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副館長:海昏侯、婦好墓展是如何策劃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3-6月,首都博物館舉辦了兩個特展,即「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和「王后·母親·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40周年特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最近,首都博物館副館長楊文英女士在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上發言,介紹了這兩個特展的策展故事。

這是公共考古的一個重要議題,我們整理了楊館長的演講內容,以飧讀者。

博物館辦的考古展覽是公眾考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眾通過參觀展覽學習考古知識、了解研究成果,這種形式最直觀、最便捷,也最受公眾歡迎。

可以說展覽架起了考古與公眾之間的一座橋樑。

那麼,海昏侯和婦好墓這兩個特別展覽是如何策劃的呢?

首先談談海昏侯考古展。

應該說,無論是在業內還是在社會上,在舉辦這個展覽之前,海昏侯考古已經成為一個文化事件,而不是一般意義的考古發現。

因為當時媒體,尤其是中央媒體一直在跟蹤報導,所以在首都博物館展覽之前,它已經在社會上有了很大的影響。

那麼要在第一時間分享這個考古成果,展覽就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

而且展覽推出的時候,考古發掘、文物修復也在同時進行,三者齊頭並進。

最初,江西省文物局在一月份找到北京市文物局,希望在北京辦這樣一個展覽。

在此之前,已經在江西省博物館舉辦了展覽,當時展覽文物120件(套),展期36天,共有17萬人次免費參觀。

正因為產生了這樣的社會效應,所以希望在首都博物館進行展出,也就是說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上,讓更多的公眾來參觀這個展覽。

經過文物工作者的緊急修復,首博展出的文物達到了300餘件(套)。

從兩邊的領導接觸到展覽的最後推出,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且中間又有春節,如此特殊的一個展覽,下面我會講我們是如何做到的。

第二個是婦好墓展,婦好墓是1976年進行考古挖掘,到今年已經40年了。

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也積累了很多的研究資料。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將考古研究成果通過展覽的形式奉獻給觀眾。

大家可以發現,雖然都是考古展覽,但實際上兩個展覽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婦好墓展是計劃之內的展覽,在上一年我們已經有了計劃。

經過與考古所近半年的策劃,也得到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力支持,時間上非常充裕,所以推出了這樣一個帶有研究性的考古成果展。

海昏侯墓展是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館與首都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展覽。

大體上,內容由江西省博物館完成,形式由首都博物館設計。

經過三方一個多月的密切合作,從3月2日起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引起了轟動的效應。

內容策劃也經過雙方的溝通。

當時考古發掘出來那麼多金子,觀眾非常期待,但是我們的定位仍然是在展覽中一定要有考古挖掘工作、文物保護的體現。

江西博物館的同志採納了我們的意見,所以內容上大家可以看到四個部分:一、驚現侯國,講的是考古發掘的情況。

二、王侯威儀,三、劉賀其人,這兩部分展出的主要是考古發掘的文物。

四、保護共享,講的是這次的文化保護工作,我們把它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內容上占了三分之一的篇章。

形式設計方面,我們先試想在沒有大綱的情況下,如何完成這樣一個形式設計。

大概有個框架以後,我們的小組又對大綱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既要施工,又要完成形式設計,這是工作的難度。

我要求設計師既要突出海昏侯考古的特點,特別是把這次考古挖掘的亮點表現出來,又不能太麻煩,因為時間很短。

因而有了這樣三個設計特點:一、首都博物館第一次採用高純度色塊,這種色塊的運用只在歐美國家使用,一般不採納這樣的形式。

二、突出考古挖掘的亮點,就是金子,劉賀墓金子出土的量還是很大的。

三、紀錄片與燈光的使用。

有些是現成的片子,還有北京電視台的跟蹤報導。

這個片子的拍攝與形式的設計是同步進行的。

再者是使用燈光。

從結構圖中可以看到四個部分分別用四種顏色:綠、黃、黑、紅。

這些高純度色塊的背板達到四米高,一個部分由一個色塊來顯示、突出,這樣比較清晰,關鍵是比較節省時間。

第二是展出考古的亮點——金子。

展覽開始時主棺還沒有打開,當時出土的金子數是375塊。

這裡展出的122塊是墓里發現的金子的三分之一,包括麟趾金、金餅、馬蹄金、金板等。

那麼採用什麼樣的形式來突出金子的亮點——「多」呢?我們把首都博物館的獨立展桌分成四個一組,做成三組,也就是12個展台,四個展櫃放在一起,裡面密集地擺放金子,這樣墓中出土金子的數量之多,通過展覽就可以反映出來了。

還有銅錢,當時我問專家銅錢有多少,他說出土有十噸。

到考古現場看了片子,非常震撼,有些片子是拿來直接用的,清晰度非常高。

通體櫃里展出的是銅錢,不像一般的博物館要精雕細琢怎麼擺,我們只是將它堆在那,後背牆,用放大的出土文物的照片來反映穿成串的銅錢。

這批金子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墨寶,上面寫的是「南海臣賀元康」,這是此次展出的文物中唯一帶文字的,這種帶字文物是非常重要的展品,對此我們採用了放大鏡。

