誆騙世人千年的禹王九鼎可能根本不存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將全國陸地劃成九個州。

各州長官向大禹進貢銅材,大禹用它鑄造了九個大鼎,九鼎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徵。

夏桀亡,鼎遷於商:商紂亡,鼎遷於周。

可是周亡後,秦朝卻只獲得八鼎。

據遷鼎的將士稱,另一隻鼎被大風颳到泗水裡了。

秦始皇派人打撈,結果當然是水中撈月。

學木界對此事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說大禹根本沒有鑄造九鼎,因為所有的考古發掘說明,大禹時代還沒有能力鑄造大鼎;一說認為大禹鑄造過九鼎,只是尚未找到實物而已。

大禹用開河渠疏導滔滔洪水的方法,成功地引水入海,使那些被水淹浸的陸地重新得以耕種和居住,於是產生了九州的概念。

他曾利用九州牧貢獻的銅材鑄造了九個大鼎。

「鑄鼎象物」,鼎上鑄有許多紋飾,「使民知神奸」。

夏桀敗亡,鼎遷於商;武王克商,鼎遷於周。

春秋時的楚莊王稱霸,希望知道九鼎的實情。

周王室的使者講了一通外交辭令作搪塞。

後來秦滅周,秦始皇派了一支軍隊去雒邑遷鼎,搬回了八鼎。

將士向秦始皇謊稱在半途起了大風,將一鼎刮到了泗水中。

秦始皇也不想一想,在雒邑遷鼎的將士怎麼會知道鼎落到遠在數百里外的泗水中,竟在東巡泰山後折而南至徐州,真的派人在泗水中打撈,結果如同水中撈月。

《史記》對於秦始皇所得的八鼎語焉不詳,它們是否是大禹聽鑄的鼎?大小輕重如何?又有什麼樣的紋飾?是方的還是圓的?儘管我們我現在從地下獲得了不少商鼎和周鼎,考古資料也說明了夏代已經進人了青銅時代,但目前尚未獲得大禹鼎,於是人們還提出大禹是否真的鑄造過九鼎的疑問。

《逸周書·克殷解》記載:周武王在牧野之戰獲勝後,就把九鼎從商都遷走了。

不過未說明所遷之鼎是大禹的九鼎還是商鼎,更沒有說明鼎之大小輕重及形制。

雖然按理九鼎應該遷至周武的都城鎬京,可是王孫滿卻說九鼎在郟鄏(東周的都城雒邑)。

我們姑目把當時的情況作這樣的理解:由於九鼎過分巨大和沉重,武王的將士們把它們搬到郟鄏就作罷。

後來周成王在郟鄏營建東都雒邑,九鼎因此在雒邑。

《克殷解》的不詳尚可忽略不計。

公元前606年,雄心勃勃的楚莊王為了幫助周王室,率領軍隊攻打盤踞在東周都城雒邑附近的戎人,獲勝後駐軍於周的領土內。

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便乘機問鼎之大小輕重。

王孫滿敏感地回答:「在德不在鼎。

」意為想要統治天下靠的是道德和才能,不是靠既大又重的鼎。

接著他又講了大禹因為有德,鑄造了九鼎,夏桀因為「昏德」而鼎遷於商;商紂王暴虐而鼎遷於周的事,並說:「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

」還告誡莊王:東周雖然不如西周強大,但周成王曾經占卜過,周王室享有700年的天命,而現在不是改天命的時候。

把莊王欲取代周天子地位的野心擋了回去。

碰了一鼻子灰的楚莊王則以「折勾之喙足以為九鼎」的話來挽回面子。

這一個故事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典故。

《左傳·宣公三年》的這一則記載也是有關大禹鑄九鼎的重要資料。

王孫滿雖然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其中還是存在著疑問:既然大禹所鑄造的九鼎在周王室,王孫滿又明知「天命未改」,告訴楚莊王又何妨?如果具有紳士氣度,就是讓楚莊王參觀九鼎,又有什麼關係?莫非其中有鬼!周王室所 擁有的九鼎可能並非大禹鼎,甚而至於可能不是商鼎,很有可能是周王室自己鑄造的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

