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社會動盪,然而各民族間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卻使得文學、藝術尤其是宗教藝術呈現繁榮,形成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社會動盪,然而各民族間文化的交融與歷史時期獨有的風格與特色。


北魏之初,造像形態融合統治者本民族的體貌特徵,以一種偉岸厚重,俯視凡塵的姿態矗立於大窟之中、崖壁之上。

其後,受到中原 「褒衣博帶」、「秀骨清像」
風格的影響,漢化傾向明顯,尤其是盛行於北齊的「曹衣出水」樣式,形態優美,極為傳神,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審美傾向與變化,和深層次的文化融合。

青州位於山東省中部,為古「九州」之一、齊魯腹地,歷史悠悠遠。

「左有山河之固,右有負海之饒」,是古代文化交流最為
頻繁的地區之一,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富。


龍興寺遺址位於山東青州城西部,南北朝時期被譽為「正東之甲寺」,寺中香火幾百年不絕,其規模於北齊最為興盛。

龍興寺一直存至唐宋以後,歷
史上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

1996年10月,在平整青州益都師範學校操場過程中,施工人員無意中發現了一些造像殘塊,龍興寺神秘的面紗由此被揭開。

在龍興寺遺址北部一處東西長8.7米、南北寬6.8米的窖藏
坑中,共出土造像400餘尊,出土數量之大在我國佛教藝術考古中首屈一指。

其時代跨度從北魏晚期至北宋,以北齊造像為
大宗。

造像種類有佛、菩薩、天王、羅漢、供養人等。

均造型
優美,風格獨具,雕刻精湛,又兼施彩繪、貼金。

其特色鮮明
的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和圓雕單體造像確立了「青州風格」的佛教藝術在整個佛教藝術史上的地位,充分再現了佛教藝術中國本土化的一個重要歷史過程,被譽為「改寫東方藝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的藝術瑰寶」,並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入選「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展覽通過極其精美的各式造像及內容豐富的圖文展板,全面展示了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佛教造像的發現過程、文化藝術內涵、「青州風格」佛像藝術的形成與獨特藝術風貌,以及龍興寺造像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中的突出地位。


展覽選取龍興寺窖藏出土造像精品50尊,均雕琢精湛,造型優美,特點鮮明:高浮雕背屏式佛像,褒衣博帶,衣飾繁複,雙目微闔,柔麗含笑;圓雕單體佛像,面相豐頤,眉目低垂,衣紋疏簡,大氣雍容;諸菩薩像,造型豐麗,裝飾繁複,纓珠懸掛,亭亭玉立。

造像上裝飾的飛天伎樂,奉持樂器,衣袂飄飄,翱翔凌空;螭龍倒懸而立,展尾伸爪,口吐花蕾荷葉,承托脅侍菩薩。


青州龍興寺系列造像,豐富了中國佛教藝術史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探索中國佛教藝術美學內涵的重要資料,對宗教史、藝術史、社會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今天,這些造像雖
歷經千年,卻仍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與動人的光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穿越千年,這是比蒙娜麗莎還美的微笑

1996年,青州龍興寺遺址窯藏共出土北魏至北宋佛教造像400餘尊,它們是20世紀中國最激動人心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以東魏和北齊時期的數量最多。這些剛剛醒來的沉睡者,為我們開啟了來自遙遠歷史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