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仙俠作品,不過是現代言情故事的變體罷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科學昌明的時代,你為何還如此迷戀虛幻的仙俠?這些日子,當很多人特別是仙俠粉們還在回想《花千骨》中少女花千骨與長留上仙白子畫的愛情故事時,或者,還沉溺於《誅仙青雲志》《蜀山戰紀》的神怪離奇中沒有緩過神來之時,浙江衛視又上演了一場吸睛大戲,根據網絡寫手唐七同名小說改編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正引無數粉絲競痴狂。

《誅仙第二部》粉絲見面會現場

然而,在仙俠作品多如牛毛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它們真的能算仙俠作品嗎?又或者說,它們是否只是披著仙俠外衣的言情故事罷了?

真正的仙俠作品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何謂仙俠,度娘曰:仙俠,一種新興的內容題材,與傳統武俠相比,更加虛幻飄渺。

仙俠作品中,往往會有仙、神、魔、妖等六界芸芸眾生出現,融入到主人公的修煉飛升過程中,而且主角還會擁有各類法寶、仙器等。

仙俠最早由小說興起,隨著娛樂行業興起,仙俠的內容載體不再限於小說,仙俠遊戲、仙俠影視劇等內容載體相繼出現,並引發人的廣大關注。

仙俠作品與唐傳奇及武俠小說一脈相承,當仙道因素注入之後,仙俠類作品就算「大功告成」,「修成正果」了。

具備了「武」「俠」「奇」「情」四字「要訣」的仙俠作品於是大行其道,特別是藉助今日網絡的東風,掀起了層層巨浪。

「武」是仙俠作品從娘胎裡帶出來的首要特徵。

儘管在不同時代不同作品中,「武」的份量會有所不同,但是,沒有哪部仙俠作品不是以「武」為門面的,其中的主人公往往個個都是「武林高手」,不管是雙方大規模人馬的戰鬥,還是一對一的決鬥,其中的「武戲」必然十足,經常是一言不合就雙方殺得昏天黑地,難解難分,高潮迭起,讓人不禁心眼上提,肉跳心驚。

而往往又在那打打殺殺最危急的關頭,突然峰迴路轉,風平浪靜。

《青雲志》中楊紫所飾演的陸雪琪

「俠」也是仙俠作品從娘胎里「遺傳」過來的特徵之一。

如同其前身「武俠」一樣,「俠」更是仙俠作品的靈魂與根基。

俠者,匡扶正義、除暴安良、重義輕利也!俠義不僅僅是千古文人之夢,還是千百年來備受欺凌的弱者的烏托邦,更是集體意識中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那一份善良。

因此,我們能看到《蜀山劍俠傳》中以峨嵋派為主的正義幫派如何斬妖除魔,看到《誅仙》中正道第一大派青雲門與鬼王宗等魔教勢力之間如何你爭我斗,看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神族與妖君擎蒼之間如何殊死拼殺。

情節雖曲折,場面雖慘烈,但是,幸好最後邪不壓正,你可安心。

「奇」是仙俠作品最為華麗的羽翼。

沒有了「奇」的羽翼,仙俠作品與傳統武俠作品相較就如同被剝了皮的幼虎與野貓、斑鳩與山雞,讓人傻傻分不清。

傳統的武俠小說也「奇」,比如有超人的法術和非常的本領,有御劍而行,有降龍十八掌和蛤蟆功,有拳打腳踢,刀光劍影,但這些在仙俠作品的大劑量注入「仙氣」之後出現的神怪系統面前,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山海經》里的神怪異獸、《封神榜》里的符咒陣法、《西遊記》里的法術法寶,統統可以借鑑化入其中。

什麼青索劍、天羅化血神刀、綠煌劍、玉清崑崙扇、什麼神劍御雷真訣、雲霄心得、誅仙古劍陣法、「八凶玄火陣法」,甚至還可以有類似網絡視頻的即時語音通信八角鏡,反正是神仙妖魔鬼怪人共處的世界,沒有什麼不可以,沒有什麼不可能,天馬行空,五彩繽紛。

有了這些奇妙的各式法寶、陣法,仙俠作品的世界就不是傳統武俠世界「十八般武器」所能比的了,其光怪陸離直讓人腦洞大開,嘆為觀止。

可以說,仙俠小說的作者可是把《漢書·藝文志》對小說家的定義——「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發揮到淋漓盡致了。

《仙劍》三中相愛三生三世的紫萱與徐長卿

「情」是仙俠作品永恆的主題。

這話不單單適合仙俠類作品,而是適合所有的文藝作品。

一部文藝作品不能很好地反映世事人情,基本就宣告失敗,仙俠作品也是如此。

再高強的武功、再正義的心靈、再酷炫的法術,沒有對普通大眾世事人情的準確把握,是不可能火熱得如此紅透半邊天的。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這是仙俠作品把握的第一道「人情」。

在儒家「人皆可堯舜」、佛道人皆可修行成佛成仙的思想影響下,仙俠作品設置了一個個略顯愚鈍的「凡人」,在經歷若干奇遇和劫難之後,終於修成正果。

無數個芸芸眾生的「屌絲們」,看著這些凡人曲折離奇的修行過程,仿佛看到了自己,不禁痴迷其中,為之心跳,為之歡欣。

問世間情為何物,這是仙俠作品把握的另一道「人情」——愛情,這也是仙俠作品賺人眼淚的「第一殺器」。

高妙的文藝作品一旦祭出「愛情」這一法寶,必然引得人愁腸百結,潸然淚下,心神難寧。

更何況仙俠小說的主角們的愛情不僅是尋常人生中生死別離,還常常經歷著時代輪迴與滄海桑田之後的至死不渝,這更讓具有一顆或懷春或多愁善感的細膩之心的閱讀者與觀看者深陷其中。

《誅仙》《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用「愛情」這一法寶,掠去了無數少男少女的心。

與其說這些作品是仙俠小說,不如說他們是披著仙俠外衣的現代言情作品的變體。

到底是哪些人愛看仙俠作品?

