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坑或現外國兵 驚現神秘「綠臉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今日又將成為關注焦點。
經過國家批准,塵封多年的二號坑將迎來第二次正式發掘。
與一號坑的氣勢宏大相比,二號坑略顯低調。
二號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軍團,之前又發現過哪些寶貝,此次發掘又有可能會帶來哪些驚喜,華商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二號坑啥模樣:多兵種部隊
秦兵馬俑坑一共有3座,一號坑最為宏大,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兵馬俑數量也最多,預計有6000多件,可能是秦始皇的步兵團隊。
三號坑面積很小,但其地位卻最高,疑似軍事指揮機構。
而二號坑,則是多兵種混編的。
據介紹,1976年6月~1977年8月,考古隊對二號坑局部試掘,搞清楚了二號坑的模樣,二號坑不足一號坑面積的一半,約6000平方米。
該坑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124米,南北最寬處98米,坑的東、西、北三面均有斜坡門道。
二號坑分為戰車方陣、騎兵陣、弩兵陣和車、步、騎混合方陣四種。
最東端是弩兵陣,由身著戰袍的輕裝立射俑和身穿鎧甲的重裝跪射俑組成。
戰車方陣是四個方陣中最大的,分布著幾十乘戰車和作戰的士兵。
俑坑的中部,是由戰車、步兵和騎兵組成的混合軍陣。
俑坑的北半部是一個騎兵方陣。
專家介紹,考古專家根據出土和發掘情況推測,二號坑估計可出土陶俑1300餘件,木質戰車89輛。
四個小陣有機結合,構成一個曲尺形大陣,形成「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則可以單獨作戰,合則渾然成為一體,發揮多兵種混合作戰的威力。
尤其是車、步、騎三個兵種混合編組,是自戰國時期步兵、騎兵成為獨立兵種後在軍陣上的一個重要發展和變化,反映了古代「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的戰術思想。
資料圖:兵馬俑
二號坑出過啥寶貝:神秘綠臉俑
1994年,考古專家對二號坑進行了正式發掘,其中在G18過洞首次發現了保存比較完好的8件彩繪陶俑。
後來考古專家清理出土跪射俑多件,立姿軍吏俑、立姿俑。
最令人驚喜的,是在二號坑中出現了大量保存較好的彩繪俑,彩繪色彩完好程度遠勝一號坑,其中這些陶俑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神秘的綠臉俑,這個兵馬俑除了頭髮、鬍鬚、瞳孔是黑色外,臉部全是石綠顏料塗成的綠色,臉部為何會是綠色?至今依然是謎。
期待1能否再出彩繪兵馬俑
與一號坑相比,二號坑出土保存顏色更為完好的兵馬俑幾率更高。
專家介紹,此前在二號坑中發現的彩繪兵馬俑,保存程度比較好,這是因為二號坑被破壞的程度比較輕小,而且二號坑的兵馬俑不少是跪射俑,個頭相對較低,與淤泥混為一體,所以彩繪更容易保存,人們有望看到更精美的彩色兵馬俑。
期待2是否還有神秘「綠臉俑」
「綠臉俑」就出土於二號坑,此次發掘會不會有更多「綠臉俑」、「藍臉俑」呢?這些秘密有待揭開。
期待3秦代神秘戰車啥模樣
與一號坑發現的指揮車相比,二號坑的戰車則更為實用,秦軍在打仗時,所用的戰車到底啥模樣,值得期待。
期待4能否發現新的秦國兵器
在兵馬俑三座坑中,出土了數萬兵器,其中以青銅鏃居多。
出土的青銅兵器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短兵器,有劍、金鉤(吳鉤);第二類是長柄兵器,有矛、戈、戟、鉞、殳、鈹等;第三類是遠射程兵器,有弓、弩。
這些兵器都是鑄造成型,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創新,表現了青銅武器的高度發展。
有的兵器上還有刻辭,為研究秦代的兵器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二號坑中兵種眾多,此次發掘將有哪些神秘兵器呢?
期待5是否有「外國士兵」
2003年初,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考古隊在秦兵馬俑博物館門前約500米處,清理一處為秦始皇陵燒制磚瓦的窯址時發現了一座墓葬,埋藏有121具人的骨架。
專家們在對骨架做DNA鑑定時,發現了一個具有「歐亞西部特徵」的個體。
專家推測,在漢代「絲綢之路」之前秦始皇在位時,東亞人群和歐亞西部人群間就可能已經有了較為頻繁的聯繫,既然有「洋勞工」,那麼在秦始皇的「軍陣」中,會不會出現「外國士兵」呢?
