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象尊: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現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周元

編輯 | 趙文


29歲時,吉美遊歷埃及、義大利、希臘後,沉醉於於古老的宗教文化,並開始收集與其相關的藝術品。

此後,吉美又從日本開始了他的首次亞洲探索之旅,探究古老神秘的東方宗教文化。

這次旅行之後他決定要建立一座博物館,不僅用以展示收藏,還要以此為基礎深入地研究他所感興趣的宗教文化與藝術。

吉美博物館成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博物館的建設和藏品的研究工作之中,從策展到收藏領域的開拓,直到1918年離世。

在吉美生前,博物館就開始大量地接受來自各方的捐贈,從法國考古隊在亞洲各地的挖掘成果,到私人捐贈,藏品的數量一直在持續增長中,直到1945年,法國國有博物館收藏大規模重新組合。

吉美博物館將其埃及部分轉讓給羅浮宮,後者則把亞洲藝術部分做為回贈。

吉美博物館因而成為首屈一指的亞洲藝術博物館。

吉美博物館最早建立之初的布展原則相當簡單粗暴,就是縫插針地安置新展品。

畢竟,當時所有的藏品幾乎都是愛米爾·吉美的興趣所在,令他自豪不已的遠征成果。

博物館整體展陳雜亂,展品擺放混亂,展廳猶如迷宮,直到1996年博物館重新改建。

改建一共用了5年時間,全新的吉美博物館從外觀上看變化並不大,但策展人和設計師竭盡全力消除不同展品之間的既定界限,沒有國界的限制,沒有材質的束縛,卻又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了解來自亞洲各地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以突出展品的魅力,呈現出一種質樸的靜默之美。

吉美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一所研究機構、一間圖書館。

它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學術空間,在這裡我們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走近亞洲文明、思考亞洲文化。

青銅象尊商代晚期長96厘米 高64厘米 寬45厘米

象尊是商周時期祭祀禮儀中的盛酒禮器之一,吉美博物館館藏的象尊體形龐大,長96厘米、高64厘米、寬45厘米,背部開口的長寬為26和21厘米,腹外側與頭部刻有獸面紋,耳、鼻、足部飾有鱗紋,屬於殷商晚期的作品,造型、紋飾構成極具匠心,自然寫實的造型和紋飾風格使得專家判斷更傾向於「它出自長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從該尊背部的開口形狀判斷,其原先應有一個蓋,且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東京根津美術館的藏品「雙羊尊」大致相同,遺憾的是頂蓋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毀,但它仍是目前世上所知的動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

全器為象形,象鼻上翹中空,與腹相通,似有流的作用,然此象尊形體較大,盛放酒液後恐難以傾倒。

象鼻的大部分已殘缺,原先很可能如湖南酸陵出土的象尊(見下圖,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一樣,象鼻上揚然後鼻端前伸。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象尊

象尊的腹部兩側各飾一個巨目圓睜、闊口眥牙的大獸面紋,頸部和接近臀部處各飾一鳥紋。

在象尊四條粗壯的腿上各裝飾了一個橫置的鳥紋,在前面兩條腿橫置的鳥紋上部,分別裝飾有一個倒立的變形龍紋。

被譽為青銅鑑定第一人的馬承源先生認為,在商周青銅器上,常常將獸面紋作為主題紋飾,同時配置有龍紋和鳥紋,其作用「是向帝和神人即上天表達世俗的願望,簡言之,就是希冀天人相通」。

象尊的腹底部經過修補,四足中空,其中還保存了一些當年鑄造時的陶范。

1903年6月,在杜魯歐拍賣所舉行的「中國日本工藝品:青銅器、漆器、琺瑯器、織物等—已逝保羅·伯諾(原羅浮宮友協會財務總監)的收藏」拍賣中,法國收藏家伊扎克·德·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將這尊象尊收入手中。

象尊當時編號為405,在拍賣圖錄上的描述如下:「大件象,風格古老,背上附圓腹型壺,可能為後代加制;動物站立,短鼻上卷;象體全身如同壺一樣雕有豐富的紋飾;綠銹色;高1米、寬0.95米。

同年,卡蒙多伯爵將之贈與法國政府,但保留生前使用權。

1911年卡蒙多過逝,次年該尊才與伯爵其它的精美西方家具以及日本版畫等贈品正式轉入羅浮宮,成為國家不可轉讓變賣的財產。

不幸的是,1914年羅浮宮遠東分部將其歸入「緬甸或高棉的雕塑」中,編號為291的藏品目錄僅描述該尊為「綠色青銅象」,並未提及其他;但到1922年,《象尊》才找到自己的正式位置,被納入「中國雕塑」範圍,且獲得屬於「公元前3世紀前的中國藝術」的美譽。

1945年,象尊和其他亞洲文物一起被轉入吉美博物館。

1975年,其曾在紐約舉辦的「吉美博物館之珍品」展出,直至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才被再次借到上海博物館,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