放大鏡是首都博物館的設計師特意設計發明的,還申請了專利。

放大程度可以調控,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它的角度也可以調,可以上下伸縮,而且無論是什麼角度都不會掉下來,兩個支點起著關鍵作用。

如果沒有這個放大鏡,隔著展櫃玻璃,公眾是看不到這幾個字的,通過放大鏡,這幾個字都非常清晰地展示出來了。

再就是燈光,以及一些元素的運用。

我們取的名字是「五色炫曜」,取自司馬相如的詩「五色炫以相曜兮」,以形容文物的多彩繽紛。

展覽使用的這些文化元素,全部都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一些青銅器,還有一些其他文物上好看的紋飾,我們想通過這些紋飾來烘托它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

因為有些文物直接看時是看不出來,或者看不清的。

還有地下的logo燈,也是運用了一些文化元素。

車馬器上的當盧,好像是太陽神,所有反面在大色塊上都打上這個logo燈來烘托氣氛。

以上就是海昏侯展策展的簡要情況。

接著介紹婦好墓展,合作辦展單位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還有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省博物院支持了我們幾件當時婦好墓出土的文物,非常重要;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將他們40年的研究成果全部奉獻給此次展覽了;首都博物館是在社科院研究的基礎上做了展覽大綱的內容策劃和形式設計。

由於時間充裕,我們有半年的時間來策劃這個展覽,從展覽的題目:王后、母親、女將,用三個名詞指稱一個人——婦好。

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我們所有策劃都是為了讓觀眾喜歡、讀懂。

用最通俗的語言把科研成果奉獻給觀眾,在語言的把握上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序廳,包括整個展覽的一級布題,全部用的是「她」,指的就是婦好。

婦好墓對於公眾來講也許不了解,但是業內是非常熟悉的,40年的時間了,當時也是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但是公眾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們提出從主題到最後的一級布題,全部用「她」來表示,說明這個就是婦好。

我們序廳的內容與設計,在前言上用的是設問句:她是誰?一進來就告訴大家婦好是誰。

然後展覽分成了四個部分:第一個是「她的時代」,介紹的是她所生活的商代的一些情況;第二個是「她的生活」,講的是她作為王后一面的生活;第三個是「她的故事」,講的是她作為將軍的一面;第四個是「她的葬禮」,是她死後子女是怎麼對她進行祭祀的,也就是她作為母親的一面,從展覽的布題上我們看到各部分是緊扣主題的。

最後是尾聲和結語。

一般展覽的最後,就是一個結語,一個版面。

我們的展覽特意加了一個尾聲,裡面用十個板塊介紹了殷墟的大事記。

目的是不僅要讓大家記住婦好,記住婦好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更要讓公眾記住殷墟的大事記,給大家介紹殷墟。

最後是一個簡短的結語。

以上就是婦好墓展的結構,在此不能展開講了,只是提綱挈領地介紹一下。

婦好墓展覽的形式設計由於跟內容是同步走,所以有充足的時間。

形式設計的特點歸納起來有幾點:一是解讀甲骨文,婦好墓中很重要的考古發現是甲骨文,有200多片甲骨上有甲骨文;二是互動項目的體驗,因為公眾參觀展覽時非常喜歡有一個互動;三是量身定製展具、展托,更好地將展品展示給公眾;四是VR技術與場景的複製,虛實體驗婦好墓。

這是展覽的四個形式特點。

一般展覽的前言少則二三百字,多則更多的字,它是把整個展覽的中心思想在前言裡做提煉。

但是我們發現那樣的前言基本上沒有什麼人看,而且通過調查,據說南開大學的同學在天津的博物館做的考察,其實我們手頭的內容策劃里也在現場做了一個調查,結論是前言裡面洋洋洒洒寫了幾百個字,沒有人看,而且能站在那想讀這個字的,一般是60歲以上的,他們還有興趣去讀這些文字材料,現在大多數都是快餐文化。

費再大的勁提煉主題,沒有人去看前言,我認為這個展覽就是失敗的,寫的再好也沒有用,只能是孤芳自賞。

在婦好墓的展覽里,我們策展員就吸取了前面的教訓,用了四句話,用了設問句:她是誰?這四句話就介紹了婦好是誰,她生活的時代,她的丈夫是誰,殷墟是什麼樣的,以及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這裡面全部展示出來,一共是80多個字。

我曾經在現場看到底有多少公眾在看,發現凡是走到這個地方的人全部駐足,認真觀看,並且拍照。

有些公眾原本就像參觀一般的展覽一樣,進了門就往裡走,直奔文物。

當他扭頭看到我們的形式設計,也就是婦好墓出土的一個青銅綠,很重要的一個展品,我們將這樣的形制當成前言的背板,很多觀眾又回來看前言。

這個形式設計經過三稿的討論才最終定稿,第二稿是100多字,我們還是不滿意。

最終稿看來是成功的。

再就是甲骨文解讀,我們用的是燈光箱,其實在本展覽里不是第一次用。

甲骨文大家都知道,但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讀懂,而且對一般公眾來說,肯定是不愛看。

