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收藏,布幣的特點(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時代背景

布幣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這一點沒有疑問,春秋時期布幣廣為使用,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真正使用的貨幣。

布幣實際是鏟子的形狀。

布幣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尖足布、體形較長的殊布等。

布幣

2.地域

布幣在春秋時期使用地域範圍十分廣闊,基本上主流的諸侯國都使用布幣。

流行程度非常廣,如洛陽王城、韓國、趙國、魏國、晉國、齊國、鄭國、宋國等都可見。

而我們知道這些國家都是在春秋時期相當強大和經濟實力比較好的國家,王城自然不必說了,宋國在當時經濟也非常發達。

由此可見,布幣基本上擔當著通用貨幣的功能。

3.出土數量

布幣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貨幣,數量十分豐富,墓葬、窖藏、城址內都會出土。

從件數特徵上看,墓葬出土以1到2件為主,偶有見數量多者;窖藏出土數量最為豐富,有的窖藏一出土就是幾百件。

這些窖藏猶如現在銀行的倉庫,如河南三門峽博物館內收藏的布幣絕大部分都是同一個窖藏內出土的,零星出土的情況很少見,這一點我們在鑑定時應注意分辨。

不過窖藏通常情況下很難發現。

布幣的完整器主要來源於墓葬和窖藏,遺址很少見有出土。

布幣

4.品相

春秋布幣由於距離今天較為久遠,布幣在品相上表現出的是參差不齊,遺存到今天的布幣既有完好無損、精美絕倫之器;更有殘缺不全的。

但一般情況損失嚴重者不是很常見,因為布幣的質地是青銅,具有堅硬、耐壓、抗摔打等特點,又是鏟形的,所以一般情況下都保存得比較好,只有個別的有殘缺,但多數是由於鏽蝕的原因。

從出土地點上看,城址內出土布幣雖然不乏精緻者,但大多殘缺。

墓葬、特別是窖藏出土布幣品相基本上都是較好的。

遺留到今天的布幣雖然少見,但品相優的完整幣卻有不少,並非像我們想像得那樣殘破。

5、造型

布幣最先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就是它的造型,布幣造型講究是一種簡潔之美,從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到並沒有過於繁複和矯揉造作的造型,這與其貨幣的功能有關,但布幣在造型上主攻的方向是規整程度、均勻、弧度的流暢性等。

無論是聳肩、有柄、帶方銎、尖足的空首布等都這樣。

從具體的造型上看,布幣多為長柄,偶見短柄的情況,多為聳肩,平肩和斜肩比較少見。

足部多為弧足,尖足、方足的造型都有見,鑑定時應注意分辨。

布幣

6.澆鑄

春秋的大多數布幣在製作上比較簡單,同戈、刀、魚鉤等一樣用單范即可鑄成。

春秋布幣中有陶范法鑄造,同時也有失蠟法鑄造,西周時期時期採用陶范法,而春秋時期基本上採用失蠟法鑄造,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無論那一種范都可以重複使用,而不必像青銅鼎、簋、鬲那樣一器一范,因此從這一點上看完全相同的布幣造型應該很多,特別是同一個窖藏內出土的布幣具有這一特徵。

7、范線

范線是指在陶范拼合處,在澆鑄時出現的痕跡。

而大多數春秋布幣屬於一范多器的產品,所以看不到范線,鑑定時應引起注意。

8、墊片

墊片是鑄造青銅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在青銅器鑄造過程中幫助青銅熔液順利地完成澆鑄,但同時也會在青銅器上留下許多凸起的墊片。

因為墊片上的銅質和青銅器的銅質不同,所以墊片的顏色和青銅器的顏色有區別,一般情況下是磨平後才能成器,但無論如何打磨,墊片的色彩與器皿的色彩是有不同的,這是青銅器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但是,春秋布幣由於一范可以鑄成多器,所以在春秋的布幣上很難觀察到墊片。

9.器形之間

春秋布幣由於陶范製作,雖然不是一器一范,如果是同一個范模澆鑄出來的布幣非常相像,但絕不完全相同,如果觀察到完全相同的布幣,偽器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總之要注意到器形與器形之間總是有的微小差別,鑑定時應注意分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鉛山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

本報上饒訊 記者王敏君攝影報導:鉛山發現青銅器!據悉,這隻青銅器名為附耳鬲,是在紫溪鄉小葛山出土的。經專家初步鑑定,該青銅附耳鬲為春秋時期鑄造。

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刻銘夔紋雙附耳銅盤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王室衰微,諸侯、大夫及家臣勢力不斷壯大,王室、王臣的禮器幾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國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鑄造的器物,呈現以三晉為中心的中原、以秦國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國為中...

從「宜侯夨簋」談起

宜侯夨簋於《文物參考資料》1955 年第五期《江蘇丹徒縣煙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銅器》一文發表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先後有陳邦福、陳夢家、郭沫若、岑仲勉、譚戒甫、唐蘭、陳直、馬承源、劉啟益、黃盛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