圖為兵馬俑二號坑考古現場。
張天柱 本報記者 趙爭耀 攝
原標題:兵馬俑二號坑再次發掘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關於秦始皇陵大遺址的考古工作也一直備受關注,而近日它更是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為了進一步了解秦兵馬俑二號坑的埋藏內涵,4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啟動二號坑的第二次發掘,計劃發掘面積200平方米。
此次發掘,採用「邊發掘邊展示」的形式,遊客可以現場觀摩發掘過程,看看兵馬俑出土的最初模樣。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關於秦始皇陵大遺址的考古工作也一直倍受關注,而近日它更是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為了進一步了解秦兵馬俑二號坑的埋藏內涵,4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啟動二號坑的第二次發掘,計劃發掘面積200平方米。
此次發掘,採用「邊發掘,邊展示」的形式,遊客可以現場觀摩發掘過程,看看兵馬俑出土的最初模樣。
1 再次發掘期待驚喜
「秦俑考古隊於1976年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北側發現二號坑,隨後組織了局部試掘,發現二號坑是一座地下土木結構的建築,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
」4月30日上午,在兵馬俑二號坑考古現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研究員、兵馬俑二號坑考古隊領隊朱思紅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文物局批准有計劃地發掘二號坑,於1994年3月1日,由袁仲一先生主持對二號坑開始第一次發掘。
第一次發掘從1994年持續到2008年。
1999年,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被評為全國田野考古發掘一等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被授予的第一個田野考古發掘一等獎。
「二號坑第一次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此次啟動第二次發掘,說實話,作為領隊我感到壓力很大,現在,只有傾力去做好每一步,每一個細節,發掘並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
秦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考古學家袁仲一介紹說,二號坑據測埋藏有陶俑、陶馬約1400餘件,戰車89乘、騎兵鞍馬116匹,雖然在陶俑總數上少於一號坑,但卻獨具特色。
「二號坑分為戰車方陣、騎兵陣、弩兵陣和車、步、騎混合方陣四種。
」袁仲一說,二號坑最特別的就是由這些多種部隊所組成的軍陣,四個小陣有機結合,構成一個曲尺形大陣,形成「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則可以單獨作戰,合則渾然成為一體,發揮多兵種混合作戰的威力。
尤其是車、步、騎三個兵種混合編組,是自戰國時期步兵、騎兵成為獨立兵種後在軍陣上的一個重要發展和變化,反映了古代「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的戰術思想,也為現代的軍事歷史研究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模型資料。
「考古就是一種探索,至於這次發掘能出土什麼樣的彩俑,現在不好說,發掘才剛剛開始,我們只有耐心地期待。
」
據悉,此次發掘從即日起開始,到今年11月份結束。
跪射俑(資料圖片)
2 二號坑彩俑保存最好
1998年在二號坑局部考古清理工作中,於俑坑G18過洞首次發現了保存比較完好的彩繪陶俑,經過清理,共發現8件。
2004年至2007年,又在G18清理出土跪射俑7件,立姿軍吏俑、立姿俑各1件。
2008年,考古隊又在G9清理出土兩件跪射俑。
「2200多年來,秦俑坑曾歷經水火等磨難,一號二號秦俑坑被火燒過,一號坑是大面積過火,二號坑是局部過火,大量黑色灰燼殘留在夯土牆上。
三號坑沒遇大火,但破損程度最為嚴重,陶俑基本被砸了個遍,有的碎成粉末,根本沒法修復。
」袁仲一說,地處驪山腳下,三個俑坑都遭過洪災,再加上深埋地下多年及其它自然因素的侵蝕,使得絕大多數兵馬俑出土時已非色彩斑斕,只有或多或少的顏色殘跡。
相對而言,二號坑彩俑保存得最好。
出土後殘留在兵馬俑上的彩繪,離開了地下濕度充分的保存環境,失水現象非常嚴重。
當飽水的漆層開始乾涸並出現裂縫時,變形就會隨之出現。
漆層在乾燥的過程中,底層劇烈收縮並嚴重起翹捲曲,從而導致了整個彩繪層與陶俑本體的脫離,這便是造成秦俑彩繪脫落的主要原因。
對生漆層的保護與修復,是兵馬俑彩繪保護中的一個重大難題。
自兵馬俑發掘開始,對於兵馬俑彩繪的保護與研究就一直在持續,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了課題組,後來又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局合作,開始對彩繪保護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經過多年的艱苦攻關,課題組首先發現秦兵馬俑彩繪施有生漆底層和顏料層構成的,並證實其有機層是用中國生漆製作的。