天機不可泄露,因此他只能用一番大道理去塘塞楚莊王。

稍晚於《左傳》的《墨子·耕柱》卻說:「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

」鑄造成九鼎者不是大禹,而是其子夏啟;所用的銅材不是九州牧所貢的金,而是由蜚廉採礦所得。

雖然《耕柱》描繪了夏鼎「三足而方」的形制,又進行了神化,可是鼎的鑄造者是大禹還是夏啟,難以考定。

再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方鼎都是四足的,圓鼎才是三足的。

西漢編定的《戰國策》記載了秦昭王興師動眾去東周搬九鼎的故事,東周君臣一片恐慌,謀士顏率獻計,要齊國派軍隊救東周。

結果齊王也想得到九鼎,顏率就勸說齊王:鼎又大又重,每一個需要9萬人來拉,遷九鼎則需81萬人,還要帶上許多器具;再說,運鼎須經過魏國的國境,魏國也一直覬覦著九鼎,恐怕鼎未到齊國就被打劫了。

齊王也只得暫時作罷。

《戰國策》所敘事情往往有誇大成分,而當時的秦、魏、齊、楚都覬覦著九鼎則是事實。

可是《戰國策》也沒有說明東周的九鼎究竟是怎麼回事。

進入信史時代的《史記》有三種記載:其一,《秦本紀》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滅東周,「其器九鼎入秦」,唐張守節《正義》說:「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其二,《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東巡泰山,折而南下,舉行了祭祀儀式,「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其三,《封禪書》曰:禹鑄九鼎,「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這種記載透露了一個信息:秦朝所獲得的是「周鼎」。

不過另外的疑問也出現了:秦獲得的周鼎是8個,還是9個?究竟是一個周鼎入於泗水,還是陳列於宋社的九鼎沉於泗水?秦始皇派人打撈的是一個周鼎,還是9個「商鼎」或者是大禹鼎?秦朝所得的八鼎又在何處?《克殷解》所記載的周武王遷的是商鼎還是大禹鼎?宋國為商的後裔,宋社所陳列的是什麼鼎?司馬遷為什麼要把宋社的鼎拉扯到一起敘述?這許多疑問看來只有在從地下獲得大禹鼎後才能怡然冰釋。

大禹或夏啟是否鑄造過九鼎?至今尚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從目前考古獲得的時間相當於夏代的青銅器均為小件器皿,而且鑄造工藝較粗劣,故夏初不可能鑄造偌大的九鼎,史書所記乃是傳說,是商周統治者的偽托之辭。

另一種意見認為:雖然時間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東下馮等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不足以證明夏初有能力鑄造大鼎,但是這些青銅器並非那個時代的全部。

大禹夏啟當掌握了當時最高級的鑄造技術,仍有可能鑄造大鼎,期待未來的考古發現吧!若後一種意見成立,大禹鼎尚能重見天日。

可是筆者還要提出兩種意見:第一,即使大禹或夏啟鑄造成9個大鼎,可是由於它們是夏王朝權力的象徵,商代得到後就把它們熔毀,添加一些新材料後鑄成商鼎;周武王所遷的則有可能是商鼎,他也把它們熔毀後鑄造成周鼎;及秦朝獲得的八鼎或九鼎有可能焚毀於項羽之火燒咸陽。

此說的依據是成語「革故鼎新「。

《周易·雜卦》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這條記錄多少透露了商毀夏鼎、周毀商鼎的信息。

第二,夏初真的鑄造過九鼎,也真的三代相承受,及戰國後期,分裂後的周赧王自知難逃厄運,就組織人力把九鼎深埋於地下了,秦朝所得的乃是周王室某公卿的八鼎。

因此,秦朝史官乃至司馬遷都沒法清楚地記載這些鼎。

若筆者的後一種意見能成立,大禹鼎尚能重見天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大禹鑄造的九鼎哪去了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鑄造了象徵王權的九鼎。儘管王朝在不斷更迭,九鼎卻始終從一個國王的手上傳到下一個國王的手上。沒有九鼎,就不能算是個真正的國王。然而,到了秦漢之間,九鼎卻不見了蹤影,由此人們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