾踐。而關於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餘載,最終完美復出,征戰四方的故事,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謂是膾炙人口。
探秘國家寶藏|第四講: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
1965年12月某一天的傍晚,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正在挖掘之中。當考古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赫然發現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在場文物工作者回憶,當考...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麼?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朽
身穿一襲白衣,不染絲塵,手持一把名劍,削鐵如泥,此般俠義之風不知何時已深深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而伴隨著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這種似乎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的虛幻情景也漸漸走向了現實。1965年冬,在湖北...
勾踐劍和夫差矛為什麼被埋在楚國墓葬中
1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上面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歷經了千年而不朽?
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名垂千古,成為激勵無數人奮進的楷模,關於越王勾踐的一些野史趣聞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1965年在湖北武漢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歷經2400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此劍被世人譽為「天...
大寶劍千年不腐之謎——越王勾踐青銅劍
削鐵如泥,吹毛斷髮,外星製造……千年寶劍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今天小小白就來給大家一 一解惑。01美國人曾經評選過世界五大著名刀劍,越王勾踐劍打敗了山下奉文軍刀、七支...
越王勾踐的寶劍為會出現在千里之外的楚國墓室?
1965年12月,湖北省考古專家在一座古墓里發掘了一把青銅寶劍,寶劍出土,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這把至少兩千年前的寶劍,劍身居然毫無銹跡,劍刃還能輕鬆劃破16多層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