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日」活動精彩接地氣 文博知識華麗麗「走」到咱身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太原市食品街舉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本報記者寇寧攝

太原市食品街「遺產日」活動中的古裝走秀。

山西,被譽為文化大省,我們不僅有豐富的文化、文物遺存,還有眾多老祖宗留下的精湛的手工技藝。

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經歷著歲月的滄桑,飽含著歷史的滌盪,凝結著樸實的山西人民乃至中華民族的自信,而只有當公眾走近文化遺產,才能領略其魅力和精髓。

6月9日,在全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匯聚了歲月積澱的文化遺產「活」了起來,公眾不僅有機會在家門口欣賞到技藝絕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也走進了考古工地的現場,去近距離感知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感知我們身邊的美好。

穿越晉陽古城 揭開壓縮在泥土中的歷史

提起考古,那份神秘與獵奇總是吸引著公眾。

9日當天,為了展示山西最新考古成果,傳播考古知識,激發社會公眾關愛歷史、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晉陽古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公眾開放日」活動,近百位公眾一同走進晉陽古城,近距離感知考古的魅力。

晉陽古城是太原城市的基點,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源區晉源鎮附近,遺址面積大致約20平方公里。

正因如此,其發掘十幾年來,備受廣大公眾的關注。

晉陽古城從建城到廢棄連續使用1500年,宋初的突然焚毀以及後期較少破壞,使其成為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遺存埋藏豐富的古代城市遺址,特別是唐五代時期的都城遺址,在中國都城遺址中獨具特色。

自2011年開始,為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晉陽古城遺址的考古工作由此拉開序幕,本次開放的二號建築基址是晉陽古城遺址最新發現。

據了解,在二號建築基址上,共發現了兩組大型的建築基址,西組建築基址始建於晚唐,毀棄於五代之末。

整組建築由左右兩側房屋組成一個封閉的多進院落。

建築朝南,中軸線左右布局,由山門、三個庭院、十個殿堂和四處廊廡組成。

位於中軸線上的二號建築基址目前正在發掘,已揭露出山門、兩座庭院、兩座三開間殿堂遺址。

在七號殿址前灰坑中出土金剛經殘碑,在六號與八號殿址之間出土大量記事殘碑。

在二號殿址西出土有「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晉陽宮……特命良工塑北方……雄異也武皇……」的殘碑。

由此可推斷此建築為皇家寺廟建築,通過對出土遺蹟及遺物分析,判斷該寺廟建築修建年代為晚唐,唐武宗時期受到破壞,但五代仍在使用,最終毀於宋初。

在西組建築以東100米,為東組建築。

整個東組建築基址分三期,最晚一期始建於東魏,最後廢棄於唐。

出土有「興和」與「天保」銘記的空心磚、脊頭瓦、蓮花紋瓦當、漢白玉「神王」造像等。

兩組建築基址的發掘,揭示了不同時代同一區域的不同類型建築,對於研究古代建築的布局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尤其是晚唐大型寺廟建築,完整和清晰的建築平面結構,在佛寺考古中較為少見。

發現的「隋之晉陽宮」殘碑資料,推斷髮掘區應是隋代晉陽宮所在區域。

這對於進一步了解晉陽城不同時代的布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近百位公眾了解到了晉陽古城的歷史,當大家踏上這片土地後,頓覺有了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站在了古晉陽城,看風起雲湧、滄桑變化。

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能通過考古發掘的實物所證,來探究歷史。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介紹了考古工作中的工作細節和操作流程,「瞧,這個就是洛陽鏟,我們通常都是運用這個工具進行土地探測,憑藉洛陽鏟帶上來的泥土附屬物,來分析底層的年代和結構。

」看著工作人員手中的洛陽鏟,不少慕名而來的大學生朋友早就躍躍欲試了,他們使出全身的勁兒往地下打眼,可鏟子卻紋絲不動。

「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很難,考古工作挺不容易的。

」來自山西大學的體驗者們發出這樣的感嘆。

看著五花八門的考古工具,領略著考古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不少人對考古有了全新的認知,「看了那麼多的影視作品,以為考古是一件挺神奇的事情,沒想到這麼辛苦,要拿著小毛刷一層層地清理地里的文物,而且這樣露天的工作環境也真是艱辛。

」來自杏花嶺區的紅麗女士感慨道。

一番體驗過後,近百位公眾還有幸參觀到了該遺址中出土的建築構件,從瓦當,到空心磚,再到建築上的造像,看著如此精美、繁雜的花紋,給人以美的享受。

食品街里非遺唱大戲 多彩技藝盡顯美好生活

非遺展演,是最好看也是最好玩的。

對於公眾而言,不僅能欣賞到舞蹈、歌曲等充滿藝術元素的表演,還能欣賞到眾多傳統手工匠人的良心巨製,生活的美好也就隨之打開。

上午9:30,由山西省文化廳、山西工美集團聯合在帽兒巷食品文化一條街舉辦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展演活動。

