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明堂遺址公園初開放,吸引眾多觀眾,為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大同明堂,人們自然會想到那首膾炙人口的漢樂府《木蘭辭》中的名句:「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這裡的明堂泛指天子的宮殿。

目前,發現並考古發掘的明堂遺址有漢長安明堂、漢魏洛陽明堂、唐東都洛陽明堂和北魏平城明堂遺址四處。

其中,北魏平城明堂遺址位於大同市向陽東街。

現在,當你路過此條街,看到一幢環形巨製建築裝點著周邊街景,為南環橋增添著另類風光,這便是規模宏大的明堂公園。

那麼,這大氣磅礴的明堂蘊涵著怎樣的建築內涵和文化味道?

明堂始創於黃帝,夏代稱「世室」,商代稱「重屋」,周代始稱「明堂」。

可見,明堂最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這裡祭祀祖先,頒布教令,發布政令,朝見四方諸侯,舉行養老尊賢、宴饗、射箭比賽、獻俘等典禮和儀式。

商周以後,明堂的職能漸漸發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場所。

秦及西漢初,出現了按方位祭祀五帝(赤、白、青、黑、黃)的「畤」和「廟」。

而對於明堂的建築式樣,儒家經典沒有明確記載。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志忠說,漢代以後歷代王朝所建的明堂宮殿基本是上圓下方。

漢武帝封禪泰山後,在泰山興建了據說是仿黃帝時期的明堂,此明堂四周環水,中間為草頂樓閣。

這是後代明堂的雛形。

之後歷代大多沿襲這一模式。

「上圓下方,四周環水,這在古代有著神秘的象徵意義,也許有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君權神授之意。

」張志忠說。

明堂作為都城重要的禮制建築,歷代都倍受重視。

漢代以來,從地望、建築形制、建築規模等已形成嚴格的制度,成為中國古代禮制文化的核心。

「北魏明堂反映了孝文帝對漢文化的一種深層次認同,反映了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一種文化高度。

」張志忠認為。

北魏明堂由李沖設計,他主持興建了平城的明堂、圓丘、太廟和洛陽的許多禮制建築。

在長達五年的明堂形制考校中,他巧妙地把三禮古論和兩漢古制融匯綜合,創立了明堂、辟雍、靈台三宮合一的新形制。

張志忠說,北魏平城明堂遺址發現於1995年5月,其外部結構是巨大的環形水渠,水渠內側,四周臨水處,東西南北分別有一座凸字形夯土台基,突出的部位伸向渠內。

環形水渠的中央,地表下有正方形夯土台基,此中心建築為明堂所在。

其上層是靈台,周圍的環形水渠就是辟雍。

這種將明堂、辟雍、靈台合而為一的建築形式,在已發現的明堂中是獨有的。

明堂、辟雍、靈台、太學作為古代獨立的禮制建築,其功能也是不一樣的。

「明堂用於按月頒令,辟雍用於宣布教化,靈台用於望氣占星、觀測天象,太學用於講經習射,內容都是儒學禮制,但各自的功能不同。

」張志忠介紹說。

如今,北魏明堂公園正以它獨有的風采,展示著北魏皇家建築氣象。

其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採用傳統的上圓下方基本造型,象徵天圓地方。

地下一層相當於原來的夯土台基,四面各有兩道台階,現在可作為多功能展廳,展示平城面貌、明堂建設、考古發掘和歷代生活。

明堂公園建設注重考古發掘、文物保護、遊覽觀光、遺址信息展示於一體的建築原則,旨在讓人們置身於古代禮制建築之中,感受1500年前北魏皇家氣魄,品味中國禮制文化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

據悉,明堂公園冬季入園時間為每日早7時至18時,部分遺址保護類項目暫時不能參觀。

相關連結】名堂遺址被發現於1995年5月,文物工作者經過1995年、1996年、2015年三次科學發掘,基本探明了北魏平城明堂的遺址布局、覆蓋範圍,為北魏平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尋找到明確紀年坐標點。

2008年,大同市明堂遺址公園修復被列入歷史文化名城復興工程,2010年5月在大同市向陽街原址開工建設,歷時6年,現該遺址公園已完工。


文字/趙永宏 攝影/雲中小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