今天到底是哪些人在迷戀仙俠?2015年湖南衛視熱播《花千骨》時有人做過一個關於收視觀眾的調查,或許可以折射出真相:從年齡來看,青年人占大多數,而中老年比例很低,特別是「50後」「60後」認可度更低;從學歷來看,高中以下學歷占多數,本科、研究生中雖有一定的受眾面但接受程度明顯降低;從性別來看,女性觀眾占62%且以20歲以下女生為主。

這份調查並不是說其他群體中就沒有仙俠作品的粉絲,只是說了如同這樣的情形:雖有大人會喜歡動畫片,但動畫片的主力觀眾永遠是涉世未深的孩童。

《三生三世》粉絲見面會

看來,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今天的仙俠世界以及網遊世界等其實就是涉世之初的少男少女們成長過程中共同的印記,是當代青少年以及部分女性精神寄託的家園

相對於忙忙碌碌的成年人以及肩挑家庭與社會重擔的男性來說,有眾多的理由支持著這些人群沉迷仙俠——喜愛冒險、鍾情奇幻、渴望成功、大把的閒暇、細膩的內心、豐富的情感、便捷的網際網路以及對新生事物的快速接受。

特別是今天的青年男女們,他們是一群伴隨著網際網路和遊戲長大的人,是一群享受著太平時代的繁華、物質快速膨脹的人,是一群崇尚青春偶像、娛樂至上的人,是一群迷惘而期盼美好未來的人。

因此,當仙俠、穿越、玄幻等能滿足他們所有內心需求的題材作品適時地出現之時,彼此雙方立即「氣味相投」地交融為一體。

何況,這些作品的作者本身其實是在「我手寫我口」,他們本身也多是這樣的人。

武俠作品太老舊,精英作品太高深,少男少女等普通大眾好的就是這一口——在神魔鬼怪天上人間的打打殺殺、卿卿我我之中娛樂開心。

而正如網絡主播的美女們視頻那頭一個撒嬌、一番嫵媚就可換來無數腦殘粉的真金白銀一樣,仙俠作品的創作者們看透了人性,看透了他們的心,知道他們註定無法掙脫,欲罷不能。

仙俠作品的「三生三世」

仙俠作品的今生如此,其前世如何?仙俠的形成由神魔和武俠支流交匯而成。

神魔在中國幾千年來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取之不盡的寶藏,《史記》等典籍記載的各種遠古的傳說,《山海經》中記載的各種神怪異獸,《道藏》《佛藏》中記載的豐富的仙佛魔道系統,都是孕育神魔作品的乳汁。

自唐傳奇小說《柳毅傳》《靈應傳》發展到《西遊記》《封神榜》,古典神魔小說到達了高潮,今天仙俠作品中必備的各種奇門異術、法器寶物等要素,在這兩部作品中都已具備。

甚至仙俠作品中主人公曆經磨難最後修成正果的基本套路,都已由《西遊記》奠定完成。

《山海經》

仙俠作品的另一支流是武俠。

俠義是中國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中晚唐傳奇小說中也已出現了《虬髯客傳》《無雙傳》《聶隱娘》《紅線》《崑崙奴》等較為成熟的武俠作品,後經宋元兩代的過渡,到明代出現了著名的《水滸傳》,將中國俠文化推向一個高峰。

神魔與武俠的合流是漸進交融的。

早在唐代傳奇中,俠客的武功就有包括「飛天夜叉術」「幻術」「神行術」「決人首」等神奇法術,在《西遊記》中神魔與武俠已經融合,而完成仙俠小說的最終定型是民國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該作將神魔與武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幻武俠世界。

自還珠樓主真正開創仙俠世界後,因歷史的巨變,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仙俠歸於沉寂,興起的是棲身港台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人創作的新派武俠作品。

特別是金庸,以其紮實的傳統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武俠緊密結合,創造了中國武俠史的奇蹟,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至今流傳不息。

今天的仙俠作品,正是伴隨著網絡文化的興起而對傳統武俠揚棄的結果。

新時代的創作者大多是適應了網絡生存環境的80後、90後、00後的新生代群體。

他們沒有梁羽生、金庸等作家那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欠缺精英作家們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和訓練有素的寫作功底,但他們有超級神器——網絡,有無盡的的奇思妙想,還有運作成熟的商業推廣平台。

有了這三個大法寶,就造就出今日仙俠作品火爆的奇蹟。

如果說,晚唐、民國武俠作品的興起寄託了亂世的一種期盼,上世紀七八十年新武俠的興起是文化壓抑後的一種釋放,那麼,今天仙俠作品的火熱其實是承平時代的一種遊戲。

若還要問仙俠作品的來生如何,我們恐怕得學學佛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笑對芸芸眾生,默默不語……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