這邊鑼鼓喧天引得群眾一片叫好聲、那邊古裝走秀吸引看客流連忘返,食品街熱鬧非凡,瞬間有了過年時的模樣。

鑼鼓、嗩吶、舞獅、社火、戲曲等民俗展演,剪紙、木偶皮影、瓷器砂器拉坯、山西三大漆器製作工藝展示等非遺活動全部都出現在這條街上,各類工美技藝的傳承人拿出自己的絕活,讓前來食品街上的看客駐足欣賞並參與其中。

除了主會場的活動,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還在分會場舉辦了多種形式的非遺展演,在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舉辦夜讀非遺活動,向公眾宣傳展示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成果;組織群眾在晉韻小劇場進行風箏、皮影、編織、DIY不織布、燈籠、陶藝等非遺體驗,讓公眾感知非遺在我身邊、非遺讓我的生活更美好。

此外,山西省工藝美術館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傳統大漆髹飾技藝創新創作人才培養研修班》於6月9日下午正式在平遙開班,與會學員通過集中培訓、參觀考察、實操訓練、交流採風、創作實踐、作品展示完成研修計劃,為傳統大漆髹飾技藝再添生力軍。

山西古建築煥發新魅力 鏡頭之下美出新高度

由山西省文物局、山西博物院、山西古建築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匠心·光影——鏡頭下的山西古建築」攝影展在山西民俗博物館內展出。

眾多山西古建築聚焦在鏡頭之下,多角度呈現古建築之美。

與此同時,該攝影展也在上海拉開帷幕,晉、滬兩地同時展示山西古建築,讓鏡頭下的山西古建築美出了新的高度。

該展覽自去年12月啟動,經過2個多月的徵稿,主辦方陸續收到了上千張參賽作品,投稿人群來自山西、上海、江蘇、北京、浙江等全國二十多個省市。

大賽經過山西省文物局專家、山西省攝影協會攝影專家、山西博物院文物攝影師共同評定,以及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仿古建築鑑定,最終選出優秀作品,在上海和山西分別舉行攝影作品展覽。

此次展出的142幅作品,分為蒼穹之下、莊嚴法相、如翼之飛、如傘如蓋、玉宇瓊樓、門內門外、時空之境、山村古韻八個部分,內容涵蓋廣博,攝影角度多樣,既有世界文化遺產和經典古建築的壯美身影,又有彩塑、壁畫、藻井、斗拱、飛檐、門柱的細節描述;既有對古建築歷史環境風貌的巡禮,又有家國情懷精神心靈的寄託,表達出攝影者對傳統古建築的關心和嚮往,對建築建造者和保護者的尊重和禮敬。

山西作為文物大省,不可移動文物在冊登記數量約53875處,其中古建築就有28027處,是全國古建數量最多的省份。

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涵蓋了佛光寺、懸空寺、華嚴寺、應縣木塔等著名古建築,也包含了古村落的現代面貌,充分展現了山西古建築的歷史風貌和人文內涵,同時也傳達著攝影者自身對古建築的理解和熱愛,為觀者展示了山西古建築在歷史、當下交融情境中的影像。

武林「幫派」龍城切磋 家門口就能看上武林大會

總能在影視劇中聽到華山論劍,武林大會,但是你有想過開在家門口的武林大會嗎?9日上午,「中國功夫武耀龍城」傳統體育類項目展演活動在小店區文體中心隆重舉行。

來自全省各地的武林「幫派」齊聚龍城,一決高下。

對於公眾來說,能一次欣賞到高質量且地道的武術表演,也實屬難得。

本次活動以「活態傳承活力再現」為主題,融合了我市各種傳統體育類項目,有國家級非遺項目風火流星,省級非遺項目晉陽三三叉、洗髓經,市級非遺項目辛村形意拳、通背纏拳等以及區屬的傳統武術20項,200餘名武術愛好者參加此次展演,是人數最多、項目最全、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術界盛會。

大家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以武會友,表演團隊把各自獨特的武術技能充分展現給大家,現場觀眾陣陣喝彩,掌聲連連,讓廣大市民近距離地感受到我國傳統武術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從而體現出非遺的活態傳承和旺盛活力。

一個文化遺產日,讓公眾有了了解山西文化的機會,也擁有了近距離感知山西文化的機會,眾多散落在民間的文化珍寶,在這一時刻聚攏在一起,發著光、散著熱,傳播著中華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技藝。

多希望,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不僅僅只存在於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它能時常在我們身邊,讓生活中增添文化的美好。

本報記者 孫軼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星堆 從一鋤頭到兩個坑再到一座城

1986年7月18日,廣漢南興鎮第二磚瓦廠的民工楊運洪和劉光才為了廠里最後一窯磚的土,在考古隊指定的範圍取土。兩人在一個台地上折騰了一兩個小時,也沒找到土層厚的地方。汗流浹背的他倆準備放棄時,鋤...

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展公眾考古活動

內容摘要:□記者高曉雷報導本報曲阜訊在第十個國家「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魯國故城考古隊聯合舉辦公眾考古活動,營造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