甲骨放在那,一般人不會看,再怎麼講重要性,也沒有人懂,因為看不懂。

那麼怎樣讓公眾讀懂重要文物上的信息呢?我們就做了這種燈光箱。

燈光箱是按照甲骨的形制來做的,而且在上面把甲骨文完整地表現出來。

下面是說明牌,是將甲骨文翻譯成現代文字,讓公眾閱讀。

很多觀眾都是一字一字的閱讀甲骨文。

還有,我們把甲骨文做成一個動畫片,裡面演示的是甲骨文的變形,非常有意思,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特別願意駐足觀看,把晦澀的甲骨文做得活靈活現,大家都很喜歡這種形式。

在互動區我們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些重要的青銅器的仿製品,讓觀眾拿起來掂一下,感受當年婦好打仗的時候拿的青銅鼎有多沉,這麼沉重的東西拿到手上還要揮舞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應該說是近距離接觸這些仿製的文物,都是量身定做的。

因為這次社科院提供婦好墓出土的玉器特別多,而且非常小,所以展出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別好。

我們特意製作了6組柜子,有20-30公分的厚度,而且兩邊是可以看的。

展覽使用的展托,包括固定的方式,都是為每一個小的玉器定製的,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示給公眾。

婦好墓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為很多人沒有去過殷墟,最後我們按照1:1的比例,做了一個婦好墓的復原,由於地方有限,可能達到0.9幾。

把VR技術在展覽裡面做了一次應用。

以上就是兩個展覽內容和形式的設計。

最後談一下如何制定科學合理惠及公眾的展覽接待方案。

任何一個好的展覽都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接待方案才能讓公眾更好地參觀。

這兩個展覽區別於其他的展覽,如海昏侯已經是一個文化事件,所以在接待中我們慎之又慎,接待方案不斷地修改。

因為首都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展覽,不需要購票,為了讓公眾更好地參觀,我們首先進行的是免費預約,也就是這兩個展覽是單獨免費預約,跟首博其他的預約是分開的。

觀眾需要在網上預約這個專門的展覽。

而且我們將這兩個展覽做了一張票,預約完後還需要去領票才能進入這兩個展廳。

然後就是電視講解和語音講解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要求。

這個展覽的講解量也是非常大的。

再就是配合展覽做好設展活動。

首都博物館凡是重大的展覽都會做一些設展活動,這些設展活動是給孩子來做的。

本人是負責展覽、開放接待與攝像工作。

因為做展覽我們有一支專業的隊伍,除了時間比較緊,其他都是按部就班的,沒有問題。

但是在接待方面,真是煞費苦心。

為什麼這麼好的東西,要限制公眾?名額到底定多少合適?公眾會有意見。

但是首都博物館如果不是這樣預約,一天一萬多人都衝進這個展廳。

那麼不僅參觀不好,而且安全方面會出問題,也不利於文物的保護。

所以反覆討論之後,敲定了每天5000人的預約限額,60歲以上和殘疾人不需要預約。

這樣的話,公眾的參觀熱情高漲。

開始是網上預約,觀眾知道在凌晨12點的時候就可以預約,在1個小時之內,我們的計算機全部崩盤。

我們覺得這套設備太落伍了,擔心觀眾預約不到就責怪我們。

而且當時想到網上預約比較便捷,忘記了還有一部分觀眾不會上網,我們又開通了500個名額進行電話預約。

電話員最多的時候一個人拿著3部電話,一線的工作人員根本不夠用,所以二線的人員全部衝到一線,大家的嗓子都說啞了。

因為觀眾打電話進來沒有說完絕對不能掛。

我就看著接線員手裡拿著三部電話,如果電話響沒人接,拿起來說白了就會罵你,就到了這個份上。

我們一定要安撫員工,而且要做好接待,所以我們在反覆的修改,反覆的調整。

此次展覽最累的地方是接待,具體而言就是這種公眾的預約。

因為2008年奧運時國家館沒有開,首都博物館承擔了國家館的任務,但是那時候是賣票,觀眾可以排隊有序地購票。

而且我看到了那次展覽不太理想的地方,一是我們參觀環境不好,進去以後對文化保護也不夠,觀眾進去看五千年文明展,看到的全是脖子以上的東西,下面全是人,根本看不到展櫃里的東西。

所以我們也是吸取了教訓,怎樣能夠讓觀眾有序地參觀,有效地參觀,又能夠把文物保護好。

所以我們定的是5000個參觀名額。

講解方面,公眾特別希望能夠有海昏侯墓的講解,而且我們的大綱是一個簡單的策劃,沒有更多的細節在上面,全部需要靠講解員的解說。

但是我們的講解員不夠,這個需要感謝江西考古研究所的幾位同志、老師,他們在給講解員進行急速培訓。

講解員不夠,志願者上,這次共上了40多位志願者,講了600多場,還不算江西博物館的,僅僅是首博的。

雖然出於修復時間的原因,海昏侯墓出土的簡牘在這個展覽裡面沒有展出,但也是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所以我們組織了孩子在竹簡上寫字,讓大家做這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