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的由來,以及大禹造九鼎的真偽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個婦孺皆知的成語叫「一言九鼎」,形容一個人說話算話,絕不反悔,由此可以看出九鼎的「分量」。

九鼎來源於遠古時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大禹收「九牧之金」鑄造九鼎以象徵九州,每個鼎上還刻有各個州的地形和物產。

九州的說法出現很早,《詩經》及《禮記》中已經有了九州的記載,但《詩經》及《禮記》中並沒有具體的州名及範圍。

具體記載九州州名及範圍的是《尚書·禹貢》、《呂氏春秋·有始覽》、《爾雅·釋地》及《周禮·職方》等先秦史籍,但各書對九州的名稱及具體範圍的說法並不一致。


在這些書中,以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對後世的影響最大。

按照《禹貢》的說法,九州是指冀州(今河北省)、兗州(今山東東部)、青州(今山東北部)、徐州(今山東南部及徐淮一帶)、揚州(今淮河以南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一帶)、荊州(今湖南、湖北一帶)、豫州(今河南省)、梁州(今四川省)雍州(今陝西省)。

從九州所指的範圍來看,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天下」的認識,這與夏的活動區域有著顯著的區別。

現在一般認為,二里頭文化即為夏文化。

二里頭文化主要分布於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這一帶被稱為夏墟。

即使將夏的活動範圍再擴大到整個中原地區,與「九州」仍然相差甚遠。

另外,從二里頭文化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基本上都是素麵,既沒有紋飾,也沒有文字。

青銅器上的紋飾從商代初期才開始流行,而文字的流行則是在西周時期。

因此,夏代的青銅鼎上不可能出現大量的紋飾及文字,在銅鼎上出現九州的名稱、地形及物產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但這並不是說就不存在九鼎。

「九」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陽數,十以下的整數以九為最大,因此九在中國古代具有特殊的意義,如只有帝王才能建九開間的房屋等。

因此大禹以九鼎代表權利和天下是完全可能的。

從大禹所處時代來看,基本上是在夏朝建立之初,當時,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產生。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青銅鑄造技術應該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晩期。

青銅是銅錫或銅錫鉛的合金,因其銅銹呈青綠色,故名青銅器。

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在出土的青銅器中,主要是小型的工具,如小刀、鑽錐、鑿、魚鉤等。

這些青銅器一般製作較為簡單,用單扇范(即兩個外范合模)即可完成。

但二里頭遺址也出現了爵、鈴等青銅容器,容器的製作相對較為複雜,由於其中間是空的,必須使用合范,即除外范外還要用內范。

既然可以鑄造銅爵等容器,則鑄造銅鼎應該也不是什麼問題。

因此,單純從鑄造技術上來說,大禹鑄九鼎是完全可能的。

大禹九鼎鑄造完成以後,成為啟所建立的夏朝的鎮國之寶。

夏商周時期九鼎成為國家的象徵,鼎的遷移象徵著政權的更迭。

只有得到了象徵國家的九鼎,才算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也只有擁有了九鼎,其政權的合法性才能得到確認。

因此無論是商代夏,還是周代商,都是以九鼎的遷移作為最終的標誌。

由於九鼎具有這種神聖的功能,自然不可能輕易示人,因此,九鼎從其鑄造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其實根據史籍的記載,禹作九鼎本來只是作為九州的象徵,即《史記》中所說的「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徵九州之物,故言九鼎」。

然而在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又增加了鼎的神明作用,所謂「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用」。

「夏後開鑄鼎,成,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

「周鼎不爨而自沸,不投物,物自出。

」正是由於九鼎的象徵性、神明性及神秘色彩,個別具有圖謀之心者自然就有了一睹為快的「問鼎」衝動,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楚王問鼎」的故事了。

楚莊王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其「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鳴驚人」,相繼吞併了楚國與中原地區之間的許多諸侯小國。

隨著國力的不斷強盛,其政治野心也開始膨脹。

公元前607年,楚莊王攻打洛陽附近的一個叫陸渾戎的少數民族,取得勝利後班師回國,在經過洛陽(東周都城)時,陳兵於洛陽邊境,向周王炫耀武力。

周王雖然號稱是天下的共主,但令出諸侯,周王的實際管轄範圍僅僅是在洛陽周圍一個很小的範圍內,軍事實力還不及一個中等規模的諸侯國。

面對強大的楚國,周王自然是不敢怠慢,趕忙派大夫王孫滿帶著禮品前去慰問。

楚莊王就心懷叵測地向王孫滿打聽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輕重大小。

王孫滿嚴厲地說:「桀有亂德,鼎遷於殷;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的輕重大小怎麼可以問呢?從此以後,「楚王問鼎」遂成為有個人野心的代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誆騙世人千年的禹王九鼎可能根本不存在!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將全國陸地劃成九個州。各州長官向大禹進貢銅材,大禹用它鑄造了九個大鼎,九鼎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桀亡,鼎遷於商:商紂亡,鼎遷於周。可是周亡後,秦朝卻只獲得八鼎。據遷鼎的將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