彩繪保護的關鍵是穩定生漆層,課題組成功地找到了運用聚乙二醇(PEG)與聚氨酯乳液(PU)聯合處理和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這兩套保護方法對秦俑彩繪進行了加固,成功有效地保護了一批出土的珍貴彩繪陶俑,不但使以後出土的秦俑保留色彩成為可能,也為保護出土的其他古代漆底彩繪提供了技術支持。
這一技術,在保護同類陶質器物上的彩繪方面,得到了推廣。
秦俑二號坑彩繪陶俑的發掘出土與保護成功,是多年來秦俑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穫。
它不但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秦兵馬俑的原貌,而且為我們研究秦代軍人服飾顏色的特點、彩繪藝術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
3 「綠臉俑」應為青面俑
1999年9月,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出土一尊跪射俑,俑身上的彩繪保存較好。
鎧甲呈赭黑色,甲帶為朱紅色,綴連甲片的針腳為白色。
長襦系粉綠色,袖口鑲以天藍色的花邊,褲為棗紅色,護腿為粉綠色,履為赭黑色,履帶為粉綠色,墨發以朱紅色的髮帶系扎。
兩道濃黑眉下的雙眼,白睛黑珠,炯炯有神。
長方形的綠色面龐,洋溢著威武之氣。
該俑一出土,人們便以其臉色稱之為「綠臉俑」或「綠面俑」。
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綠臉俑,其成因人們有多種猜測,是色變?或是綠色人種?或是工匠的錯誤?或是工匠的惡作劇?或是迷惑敵方的偽裝?文物保護工作者對綠面俑彩繪層次結構及彩繪材料進行了分析研究。
結果表明,該俑頭彩繪的底層及發色的主要成分為天然礦物顏料及植物顏料,面部、頸部等部位的綠色並非色變所致,而是原創作之色。
這樣,色變的可能性就排除了。
秦代刑罰之重,管理之嚴,何況是帝王陵墓工程,哪個敢兒戲?所以,說是工匠的錯誤或惡作劇,是不大可能的。
至於說是綠色人種也是站不住腳的。
若是綠色人種,為何唯有面部為綠色?若是偽裝,為何僅此一例,何況又僅限於面部?如何解讀「綠面俑」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中的又一個待解之謎。
朱思紅研究認為,「綠臉俑」應稱青面俑。
他說,自先民開始意識到色彩時,「青、赤、黃、白、黑」五色便被古人視為吉利祥瑞的「正色」,色彩情感認知和體驗便產生了,從而對五色加以崇拜,中國人色彩認知中的五個基本色即由此而來。
另外,「青,生也,象物生時也。
」引申為出生,少年。
人們以「青年」指少壯之年,是因少壯之年如草木方青。
稱其為青面俑,是因為「青」更能表現這位武士的青春活力。
當然,還有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和秦俑藝術創作的多樣性,秦俑製作者注意到了通過面部色彩的變化來表現藝術個體之間的差異,青面俑的出現正是其表現。
工匠們正是通過面型設計、面部神態刻劃,以及面部色彩的運用等塑造出了豐富的人物典型,突破了群雕藝術創作中千人一面的難關。
「由於此前在二號坑中發現的彩繪兵馬俑,保存程度較好,此次重新發掘,人們更期待看到精美的彩繪兵馬俑。
」朱思紅說,考古不是挖寶,與繁華的物質世界相比,它是一個創造知識、探索歷史的沉默過程,是一種精神、更是一份責任和榮譽。
文/本報記者 趙爭耀 圖/張天柱
直擊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二次考古發掘現場
「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標籤,讓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自1974年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起就不曾平凡。4月30日上午11時,40年後的他再次矚目。這一次,不是世人熟悉的浩浩蕩蕩威武之師的一號坑。而是依偎在他西...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
揭開秦陵兵馬俑第三次發掘成果中隱藏的秘密
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1979年10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大廳為拱形鋼架結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廳頂距俑坑底部高22米,總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把一號兵...
秦始皇陵二號坑開始第二次發掘 能否出現神秘兵器令人期待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王瑛)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關於秦始皇陵大遺址的考古工作也一直引人關注,而近日它更是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根據秦始皇陵大遺址考古工作的計劃與進展,為進一...
秦兵馬俑精華「呼之欲出」 彩繪俑保存較好
解放網2015-05-02 17:21塵封20多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啟動第二次正式發掘的消息令人關注。專家透露,二號坑內有望出現大量保存較好的彩繪傭,塵封多年後遇空氣會變色,但目前保護顏色的...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發現兵馬俑被焚燒痕跡,首次發現戰車上有「盾」、戰車不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