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還能這麼取?這些暢銷作家真會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庸、南派三叔、唐家三少、江南、管平潮、唐隱……這些作者,因為他們所寫的暢銷作品而為讀者熟知。

然而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很多卻不是他們的真名,而是寫作所用的筆名。

這些有趣的筆名,作者是如何想到的呢?今天就來聊聊筆名背後的故事吧。


【取自本名型】

金庸筆名的來歷,不是什麼新聞了。

金庸,本名查良鏞,他的筆名就是將「鏞」拆成了「金庸」兩個字。

金庸同族的兄弟,是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他們取筆名的模式堪稱是一脈相承。

穆旦,本名查良錚,他將「查」姓上下拆分,「木」與「穆」諧音,得「穆旦」(最初寫作「慕旦」)之名。

從本名里拆出自己的筆名,是比較常規的做法,也多見於早年間的作家。

莫言也是如此,他本名管謨業,「莫言」就是將「謨」拆成兩個字使用。

隨著網絡文學的興盛,暢銷作家的筆名也更開放,更有個性,開始往更有識別度的方向演變。

【取自作品型】

讀者們非常熟悉的「南派三叔」這個筆名,據說是作者在非常倉促的情況下取出來的。

他當時要簽一份出版合同,需要取筆名,於是就想到了《盜墓筆記》里的一個關鍵人物「三叔」,又因為「三叔」是屬於南派盜墓體系的,就確定下了筆名——南派三叔。

專注於唐朝文化的著名懸疑小說的作家,唐隱,她的名字也來源於作品,但是相比之下,取名之路就有點糾結了。

出於對唐朝的喜愛,唐隱在取筆名的時候,取「唐」姓幾乎是毫不猶豫的,但具體的名字,唐隱考慮了很久。

在編輯的建議下,因為作者先後寫了「狄仁傑」系列、「大唐懸疑錄」系列,最後,她選擇了「」這個名字,一來是因為她在《大唐懸疑錄》中,描繪了唐代諸多的隱秘文化。

二來,作為懸疑推理作者,就是要寫出隱藏在各種迷局背後的真相。

有趣的是,「唐隱」這個筆名就像是書名《大唐懸疑錄》的縮寫,也是作者與這系列書的緣分。

【隨心所欲型】

有很多作家走上專業寫作這條道路,純屬意外,因此他們的筆名也洋溢著一種「一看就不像真名」的隨意感。

唐家三少這個筆名,最早的說法是因為作者喝豆漿喜歡加三勺糖,這個說法傳開後,作者曾經表示過:這只是開玩笑。

真實原因是因為他當時有四個筆名,分別是大少、二少、三少和四少,最後挑了一個最順眼的「三少」。

而其他作家,像「天蠶土豆」、「我吃西紅柿」,從筆名看就知道,作者是個吃貨。

【旁徵博引型】

作家群里不缺乏本身閱量豐富,有極強的文化涵養的人,所以他們的筆名也起得頗具水平。

比如《天行健》的作者燕壘生,作者取這個筆名,是因為在少年時代從俞平伯的散文裡面讀到「浮生燕壘」這一句。

後來他發現「浮生燕壘」來源於明朝著名小品文《小窗幽記》,書中道「是即風雨花,浮生燕壘」。

他非常喜歡這句話,就起了「燕壘生」作為別號,上網寫作以後就把它作為網名、筆名用著。

作者起筆名的類型各種各樣,讀者記住他們卻是有著同一個原因——喜歡他們的作品。

有不少作者在成名後,開玩笑說早知道會紅就起個更好聽的筆名,至少取個短的,簽名可以少寫點字……真是又無奈又幸福呢。

你一定也有喜歡的作者吧,不如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筆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