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漁獵文明的搖籃-昂昂溪遺址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昂昂溪遺址博物館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滕家崗遺址而建的全省首座史前文化專題博物館,始建於2002年,占地11000平方米,館舍面積1850平方米。
2010年博物館重新布展,展出出土採集文物1500餘件,利用現代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完美的再現了7000年前遠古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景。
北方漁獵文明的搖籃-木質浮雕、兩側是背景布的立體感風格。
北方漁獵文明的搖籃-
前言部分的木質基座也以仿舊處理,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進入展廳,首先是「海東青」陶塑的主題展牆,四周設計為主展線,以漁獵生活的影像為背景,
1988年滕家崗遺址出土了帶有「海東青」浮雕的陶片,是昂昂溪人7000年前的雕塑藝術之光,為世人呈現了最早的海東青形象。
第一展廳--曠世考古
1930年8月他得知中東鐵路俄籍雇員盧卡什金在昂昂溪附近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於9月19日從北平出發,與助手王文林一起前往調查發掘昂昂溪遺址。
此前,日本學者對東北進行過考古活動,但限於遼東半島及松花江以南地區。
梁思永此行是考古學者首次進入黑龍江地區。
1930年10月初,梁思永經細緻研究,撰寫了5萬字的論文《昂昂溪史前遺址》。
1931年"9.18"事變日寇侵占東三省,考古工作只好中斷。
1930年9月28日,由俄籍雇員盧卡什金做嚮導向有遺址的沙崗進發。
梁思永巡視了五福火車站附近的4個沙崗,在第3個沙崗發現了此行挖掘的唯一墓葬。
30日清理出一具擾亂的男性骨架及一些骨器,石器和陶器標本。
出土骨骸
科學發掘的第一地點
展廳用最新的陳列理念和展覽形式向觀眾介紹了中國科學考古第一人梁思永先生髮現昂昂溪文化的始末,及梁思永先生對中國考古學事業的卓越貢獻。
蘇聯人盧卡什金,在昂昂溪考古活動。
梁思永(1904年-1954年),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父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梁啓超。
1930年秋,梁思永帶領助手千里迢迢來到大興安嶺東麓的嫩江平原,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對昂昂溪遺址的發掘。
經考證,他認定,這是一種以細石器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類型。
驚喜之餘,他給自己的發掘對象起了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昂昂溪文化。
1932年,梁思永發表了《昂昂溪史前遺址》一文,引起史學界轟動。
這一年,梁思永只有26歲。
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昂昂溪史前遺址附近地圖
第一展廳--漁獵文明
昂昂溪人的物質生活是以捕魚狩獵為主的經濟形態,獵魚所獲是他們衣食的主要來源。
滕家崗遺址大量出土的各種魚類,家畜,水禽等遺骸,更是昂昂溪人水邊漁獵文化的絕好物證。
滕家崗遺址出土
滕家崗遺址出土
昂昂溪遺址出土
滕家崗遺址出土20具完整人骨標本,人類學家潘其風教授(男,1935年10月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54年夏於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高中畢業,是年夏考進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考古專門化(現發展為考古文博學院)。
)對兩列顱骨做了詳細鑑定,確認其體質特徵主要與遠東蒙古人種接近,但也含有一些北亞蒙古人種因素。
遠古先民
滕家崗遺址出土的完整人骨標本
頭骨復原圖
滕家崗遺址發現房址5處,其特點為半地穴式,地中央有用火痕跡。
是我國北方寒冷地區早期原始居住的典型特徵。
滕家崗單人墓穴
昂昂溪遺址採集-魚脊椎骨
昂昂溪遺址墓穴。
其中紅土葬和兩次葬是滕家崗墓葬的特點。
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時出現「紅土隨葬」等習俗,是一種有靈魂觀念的葬俗。
考古挖掘現場
這是一個老房遺址復原場景,昂昂溪遠古先民住的是樹枝和蘆葦搭建的房屋。
這個空間上面的圓頂就是一個圓錐形的穹頂,一根根粘上的蘆葦使觀眾獲得坐在原始人屋內向上看的時光倒流感覺。
1988年滕家崗遺址出土了帶有「海東青」浮雕的陶片,是昂昂溪人7000年前的雕塑藝術之光,為世人呈現了最早的海東青形象。
大陶罐
第三展廳--保護研究
從1928年在昂昂溪發現細石器,到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確立「昂昂溪文化」。
昂昂溪遺址成為中同北方草原漁獵民族文化的突出代表,被載人《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和《中國名勝辭典》。
結束語,昂昂溪文化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漁獵文化的考古學標杆,證明嫩江流域並非亘古荒原,人民曾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為研究我國北方地區早期人類的起源、原始社會的形成及變革提供了線索和科學依據,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北方原始人類生產、生活、居住、民俗風情的重要地點。
「梁思永先生與昂昂溪文化展覽」走進荊門市
齊齊哈爾新聞網7月21日訊 (韓嘯) 19日上午9點,由湖北省荊門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荊門市文物事業管理局、齊齊哈爾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荊門市博物館、齊齊哈爾市博物館、昂昂溪遺址博物...
「哈民忙哈-科爾沁沙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與綜合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一、研究進展情況(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科爾沁沙地地處遼西、松嫩、吉長三大考古文化區之間,按目前考古學文化分區方法,屬於多種文化交匯的中間地帶,然而以往的考古工作基礎十分...
3萬年前貴安新區就有人住!牛坡洞遺址已被列入中國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十分罕見
10日上午,中國社科院公布2016年中國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貴州省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入選。據介紹,這是繼遵義海龍屯、楊價墓考古發掘之後,貴州考古項目再度入選中國年度考古新發現。
湖南出土史前人陶像和鳥形陶塑
新華社長沙1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明星、陳宇簫)記者日前從湖南考古匯報會獲悉,正在對湖南常德孫家崗遺址進行深入發掘的考古專家發掘出一批石家河文化時期陶石器物,其中有一個陶塑人像,製作工藝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