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歷史圖景 求證生命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散文集《故宮的隱秘角落》

作者:李盛昌(系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祝勇的散文集《故宮的隱秘角落》(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飽含著作家對與故宮有關聯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獨立思考,藝術手法上也大膽創新,作品有著劍走偏鋒的章法結構和個性鮮明的語言氣質。

在《自序》中,祝勇寫道:「本書談故宮建築,卻不止於建築,因為建築也不過是歷史的容器,在它的裡面,有過多少命定、多少無常、多少國運起伏、多少人事滄桑。

」他從故宮建築和園林出發,尋找歷史與生命的碎片。

他像一位偵探,從故宮隱秘角落的蛛絲馬跡中,破譯生命密碼,推演歷史圖景,求證生命真相。

作家從如今的武英殿,追溯李自成當年的起伏命運;在慈寧花園的荒廢中,想像當年的光華璀璨;在昭仁殿,考證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愛情以及命運沉浮;從文淵閣里,看見了《四庫全書》的灰飛煙滅與死而復生,揭示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檢測出文人骨頭的重量……

在本書中,祝勇寫的大多是著名歷史人物和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

這些題材,也許很多人寫過,但祝勇寫來卻明顯有別於他人。

作家並未追求著作的商業消費,對於歷史人物和故事,也不屑於舊瓶裝新酒,嚼別人吃過的饃,也沒有興趣停留在「戲說」層面。

寫作的初衷不是為了以散文文筆,講一些歷史老故事,賺取一聲嘆息、幾滴眼淚。

祝勇以現代人類文明全新視角,綜合運用文學、社會學、哲學等學術研究成果,對筆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透視,對故事主人公的經歷進行再認識和重新評價,目的是廓清歷史迷霧,揭示社會和人性的本質。

為此,祝勇絲毫不隱瞞個人觀點。

這種汪洋恣肆的分析論證,甚至有意無意地越過了散文寫作的傳統邊界,某些段落接近學術論文的筆法。

為了觀點的立論力量,作家引述了包括黑格爾、盧梭、高爾泰、沈從文等眾多古今中外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作家、藝術家的觀點加以佐證。

當然,祝勇著墨最多的還是在文中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觀點。

在一些人看來,這種大段的議論和旁徵博引,似乎與一般的小散文講究的含蓄傳統藝術技巧相悖。

但祝勇卻對此不以為然,這與其作為學者型作家的文化高度及散文創新觀是相符的。

祝勇散文中,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高屋建瓴的評判觀點隨處可見,這也構成了他的歷史散文的理性力量與哲理深度,也正是文本的鮮明特色及魅力所在。

但《故宮的隱秘角落》畢竟不是哲學或歷史學術著作,在外在形態和內在骨骼上,這本書屬於散文範疇。

祝勇「試圖用史料去填補那些破損的時間,將宮殿深處的『隱秘』一一破解」。

但他深諳散文寫作要旨,既然他不可能實現歷史穿越,回到兩三百年前,那就需要藉助文學想像力,在史料的真實框架內和文字記載的原始細節指引下,通過邏輯推理、合理想像,還原故事情節、歷史場景,讓歷史故事人物有一個逼真的舞台,所有出場者都形貌畢肖。

讀者沿著文字的路徑,就能和這些幾百年前的人們溝通對話。

祝勇在書中的第三人稱全知全能視角所敘述的文字,明顯具有小說虛構藝術特徵。

作為歷史散文,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虛構文字。

這和傳統散文理論家主張的「非虛構」「完全親歷」特徵顯然格格不入。

但散文的生命力正在於創新發展,歷史散文中的合理虛構,是文本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離開了這些第三人稱的想像虛構,歷史散文就只剩下一個沒有血肉的枯瘦骨架。

在《故宮的隱秘角落》中,祝勇大量地運用想像虛構筆法,讓人感覺文學氣息濃郁,場景生動,細節豐滿,人物的個性、精神氣質、神情姿態呼之欲出,內心世界細膩多姿。

《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文學語言上也頗具特色。

語言的個性化和想像力、張力,詞彙、語句之間的陌生組合創造出的新鮮感、美感,讓讀者不時眼前一亮,品咂之餘,大呼過癮。

比如,寫莊妃被皇太極冷落後內心的寂寞:「草原上的那隻五色蝴蝶,已淪為這華麗宮室的囚徒。

她的寂寞仿佛一滴水珠,在宮殿的檐下,慢慢地拉長著透明的身體。

」《慈寧花園——艷與寂》中寫對宮殿的感悟:「整座紫禁城同樣可以被當作大地上的植物看待,因為它同樣有著生與死、枯與榮。

它是一種更加巨大的植物。

」類似充滿藝術想像力而直抵事物本質的語言,在書中俯拾皆是,讓讀者忍不住放慢閱讀速度,細心品味,迷失於獨具魅力的語言文字叢林。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21日 13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